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技巧第一讲总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让人们明白本书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别人,这是本书必须做到的。我 的传记就从我一来到人间时写起。我记得(正如人们告诉我的那样,而 我也对其深信不疑)我是在一个星期五的夜里12点出生的。据说钟刚敲 响,我也哇哇哭出了声,分秒不差哪。
——《大卫·科波菲尔》
——Thomas Huxley, Prolegomena to Evolution and Ethics.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在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 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 是处在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之中。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 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 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 施……
深奥才能达意,是复古的思想。核心是译作的文学价 值和艺术价值比较高。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针对上述情况:马建忠提出“善译”:
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其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 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 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文,“无毫发出入于其 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效仿原文的语气。
严复 :13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技术。 1877年官派赴英国留学。1879年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各时期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
支谦 (公元3世纪) 三国时期 《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
涉及了一些重大 的翻译原则”。
道安(314-385),东晋、前秦高僧。他所监译经书,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是直译派代表,总 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提出 “五失本,三不译”。
五失本:第一、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从汉语译 法;第二,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 译文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三,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 复再三,译时必须作一定的修饰;第四,梵经于结尾处, 要作一小节,将前文复述一遍,或千字,或五百字,译时 也得删去;第五,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谈别事时, 又把 前文简述一遍,然后开始,译时又必须删除。
“十大著名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此书一出, 而众哗悦)、《贼史》、《王子复仇记》、《块肉余 生述》、《黑奴吁天录》(《雾都孤儿》、《哈姆莱 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还 有《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海外轩渠录》 (《格列佛游记》)和《魔侠传》(《唐·吉诃德》)
“八大名著”,常见的包括《原富》(亚当·斯密《国 富论》,A.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孟德斯鸠《论法 的精神》,Montesquieu. Spirit of Laws)、《天演论》 (《进化论与伦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言》,T. Henry He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 “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呈露作者之“ 命意”。
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一段,以段为单位,自 拟读者和演员,“察阅”暧昧不明之处,“审辩”语 调和音节。
傅雷(1908-1966),主要翻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作品。 “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林纾:(1852-1924)
1882年31岁考中清朝举人。1897年目不识“蟹行文字” 的落第举人跻身译坛,开始长达30年的翻译生涯。
林纾不懂外文,别人口述,他做记录。在近三十年的 时间内,与别人合作,翻译介绍了英、美、法、俄、 日、西班牙、比利时、挪威、希腊等国一百八十三种 小说,所译字数达一千二百万,成就在中外翻译史上 实为罕见。
鸠摩罗什(344-413),六朝时代高僧,原籍天竺, 生于西域龟兹,学识渊博,秦梵两娴,精通佛经。公 元403年移居长安译经,一生译经74部,著名的有 《大品般若》、《法华经》、《金刚经》。
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主张改以前的直译为意译;天竺词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 成汉语,则美处全无,虽然保留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似,好似把饭 嚼烂给别人吃,非但没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林语堂(1895-1976):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 宙文章。
汉译英《浮生六记》、《老残游记》、《孔子的智 慧》、《中国之智慧》
“翻译是一种艺术”,依赖于三个因素:一、译者对 原文文字以及内容上的透彻了解;二、译者有相当的 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三、译事上的训练, 译者对翻译标准有相当的见解
第一章 总论
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

——马祖毅
巴别塔故事(tower of Babel)——翻译的必要 性
象胥——寄象之才、舌人、译人、翻译(官)
官方翻译机构 鸿胪寺、礼部、理藩院、总理 衙门
中国历史上的翻译高峰期 从汉至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 五四之后 建国后
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通顺和美(音、意、神、气、 形)
朱光潜(1897-1986) 曾留学英国,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译著包括《美学原理》、《柏拉图对话录》、
黑格尔的三卷本巨著《美学》。
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直到原则,“既忠 实,又传神”。
“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 理想”
八字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原文 又通俗易懂。
五不翻:有五种采用音译而非意译的情况。
一、秘密故。原文如‘陀罗尼’等词,其义微妙难以 揣测,故不能用意译;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在梵文中有六种意思,因 此不能选择哪一个具体的含义来翻译;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无此木;
四、顺古故。有的名词前人已经翻译过并为大家广泛 使用,只需沿用而无需另译;
五、生善故。原文有些能唤起人的尊重之心,而一旦 翻译过来反而会使人轻贱它们,故采用音译,如‘般 诺’译成‘智慧’则显轻浅。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徐光启与利玛窦于1606年合译的《几何原本》。
清初皇帝,尤其康熙帝笃信西学,倡导西译,编撰西 籍,皆借助外国传教士如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之力。
中国近代翻译家及理论
马建忠(1844-1900):语言天才,1876年赴法国 , 精通法语、英语、拉丁语,通晓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文 学。1898年出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近代 语言观点,参考拉丁语语法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语 言学的著作。
“今之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少涉其藩篱,而其文 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古词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 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 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俗恶之气令人欲呕……”
“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 “从心所欲不逾矩”
朱生豪(1912-1944) 中华莎学天才的翻译家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1部)、《莎士比亚全集》 翻译每一部莎剧时分三个阶段
一、动笔翻译之前,首先要选择自己“笃嗜”的作品;
其次,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直至“ 会心”。
Whether I shall turn out to be the hero of my own life, or whether that station will be held by anybody else, there pages must show. To begin my life with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I record that I was born (as I have been informed and believe) on a Friday, at twelve o’clock at night. 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an to cry, simultaneously.
五四时期
特点: 一、较以前在翻译的数量、质量和影响上都是前所未
有。’ 二、俄罗斯文学的译入。 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例如,陈望道的《共产
党宣言》和郭大力的《资本论》。 四、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一生共翻译和介绍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种 作品,印成了33个单行本,300余万字。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 似而在神似。”
如何做到神似?
化为我有(传神,首先在于理解、体会、感受、领悟 原作,吃透原作的精神或全部细节。)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进一步把所了解的、 体会的,忠实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气息贯通(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同一的,完 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
“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 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
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
玄奘(604-664),中国佛教翻译家,627年西行,历 时17年带回佛经657部,19年间翻译75部。主张“既 须求真,又须求俗”。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 也不赞同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 的完美结合。
钱钟书(1910-1998)——“化境”论
通过《说文解字》上考证,“译”字与“诱(媒)”、 “化”、“讹”具有一脉相承,彼此呼应的意义。翻 译的作用“诱”,难以避免的毛病“讹”和翻译的最 高境界“化”联系一起。翻译的过程就是引“诱”、 避“讹”、求“化”的过程。
大卫考伯菲而曰:余在此一部书中,是否为主人翁者,诸君但逐节下 观,当自得之。余欲自述余之生事,不能不溯源而笔诸吾书,余诞时在 礼拜五夜半十二句钟,闻人言,钟声丁丁时,正吾开口呱呱之声。
——林纾 《块肉余生述》
林纾的翻译方法是奇特的:由懂外语的合作者口述原 文内容,他再“加工”成译文。这样的译文虽然难以 忠实原文,难免有许多遗漏、删改、增补之处,但可 读性仍然很强,对介绍西方文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否定严复、林纾等人以桐城派古文义法译述进步的西 洋学说和文学的做法,对他们惯用的“转述译法”提 出挑战,采用新的译法——忠实于原文的白话文的直 译法。
“易解”和“丰姿”的双标准: “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既要通顺、又要
忠实,是对“信达雅”的传承和发展。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为辅” “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提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faithfulness)、 通顺(expressiveness)、典雅(elegance)。
因达而信,追求整体的“达”是为了整体的“信”, 不以句子而是以语篇为单位。“颠倒附益,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
严复的典雅有着更具体的意义,即区别于通俗文字的 “雅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以及桐城派古文行 文。
“宁信而不顺”
直译甚至是硬译是鲁迅至死不渝的方法。“按板规逐 句,甚而至于逐字译的”,把字面上看到的意义直接 翻译过来,同时也能够做到文句上的直译,就是保留 原文的句式,语句的次序也无须颠倒了。
例如:这时候,要来讲助那识别在三次元地的空间的方向
的视觉要素的相互的空间底距离的,谁都知道的眼睛的构 造,大约是没有必要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