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民间》的多元叙述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说《民间》的多元叙述视角

小说《民间》以平实简洁的语言,采用以外聚焦叙述视角固定文章框架,辅以内聚焦叙述视角来展开叙述,描述了一位民间深藏不露的通背拳高手——“老于家抻面馆”的老板于老大,这个从不在人前显山露水,甚至在练家子和混混上门挑衅的情况下仍坚守本分,不张扬自己的武学,直到一次意外发生才显露功夫救人的故事。

文章主要采用外聚焦叙述视角,冷静客观地通过叙述者的口吻,引出故事发

生的环境背景。首先,镜头切到故事发生的地点“桥下有一家面店......叫…老于家抻面馆‟。”接着又继续描述面馆的经营情况“这家店经营的东西再简单不过, 主食即抻面......副食是凉拌菜......三元一盘,可分可合,挑拣随便。”作者由“再简单不过”和“挑拣随便”暗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主人公是一个简单随和的人。接着主人公正式出场,“老板人称于老大......身高足有一米八五......虎背熊腰,从后边看,根本没有五十岁的年纪”,以及“攥起来像大号的搪瓷罐子”的拳头,这一系列的外貌描写,给读者树立了一个彪型大汉的形象。接着,作者借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之口,告诉读者:“据说,于老大年轻的时候伤过人......”,“据说,于老大曾击倒过一面墙......”,“据说,于老大打折过一棵树......”,这些对于老大会通背拳的传说,为作者故意在此设的悬念:于老大到底是不是通背拳高手?以此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然而作者并不急于告诉读者于老大的“秘密”,而是掐掉了疑问的焰火,“这样的话说多了......相信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平日里看老于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哪里像一个练过武术的人?”至此,故事情节如同惊涛骇浪过后又平静下来的水面。

但是,平静的画面不会持久。“永安城的练家子,知道民间藏了个通背拳高手,纷纷赶来讨教”,而“练家子”上门“讨教”的结果,作者写得清清楚楚, “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趁于老大不注意,从后面猛地一搭他的肩膀......于老大险些跌倒......”,“搭手的人一连声的道歉......于老大依然笑笑,一副懵懂的样子。”作者写得简洁而明了,将练家子上门讨教未果、于老大憨厚懵懂的画面一五一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作者又叙述了另一件事,“永安桥一带的混混......来店里吃白食”,“服务员自然不让,拦在门口要结账”,于是“混混们翻了脸,嘴上不干

净,门口的冰箱也给砸了。”至此,读者往往会思考,于老大该显露真功夫

了吧?但是,读者刚刚燃起的好奇心又被于老大的言行给浇灭了,于老大

并没有以强硬的态度从混混们身上讨回钱,只是让混混们“下次给”。而

且面对服务员的气愤与质疑“太窝囊了”,于老大却语出惊人:“平安是福。”故事情节起起伏伏,而叙述者只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并未发表

一丝主观情感与看法。

最后,故事接近尾声,却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于老大为救一群孩子, 从“…老于家抻面馆‟里冲出来......一拳打死一匹马”。故事情节的转折,将作者一开始设的悬念——于老大是否会通背拳的谜底揭开。

文章之所以一开始没有言明于老大是民间高手,而到尾声才道出真相,是因为作者有意利用外聚焦视角的便利,使叙述者犹如一台摄影机,

摄入各种情景, 却没有对这些画面作出解释和说明。读者尚未定神,而叙述者也未能提前知晓, 叙述者的视野范围与读者的视野范围一致。外聚焦视角旨在造成扑朔迷离、高深莫测的效果,以此延展故事内容,达到设疑、解疑的效果。

此外,小说另一个视角——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作为辅助视角,在

文章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效果。小说对于老大生意情况、与“练家子”和“混混们”的摩擦及为救人一拳打死一匹马的故事,均通过外聚焦叙述视角

叙述出来。然而,对于老大称呼的由来,叙述者也不得而知,只得推测:“不知是说排行,还是说他的个子。”这是内聚焦视角下所得的信息,只是一

种大概、模糊的判断。

小说以犹如剧本般的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场景客观,叙述者面面

俱到地对事件发生的始末娓娓道来,犹如现场的目击者一般。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作者虽然以故事中一个身边的叙述者在小说中出现,却并

未在小说中透露一丝叙述主体的情感,以外叙事视角冷静地叙述故事,

这是作者借鉴罗兰·巴特“零度写作” 的风格。而内聚焦视角的运用又弥

补了外聚焦叙述视角的不足,丰富饱满了民间通背拳高手于老大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