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

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1)古代日本社会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2)武士道精神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日本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其启示

日本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其启示

日本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其启示日本幕府时期是指从1603年到1868年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江户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方面。

这个时期为现代日本的经济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启示。

在日本幕府时期,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里,土地被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更加稳定,税收和征收制度也得到了优化。

这些举措鼓励了农民投入更多的资源到农业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出现了一种名叫田村制的制度,这种制度将一个村庄的土地分成很多小块,并且每个农民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农民可以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得收入。

这种制度是为了鼓励农民劳动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此外,在日本幕府时期,商业也发展得很快。

这个时期突出了市场的重要性,一些大型的城市如江户和大阪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日本的城市发展很快,也出现了很多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都为日本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里要提到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当时的日本人非常注重产品质量的细节,很多工匠都是些小工作室或个体手工艺人,他们制造的产品无论是交通工具、陶瓷、纸张、家具和奢侈品等等,都拥有非常高的品质和技术含量。

从日本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稳定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的经济发展中,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制定可以推动经济的政策和制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其次,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农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只是一个小模块,但是农产业却是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领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生。

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可以为该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可以用作其他经济领域的基础。

最后,商业的发展需要市场化的支持,这就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和商业发展规划。

发展商业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市场、交通和通信,这些都是发展商业的基础。

总之,日本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特别是在现代经济中。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引言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日本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

一、数字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日本的数字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首先,电子商务是日本数字经济的核心。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子商务在日本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购物和在线支付,电子商务市场得以快速增长。

同时,日本的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转型,将线下销售模式与线上业务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其次,数字金融是日本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比如,移动支付、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等新兴金融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金融模式,推动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再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是日本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日本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商机和市场需求。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日本一直以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首先,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

日本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机器学习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在算法的创新和数据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升。

其次,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

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正在积极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希望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再次,人工智能也在改变日本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通过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日本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

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

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

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

三是建立技术园区。

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

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

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

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

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

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3、法国洛林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

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业者,他们基本上属于低收入人群。

说明安倍政府的就业政策,仅仅属于摊薄了就业的大饼,增加的主要是低收入就业。

而这些人缺乏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就业与生活并不安定,致使日本国民整体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

“安倍经济学”实施已近4年,大企业利润增高,但日本企家庭的消费支出没有增加,拖累了内需的扩大。

同时,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物价的上涨,使一部分民众感到生活开支的提升与压力的增大。

然而,“安倍经济学”第二支箭的成果不仅不稳定,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后果。

2013年日本政府债务已经突破100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
【摘要】主导产业的衰退往往会导致地区经济陷入发展困境,长远来看,培育新兴产业是振兴衰退地区经济的根本途径。

战后,日本九州地区结合区位优势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经济重新崛起。

九州地区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给我国衰退地区的产业转型,尤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产业衰退产业转型启示
战后的日本为了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都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例如需求萎缩、资源枯竭、替代产品的出现和比较优势发生转移等,原有的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消失,成为衰退产业。

曾经对战后日本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学、造船等,由于发展环境的变化先后步入衰退产业之列。

主导产业的衰退不仅会导致失业问题,而且可能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产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陷入发展困境。

本文以战后日本九州地区主导产业的衰退及其转型为案例,分析其替代产业的培育政策及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九州地区产业转型的经验对我国衰退地区产业转型,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借鉴意义。

一、战后日本九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兴衰
本文以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变化为主要依据来概括九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兴衰。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九州地区就发展成为以钢铁、煤炭、化工、造船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基地。

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经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集中发展煤炭、电力和钢铁等几个基础工业。

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日本经济恢复的需要,促使日本的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价格不断上升,九州地区的经济因此得到迅速恢复,到1960年九州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已占4%。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重心由“经济恢复”转向“经济振兴”,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转为扶持资本密集型产业,基础产业、原材料产业逐步让位于新兴的加工业。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逐渐弱化对九州钢铁工业的支持;同时,日本的能源结构由“煤主油辅”变为“油主煤辅”,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

池田内阁于1961年7月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1962年10月采取石油进口自由化政策。

这一时期日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煤价居高不下,煤炭国际竞争力弱。

1963年,日本政府决定削减国内煤炭产量,大量从国外进口煤炭,煤炭产业开始进入衰退阶段,九州地区的经济由此开始衰退,到1969年九州地区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已下降至2.2%。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原料、燃料价格相继上涨,国际上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基本饱和,加之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等原因,日本转变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向能源节约化和高加工度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九州地区的主导产业如平炉炼钢、炼铝、造船、化肥等被1978年5月颁布的《特定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指定为“结构性萧条产业”。

九州地区的工业产值在日本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到1980年已降至1.2%。

二、九州地区替代产业的培育与效果
长远来看,重振产业衰退地区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即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

九州地区为了摆脱产业衰退,重点也是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1、调整衰退产业与扶持新产业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认识到煤炭工业的衰退已不可能逆转,于是开始着手煤炭产业劳动力的安置转移和向原煤炭产地诱导新产业。

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措置法》,1962年设立了“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由“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1972年后重组为“产业重组/产煤地振兴事业团”)出资、融资开发工业园小区,然后再将开发好的土地附以长期贷款、减免税等措施转让给投资者,吸引投资者来产煤地区建厂。

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到1993年日本共建立了136个工业园区,其中拥有筑丰、三池、福冈三大煤矿的九州地区福冈县内就建有66个工业园区,占工业园总数的40%。

到2002年底,福冈已有96个工业园小区,先后有521家企业在此投资建厂,共创造就业机会5615个。

2、利用区位优势重构产业,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九州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而是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突破固有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

其中最典型的是九州的集成电路(IC)产业。

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以及发达的航空运输设施为九州发展IC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

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在九州发展以生产和组装为主的IC产业。

IC产业使九州经济重新焕发活力,不仅推动
了九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九州的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在1965年由三菱电机公司建造,此后东芝、日本电气、松下、富士通、索尼等大公司相继设厂,甚至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也在九州建立了集成电路工厂。

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发展还带动了相关IT产业的研究机构、开发基地不断进驻九州,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GMD-Japan)、英国CranfieId大学日本中心等世界性研究所和大学先后落户九州,而日本国内的日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大企业也在此成立研究所。

九州已经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经过20余年的努力,九州地区的经济结构成功转型。

九州地区的第一产业明显衰退,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内部结构由钢铁、造船为代表的重工业型产业向以半导体、汽车相关产品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转换,并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新兴工业的主要基地。

九州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也逐步恢复。

2002年九州地区GDP为4032亿美元,占日本工业总产值的8.7%。

九州地区的集成电路(IC)、汽车、陶瓷、环境、机器人、食品、生物科技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集成电路、汽车产业已成为九州工业的主导产业。

2000年,九州地区集成电路产值15638亿日元,约占日本全国的30%,占世界的10%,九州已成为日本和世界的重要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

三、九州地区产业转型对我国的启示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18个城市因产业衰退(主要原因是资源枯竭)而陷入发展困境,占我国城市总数的17.88%。

我国已经选择辽宁省阜新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吉林省辽源市作为产业转型的试点城市,探索经济衰退地区产业转型的途径。

九州地区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1、科学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在其衰退之前培育替代产业
九州的煤炭生产在196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此后急剧下滑,平炉炼钢、炼铝、造船、化肥等产业在1970年代也开始衰退。

日本政府预见到这些产业的衰退趋势是不可能逆转的,因此早在1961年就出台了《促进低开发地区工业促进法》和《振兴产煤地区临时措施法》,1962年又出台了《促进新产业都市的建设法》,以立法形式积极主动地引导衰退地区引进、发展成长型替代产业。

1965年三菱电机公司就在九州建造了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替代产业在主导产业衰退之前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步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

九州及早发展新兴替代产业,既减少了转型成本,又降低了转型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