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灌注与分水岭脑梗死12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予以探讨。

方法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并对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探讨。

结果介入治疗后,动脉直径的狭窄情况恢复>80%,术后随访,未出现新鲜梗死的患者有94.7%,支架处再狭窄的患者有5.3%。

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临床特点为轻度功能障碍,CT、MRI检查时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疾病,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脑血管造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烟雾病患者多发生分水岭脑梗死。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影像学;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内相邻较大血管区之间存在局限性缺血现象,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其临床特征、MRI等影像学检查具有明显特点[1]。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9例,对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并对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9例,经MRI、CT检查,造影表现为19例患者椎基底动脉、大脑中、颈内均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率>70%,其中女7例,男12例,患者年龄29~72岁,其中首次发病患者8例,2次以上梗死患者11例;4例患者在活动状态下发病,15例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既往病史:6例患者表现为糖尿病史,9例患者表现为冠心病史,12例患者表现为高血压史;临床表现:1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偏身感觉障碍,4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昏,4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失语,5例患者表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2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偏瘫。

1. 2 影像学检查采用MRI或CT检查,14例患者表现为梗死多发于半卵圆中心区域和放射冠,呈水滴样、条索状、串珠样;4例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域、顶枕交界区皮层及放射冠均有病变;剩余1例患者额颞交界区皮层与半卵圆中心区域均存在梗死灶。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由于血管阻塞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将从治疗及临床预后两方面来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1.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梗死的基础治疗方法,其中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

经过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再灌注率,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并且要掌握适当的溶栓时间,否则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抗凝治疗则是用于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抗凝治疗可以减缓栓塞的进展速度,防止栓子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缺血和坏死。

但是,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需要非常慎重,因为该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才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颅超声导引,从腹腔或股动脉引导导管,将机械器材送入脑血管内进行取栓或溶栓治疗。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脑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同样,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避免溶栓时间过长和出血的风险。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变部位直接进行干预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内外分流术、颅脑减压手术等。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显著缓解分水岭脑梗死病情,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2.预后对于分水岭脑梗死,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预后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病史、治疗方法等因素。

其中,年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是当前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系统综述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就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溶解血栓,提高梗死灶的再灌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

还有一些辅助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

2. 血管内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血管内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这些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血流,降低梗死面积,减轻患者的症状。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长期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临床预后分析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其次是梗死部位和范围,大面积梗死和影响重要功能区域的梗死预后较差。

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也直接影响预后。

一些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等也会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精准的干预措施,如个体化治疗、干预窗口的确立等。

加强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的考虑。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其动脉直径恢复程度均超过80%,随访结果显示,94.7%(18/19)的患者未再次发生脑梗死,术后患者支架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3%(1/19)。

结论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分水岭脑梗死(CBWI)指的是脑内较大的相邻血管供血部位之间发生的局限性缺血症状,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都与其他脑梗死疾病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本次临床研究对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2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30~76岁,平均(54.5±12.5)岁;其中,2次以上梗死患者11例,首次发病患者8例;4例为活动中发病,15例为安静状态下发病;6例患者有糖尿病史,9例有冠心病史,12例有高血压病史。

临床症状:1例患者反复头昏,5例存在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4例轻度失语,1例轻微偏身感觉障碍,12例轻度瘫痪。

患者MRI和CT检查结果表现为:1例患者伴有额颞交界区和半卵圆中心部位皮层梗死灶;4例患者伴有顶枕交界区、半卵圆中心部位和放射冠皮层病变;14例患者为半卵圆中心部位和放射冠呈水滴样、条索状和串珠样多发梗死。

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脑动脉狭窄症状,其中,1例烟雾病,1例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5例一侧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一侧颅内段颈动脉狭窄,7例一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1例严重双侧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因颅内或颅外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是引起脑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在脑动脉内分支处形成的血栓,致使分水岭区域出现缺血性损害。

分水岭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因其特殊的部位和发病机制,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分水岭脑梗死通常发生在脑的供血量最少的地方,即大脑中动脉的末梢部分,这些部位容易受到血栓或栓子的堵塞。

由于分水岭区域处于不同脑血管供血区的交界处,故而当脑血流量下降时,分水岭区域首先受到影响。

另外,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持续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下,易形成栓子,从而引发脑梗死。

二、治疗方法1. 急性期治疗针对急性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梗死部位和范围。

对于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增高等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脑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干预。

并且需要加强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可以给予抗栓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区的扩大。

在这一阶段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康复期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期治疗。

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护理。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降压等药物,以预防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则是在患者及其家属中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适应疾病和康复的过程,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一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病史、既往健康状况、病灶大小和位置等。

通常来说,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预后越差。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摘要】摘要:本文介绍了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临床预后仍需进行全面评估。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预后评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未来,应加强对分水岭脑梗死治疗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评估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临床预后分析、治疗效果、临床预后评估、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分水岭脑梗死指的是脑血液供应的分水岭区域发生缺血性脑梗死,通常在两大脑动脉供血范围的重叠区域。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物等,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和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栓溶解、血管成形术等,旨在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临床预后分析则是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病情转归和生存率,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治疗效果的改进、预后分析的更准确以及更多先进的治疗手段的引入,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2. 正文2.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损甚至坏死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脑梗死是由于血栓或栓子堵塞脑血管造成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部位通常位于脑的供血分界线处,即两条主要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的结合部分,因此得名为“分水岭”。

分水岭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黑蒙视、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昏迷甚至瘫痪。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以便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受损。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组织供血受累的一种类型的脑卒中。

该类型的脑卒中发生在脑血管高低位的交界处,是由于交界处脑血管的供血状况受到影响所致。

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

目前,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同时通过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和心功能来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

手术治疗主要有颈内动脉内窥镜下插管治疗、颅内血管碎石术和颅内血管直接重建等方式,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维持血流通畅来促进脑组织的再灌注。

不过,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风险。

药物治疗可能会遇到一些副作用,例如出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同时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但是操作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创伤风险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的缺点。

根据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分水岭脑梗死的预后并不理想。

其中,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同时患者可能面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此外,年龄、病程、病灶的大小和位置、患者基础健康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管理和定期的复查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促进患者康复。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本院住院确诊42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基本治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7例,无效3例。

结论:尽快作CT/MRI或彩超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标签:脑分水岭脑梗死;颈动脉狭窄;防治脑分水岭梗死(CWI)是由相邻的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所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CWI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CWI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4~81岁,平均64.5岁,降压过快过低发病者4例,腹泻后发病3例,心衰发病4例,窦性心动过缓发病6例,合并高脂血症8例,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合并TIA病史9例,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1.2临床表现肢体轻偏瘫8例,偏身感觉障碍5例,视野缺损5例,C-erstman综合征6例,意识障碍2例,假性球麻痹3例,失语6例,头昏头痛7例。

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做了CT扫描,30例做了MRI扫描,皮层前型6例,皮质后型8例,皮质下型26例,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例,腔隙性梗死8例,脑白质疏松6例。

皮质梗死多呈楔形,底面朝外,尖端向内,皮层下梗死灶位于侧脑室体部外上方呈串珠型或索条状前后分布,皮质下型发生率61.9%(26/42),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闭塞占4例,重度狭窄(>70%)占28例,中度狭窄8例,轻度2例。

1.4治疗方法在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如抗心律失常、补液、控制血糖、纠正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给予降纤、祛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抗凝等治疗。

2结果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7例,无效3例,其中死于原发病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继发脑干梗死1例。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平均分成A、B两个组,在A、B两组中随机选取15例患者作为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组,剩下的15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A、B两组的患者舒血宁20mL和奥扎格雷钠100mL一日一次静脉滴注,注射羟乙基淀粉酶500mL/次,每天一次,连续使用10天。

当治疗组发病6小时以内在DSA下给予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具有非常重要和显著的临床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分水岭区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水岭区脑梗死(CWSI),指的是发生在大脑内部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死,大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1%左右[1]。

其特点是部分呈阶梯式的加重,一般可以持续6个小时。

CWSI的致残率和临床死亡率比较高,且难以治疗。

为了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本文设置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来做对比性的研究,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CW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每组的病例随机平均分成两个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在43~74岁,平均年龄52.26±7.9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41~76岁,平均年龄48.98±7.12岁,两组的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

病例选取的标准首先是病情需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其次经过了头颅MRI和CT的确诊且发病时间均在24~48小时以内。

1.2 治疗方法给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日一次静脉滴注20mL舒血宁、100mL奥扎格雷钠,每日注射一次羟乙基淀粉酶注射液500mL/次,连续注射10天。

低灌注性脑梗死12例

低灌注性脑梗死12例

低灌注性脑梗死12例
王小鲁;张新军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2(032)019
【摘要】脑梗死的病因很多,低灌注性脑梗死无论从病理基础、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防上同其他脑梗死均有所不同。

因发病率相对较低〔1〕,发病原因又不为其他学科临床医师所了解,故医源性风险较大。

现将我院12例神经科以外其他学科发生低灌注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页数】2页(P4270-4271)
【作者】王小鲁;张新军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急诊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羟乙基淀粉治疗利尿药致低灌注性脑梗死15例疗效观察 [J], 魏丽红;党明;刘素萍;张三军;杨加青
2.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J], 王雁
3.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J], 郝学民;李艳红
4.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21例临床观察 [J], 石巍
5.低灌注与分水岭脑梗死12例临床分析 [J], 张艳丽;全英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发布时间:2021-11-24T03:16:38.56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9期作者:田健[导读] 研究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10月-2021年3月接收100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Excel函数法将其均分2组,对照组、田健山东淄博桓台县人民医院,256400摘要: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10月-2021年3月接收100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Excel函数法将其均分2组,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对比其疗效。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因此,可将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推广至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促使治疗质量、治疗效率显著提升。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术;椎基底动脉梗死;颈内动脉梗死;治疗有效率分水岭区脑梗死具体指患者相邻脑血管间区域因缺血而产生的梗死症状,此病症具有一定危急性,患者急需接受高效治疗措施。

为促使治疗质量可得到有效保障,本文将主要研究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7年10月-2021年3月接收100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Excel函数法将其均分2组,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9、21例,年龄51-79岁,平均(64.31±1.25)岁,50例患者中包括25例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25例颈内动脉梗死患者;实验组男、女分别为24、26例,年龄47-81岁,平均(64.35±1.29)岁,50例患者中包括26例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24例颈内动脉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指位于脑血管中的分水岭区域内发生的脑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子形成导致。

这种类型的脑梗死通常发生在脑的中大动脉分支处,病情较为严重,因此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与临床预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方面,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栓治疗、脑血流重建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几个方面,但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适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溶解血栓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减轻梗死范围,以减少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是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一些患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存在较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溶栓治疗则需慎重考虑。

抗凝治疗与抗栓治疗也是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抗凝治疗通过抑制血液凝固作用,预防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

抗栓治疗则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素的合成,预防血栓的形成。

对于高危患者,这两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再发,降低死亡率。

脑血流重建治疗是在溶栓、抗凝和抗栓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脑血管重建手术或介入治疗手段,改善脑血流,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较窄,且手术风险较大,需慎重考虑。

对症支持治疗也是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以及对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及时处理,对症支持治疗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一般来说其临床预后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分水岭区域对于脑血流的供应较为特殊,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脑梗死扩展、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分析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基础疾病、治疗及康复情况等因素。

临床医生还需及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应对并发症的发生。

分水岭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标签:分水岭脑梗死;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狭窄;微栓塞脑分水岭梗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脑分水岭梗死是指两条主要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脑梗死,患病率占全部脑梗死率10%,CT可分为:①皮质前型:是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分水岭脑梗死。

②皮质后型:是大脑中动脉,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梗死。

③皮质下型:是大脑前中动脉后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的分水岭区。

主要病因:血液动力学障碍,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心源性动脉源性栓塞,常见于卒中样发病,症状相对较轻,及时治疗,恢复较快。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2岁。

发病时的状态:睡眠晨起发现16例,活动中发病4例,急性起病4例,进展卒中11例,反复发作5例,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心衰、房颤2例,心肌梗死1例,急性肠炎2例。

1.2 临床特征:20例中有意识障碍3例,肢体偏瘫16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偏盲4例,情感障碍1例。

1.3 脑分水岭梗死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接受CT或头颅MRI检查,弥散成像对早期诊断大为敏感。

1.4 治疗转归:给予扩容、补液、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循环、对症治疗,治愈14例,部分后遗症6例。

1.5 发病因素:①冠心病、心梗以及冠心病、心衰、房颤致使血压下降。

②不恰当地应用降压药物4例,致血压下降。

洗澡中发病3例,脱水、大汗造成的低血流量所致的低血压。

肺炎发热1例。

③脑动脉狭窄20例患者均行脑彩超,TCD检查,5例头颅MRI检查,2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其中颈内动脉斑块8例,占40%,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中以上狭窄5例,心脏疾病3例,急性心梗1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例,既往有过脑梗塞的4例,冠心病、心衰的2例。

2 讨论分水岭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病因一致认为,血液动力学障碍引起的低灌注,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不同的发病机制。

笔者认为低血压、低血流量是主要原因,尤其是医源性低血压不恰当地或过分地应用降压药在临床上。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指在脑血管的支配区域内,血管完全闭塞或狭窄,导致了供血不足和缺血性损伤,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占据了急性脑卒中的大部分病例。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治疗和临床预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治疗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是指患者发病后的前72小时内,治疗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首先要在急性期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确诊分水岭脑梗死,并进行相应的急救。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以恢复血流。

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管阻塞处的血栓,恢复血流。

而介入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或进行血管成形术的方式,重新打通受阻塞的血管。

这两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急性期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等。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指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的长期康复过程。

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

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锻炼,旨在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康复和认知康复则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通过专业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患者在康复期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脑血管扩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康复期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合并症、急性期治疗效果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康复提出参考建议。

脑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脑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脑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目的:了解低灌注对脑梗死形成的影响,探讨如何保证正常的脑灌注,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的方法。

方法:对60例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60例低灌注脑梗死中,有重大手术者9例,占15.0%;发热、大量出汗后21例,占35.0%;急性胃肠炎、脱水者4例,占6.7%;需限水、限食、甚至禁食者11例,占18.3 %;过量服用降压药物者15例,占25.0%。

所有梗死部位均为分水岭梗死。

结论:低灌注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应当维持正常的脑灌注量、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标签:脑低灌注;脑梗死;危险因素正常大脑的活动需要足够的脑灌注量,以维持正常的血流,保证充足的氧供应,低血容量、低灌注压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治疗中脑灌注量的改变,积极影响着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0例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2009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过低灌注的情况:血压下降幅度>40 mmHg或血压<90/60 mmHg或出现低血压休克;皮肤弹性明显下降;中心静脉压<4 cmH2O。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5~93岁,平均(71.3±4.6)岁。

1.2方法对60例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调查内容包括发病前有无诱因,有无其他疾病,近期服药情况。

2结果重大手术后出现脑梗死者9例,占15.0%;发热、大量出汗后出现脑梗死者21例,占35.0%;急性胃肠炎、脱水者4例,占6.7%;患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需限水、限食、甚至禁食者11例,占18.3 %;过量服用降压药物者15例,占25.0%。

低灌注性脑梗塞36例临床分析

低灌注性脑梗塞36例临床分析
3 2 临 床 特 征 与 诊 断 .
本组 3 6例 均有 明确 的低 灌注 的病 因和 持 续 低 灌注 状 态 , 2例 合 并 有 侧 支 循 环 障碍 的 危 险 因 素 3 ( 血 压 病 、 血 脂 症 、 尿 病 、 动 脉 硬 化 )占 高 高 糖 脑 8 . %。 本组 治 愈 2 89 8例 , 好转 6例 , 放弃 治疗 2例 , 总 有效 率 为 9 .7 ; 弃 治 疗 2例 , 16 % 放 1例 为 慢 性 肾 衰 一尿 毒症 , 例 为 急性 心肌 梗死 。 1
2 结 果
围的患者 中 7 2 . %发 生卒 中 , 平 均 动 脉 压 维 持 在 而 8 ~1 0mmHg范 围 的 患 者 中有 2 4 0 0 . %发 生 卒 中。 引起急性 低灌 注性 脑 梗 塞 的病 因较 多 , 见 为 降压 常 药过量 、 休克 、 心跳 骤停 、 重 失水 、 严 急性 心肌梗 死和 手术麻醉 等 , 组 病 因 降压 药 过 量 、 性 心肌 梗 死 、 本 急 心跳骤 停 、 术麻 醉和 血透 超滤 过度 等 , 中降压 药 手 其 过量 2 , O例 居首 位 。 占 5 . %。造 成侧 支 循 环 障 56 碍的危 险 因 素常 见 为 高 血 压 、 脉 粥 样 硬 化 、 尿 动 糖 病、 高脂 血 症 和 高 黏 血 症 等 , 分 患 者 反 复 有 TI 部 A 或晕 厥 史 , 组 合 并 有 侧 支 循 环 障 碍 3 本 2例 , 占 8 . %。结果 提示 , 低 灌 注 的基 础 上 又 合 并 有严 89 在 重 脑动 脉狭 窄时 易发 生脑 梗塞 , 重视 低 灌注 的防治 , 最大 限度地 预 防低灌 注脑 梗塞 的发 生 。
高心脏 骤 停成 活率 的作 用 [ 本 组观察 的 6 例 病 例 , 。 7

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果 2 例 急性 低灌 注性脑梗 死 均有 明确病 因和持 续急性低 灌 注状态 。7 O 1例合 并有倜 支循环 不良危 险 因素8 % 临床 表现和 头颅C. R 5, . I 或M I 的特 点 与其 他脑梗 死 相似 ; 治愈 7 , 例 显著 进 步I 例 , 步2 , 1 进 例 总有 效率 为8 .9 结论 持 续 急性低 灌 注合并 有 倜支 循环 不 良危险 98 %。 因素 的患者容 易发生急性 低灌 注性脑梗 死 , 病临床 表现 和 头颅C 或M I 点 与其他脑梗 死 比较 缺乏 特异性 , 该 T R的特 多数预 后较好 , 该 重视
起 病 1 例 , 急 性 起 病 2 , 并 高 血 压 病 1 例 , 动 脉 粥 样 硬 8 亚 例 合 2 脑
化 症 1 例 , 尿 病 6 , 脂 血 症 5 , 心 病 2 } 往 有短 暂 性 0 糖 例 高 例 冠 例 既 脑缺血 发作( I 4 , 厥发 作2 。 成 急性低灌 注 的病 因 : T A)例 晕 例 造 上 消 化 道 大 出 血 8 , 伤 大 出血 4 , 性 心 肌 梗 死 2 , 跳 例 外 例 急 例 心 骤停2 , 例 降压 药 过 量 3 , 术 麻 醉 1 。 压 下 降 : 均 动 脉 压 例 手 例 血 平
脑梗 死 的 病 因很 多 , 但急 性 低 灌 注 引起 的 较 少 见 , 床 对此 往 临
往认 识 不 够 , 将 我 院 从 2 0 年2 至 2 1 年 2 收 住 的 急性 低 灌 现 08 月 01 月
出血 患者 给 予 0 9 生 理 盐 水 2 0 Jl .% 5 mLJ奥扎 格 钠 8mg 脉 滴 注 ,  ̄ 0 静 每 天 1 , 他 患 者 给 予 肠 溶 阿 司 匹林 10 g 每 晚 1 。4脑 细 %生 理 盐 水 10 } 依 达 拉 奉 3 rg 0mLJ I l 0 静脉 滴 a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21例临床观察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21例临床观察

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21例临床观察石巍【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genesis and incidence of senil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ombined with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of low perfusion,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Methods 21 patients with senil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ombined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of low perfusion who were cured in the hospital were followed the clinical tracks and analyzed.ResultsWhen the blood los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as more than 1000mL,there would appeared acute haemorrhagic peripheral circulatory failure,touched off the sharply falling of hemoperfusion in brain tissue and cell hypoxia.Senile patients who had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diabetes mellitus,atherosclerosis,and blood hyperviscosity syndrome, were easy formed acute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of low perfusion.Conclusi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which is clinical critical illness should be attended to the preven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Senile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should be supplemented and maintained on blood volume to improve the surrounding circulation,to rescind and avoid the aggravation of the signs of low perfusion,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发病率,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 r of Koo h t WJ z e dn i t u y MA e a. i t 2 od r G, r se , z d i pl s d , 1 pl z E e ot t A o
su y o r g—n u e petnso o r am e to c e sr e t d fd u i d c d Hy re i n f rte t n fa ut tok
【】 周俐红, 4 李艳丽, 许江飞. 脑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 J 中国 ]
当代 医药 , 1, (0: 3 2 01 1) 4 . 0 7 1
环建立不充分 ,存在微循环 障碍时才会 引起脑梗死。分水岭区为 两大血管的交接处 ,为侧 支循环较少的末梢血管供血 区,更易导 致脑梗死 。老年人 由于存在有老龄型动脉硬化 ,又常合并原发性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这些疾病可加重血管损伤,在低灌注状
2 0 。1 ( ) :6 . 03 9 1 8
由于 工作 岗位 相对 紧 张 、压 力 大 、生产 后需 及早 工作 等 ,也 是 造 成部分 母 亲不能 持续 母 乳喂养 的原 因 。近几 年 ,一职难 求在 很 多
低灌 注与分水 岭脑 梗死1例 临床分析 2
张 艳 丽
全 英 爱
2 1,2 ():12. 00 5 8 09
乳房 因素是导致母乳喂养失 败的一个主要 因素 。在 孕妇初次参加
围产保健 时 ,我们 的围产医生应详 细检查乳房 ,对乳头 凹陷、乳头过
大等可 能对分娩后母 乳喂养 的影响 ,及时予 以科学指导 ,让 她们对母
[ 荫士 安. 3 ] 中国婴幼儿 的生长发育与辅 食添加现状 [. J 中国儿童保 ]
其他脑梗死无明显差异,头颅 C T病灶分布符合分水岭 区梗死特征。治愈 7 ,好转 4 ,总有效率为 9 . %。结论 持续低灌注合并有侧 例 例 17 6 支循环障碍的患者容易发生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梗死部位均为分水岭区。预防和及时纠正低灌注对减少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意义重大。
【 关键 词】 脑低 灌注 ;分 水岭脑梗 死 ;侧 支循环 障碍 ;危 险 因素
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氯化钠静脉滴注等纠正低血压及低血容量。若
为不合理应 用降压药所致 ,则停用 降压 药物 。血压 过低者可适 当考虑
应用升压药物口。②脱水药物:在补足血容量同时,酌情脱水 ,减轻 】
脑水肿 。③给予拜 阿司匹林30 g 0m 每天1 L服抗血 小板聚集 、静脉滴 次 I
例颈动脉彩超提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沉积及颈动脉狭窄。
参考文献
从表 1 可看 出 ,本文所 调查母 乳喂养 率为7 . %,这与 《 国儿 23 6 中 童 发展 纲要 (0 1 00 ) 中所 要求 “100 20— 1年 2  ̄2 1年婴儿母乳 喂养率 以 1 省 ( 自治 区、直辖市 )为单位达 到8%” 的 目标 ,仍有 一定差距 ,与 5 国家有 关报道基本一致 1 。

临床研究 ・ 5 0 3
本组1例患者均有低灌注致体循环低血压及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2
病 因。1例合 并有 侧支循环障碍 的危 险因素 ( O 高血脂症 、高 血压病 、
糖尿 病 、脑动 脉硬化 )占8. %,本组患者 除 1 33 3 例放 弃治疗 1 ,其余 例
本病好 发于老年 ,发病前 均有 明确 的低灌注病 因及持续 低灌注状 态 ,急性起病 ,出现偏瘫 、偏身感 觉障碍 、失语 ,意识 障碍 、抽搐表 现 ,头颅C T检查 均符合 分水岭脑 梗死 的影像学 特征 ,本病诊 断依靠 临床特 征及 头部C 检查 。 T
导致脑乏氧时,几分钟 内即出现脑组织缺血 ,引起脑 功能和结构 障碍 。若 不及 时 恢复 脑血 流 ,脑 组织 则 出现 不可 逆性 损 伤 。重 大 l
手 术 ,需 限水 、限 食 、 甚 至禁 食 者 ,发 热 、输 液 反应 、腹 泻 、 大 量 出汗 、 不合 理 应 用 降压 药 或 自发 性 波 动性 低 血压 ,均可 导 致 低 血 压 及有 效循 环 血 容 量 减 少 ,脑 灌 注压 下 降 。若 脑 组 织处 于 持 续 低 灌 注状 态 ,则 极 易 导 致脑 梗 死 ;脑分 水 岭 区为 脑 内相 邻 动 脉供
的信心 。 3 . 3家庭及社会 因素
:=素— ~堡 ~ 母 喂 工 养 值 影: ——— 鲞— == 响 = 因 —苎 — 乳养人 喂 P 一 一
母因 霉莲 竺 亲素 装

P. <5 0 0
成 鬟 度 ; 8 <5 毒 ;P, 6 1 0 0
31母 乳喂养 率仍需提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图分类号 :R4 . 7 33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 14(02 6 0 0— 2 6 1 8 9 21 )3 — 52 0
所 有患者均接受 了头C 检查 。脑 分水岭梗死分 为皮质前型 、皮质 T 后型及 皮质下型…:①皮质前型 :梗死 发生于大 脑中动脉 ( A)与 MC 大脑前 动脉 ( C A A)梗 死灶呈楔型 ,尖端朝 向侧脑 室,底 朝 向皮质软 脑膜 面 ,本 组患者 此型4 (3 3 例 3. %)。②皮质后 型 :梗死 发生大脑 3 中动 后动脉 (C P A)与大脑 中动 脉 ( A)皮质 支的边缘带 ,梗 死灶 MC 也呈楔 型 ,该组患者3 (5 例 2%)。③皮质 下型 :梗死发生于大脑 中动 脉皮质 支与深 穿支之间 的边缘 带。病灶 呈串珠样或 融合成条索状 ,也
是 否 发 生脑 梗 死 大 部 分还 取 决 于 侧 支循 环 的 建立 情 况 ,当 侧 支循
[ . e rlg , 0 ,69: 1—2 3 J N uoo y 0 1 () 2 0 1 1 . ] 2 5 1
【] 高 培毅 , 燕. 梗 死 前 期脑 局 部 低 灌注 的C 灌 注 成像 表 现 及 3 林 脑 T 分期 [ . J 中华放射 学 杂志 , 0 , ( ) 8 —8 . ] 2 3 71 : 286 0 3 08
5 ・临床研 究 ・ 0 2
g2 相 关 因素 与喂 养 方式 的 关系 - , _
De e e 01 , o.0 No 3 c mb r 2 V 1 , .6 2 1
地 方 凸显 ,这 需要 家庭成 员 的支持 和理 解 。可 以把孩 子在 固定 时 间 带到 固定地 方 喂养 。部分 产妇 担心母 乳 喂养 影响 体形 ,医务 人 员要 提前 告知 ,体 形改变 主 要是 由于对 产 后保健 知识 了解 较少 、无 限制 增加 营养 、未 及时进 行 正确产 后训 练造 成 的 ,增 强产 妇对 母乳 喂养
( 阳七三九 医院 ,辽宁 沈阳 l0 3 ) 沈 10 4
【 要 】 目的 了解低 灌注对 分 水岭脑梗 死形成 的影 响 ,探讨 低 灌注 性脑梗 死 的诊 断和 治疗 ,如何 避 免 发生低 灌 注,减 少脑梗 死 的 发生 。方 摘 法 对1 2例低 灌注性 分 水岭脑梗 死 的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 性分析 , 了解各 种原 因导致 的脑 组 织低 灌注 与 分水岭脑梗 死 的关 系。结果 1 2例低 灌 注性 分 水岭脑梗 死 均有 明确病 因和低 灌 注状 态 ,1 0例合 并有侧 支循环 障碍 危 险 因素 ( 压 、糖尿 病 、高脂血 症 ) 占 8 . %, 临床 表现 与 高血 33 3
3 . 亲因素 2母
【] 1 杜维 婧 ,魏南方 ,陶茂 萱. 国居 民婴儿 喂养基本 知识调查 及 我 影响因素分析[ . J中国妇幼保健 ,2 1,2 (4 ] 0 1 6 1):2 1. 48 【】 2 孙聪 颖. 婴幼儿 喂养 知识 现状及 健康 教育 [ . J 中国妇 幼保健 , ]
1 脑分水岭梗死的神 经影像 学分类 . 4
注活血药及营养脑细胞药。同时予降脂、降糖、扩冠、对症治疗。疗 效判定: 根据19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判断 95 】 。
国睚|囡—盈同
2结 果
21 0 2年 1 2月第 1 卷 第 3 期 0 6
3 临床特 征与诊断 . 2
3 . 防 3预
均有 不同程度恢复 。 3 讨 论
31发病机制与病 因 .
低灌注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水岭区由于处在血管的交汇
区 ,侧支循环少 ,当体循环 低血压 或有 效循环血容量 不足 时 , 分水 则
正 常脑 功 能的 维持 需要 足够 的脑 血 流量 、脑 供 氧量 来保 证 ,脑 作 为人 体 重要器 官 ,几 乎没 有能量 储备 ,低灌 注致 脑组 织血 供 中断
血 区之间的边缘带 ,供血动脉多为终末血管 ,管径细吻合血管网
少 ,在 体 循环 血 压 和 有 效 循环 血 量 减少 时 ,边 缘 带最 先 发 生 缺血 性 改 变 。 因此 低 灌 注 常导 致分 水 岭 梗死 。本 组 结 果显 示 ,低 灌 注 是脑 梗 死 的危 险因 索 。 临床 研 究 表 明D_ 】 急 性 低灌 注 状 态 下 5 ,在
发热、腹泻、大量出汗后2 例,占1. %。输液反应后发病的2 66 6 例,占 1. %。不合理应用降压药的3 66 6 例,占2%。有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 5 的2 例,占1. %。所有梗死部位均为分水岭区。 66 6
1 . 2临床表 现
可呈前后走行的线状,该组患者5 ( 1 7 例 占4. %)。 6
岭区最先发生梗死。由于患者高龄、多病 ,在康复过程 中恢复的相对
较慢 。低灌注性脑梗 死是可 以预防 的,若 能避免低 灌注状态 或出现后 及时 纠正 ,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 参考 文 献 【】 聂 志余 . 视脑 分水 岭梗 死 [ . 国卒 中杂志 , 0 , 4: 32 5 1 重 J中 ] 2 61 ) 4 —4 . 0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