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合集下载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窦娥冤》一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可以说,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悲剧特点。

一从《窦娥冤》的题材来看,它着力于抒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悲剧主人公,正如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所表述的:“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贵族的故事”,西方古典悲剧作家总将目光投射在伟大人物身上,直到18世纪,狄德罗才提出抒写普通人生活的主张。

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才开始出现“小人物”悲剧。

西方古典悲剧多为命运悲剧,到了莎士比亚笔下,展示了复杂的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则出现得比较迟。

而《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残酷的高利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让人看到了造成小民呻吟号呼的既不是抽象的命运,也不是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黑暗。

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现世精神,决定了富于斗争性的作家必然不是将矛头指向未知的神的残酷无情而是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使得他们在与底层人民接近的过程中深入体察了他们的不幸与抗争,情操与追求,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窦娥冤》这样深刻动人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同时也是一出性格悲剧。

从表面上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沦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十足的弱者,她的一生都受人操纵。

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

其实不然。

她的悲剧有相当程度上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

所以,她的敌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了自己。

这种自主选择生动地照应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古语。

她的性格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

关汉卿在对她命运的关注中,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使窦娥冤娥的形象,不同于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怯懦委琐的阴暗面,而具有人文主义的光辉,作家对之寄予的不仅是怜悯与同情,更是歌颂与赞美。

中国古典悲剧的类型与特质——以“悲剧性”问题为核心

中国古典悲剧的类型与特质——以“悲剧性”问题为核心

为不都是 “ 大 团圆 ” ,都把关 注点过 多地 放在 “ 大
团圆” 上。实则 “ 大团圆 ”不 是 中国悲 剧所独 有 , 中国悲 剧不 都 是 “ 大 团圆 ”或 正 向结 局 ,表 面的 “ 大团圆” 也有不同 的精神 实质 ,泛 泛 而论 “ 大团 圆” 是无益 的。
中国戏剧 的悲喜 性 质并 不 体 现 在表 面 的情 节
近百年 来对中国悲剧的研究已取得很 多重 要的
理论 成果 ,但 还存 在着不少误 区 ,有 些基本 问题仍
是论而不清 、辩而愈乱 ,归纳起 来有以下几点 :
第一 ,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悲剧理论 ,说 到王 国维等人对 中国悲剧 的论述 ,无论认 同或反驳 ,将 关注点过多地放在这些观 点上 。事实上 西方悲剧理
行运用其概念 、术语 、视角 、立场等 ,只 能处处 扦
格 、一无所获 。第三 ,并 非 要 以 中国悲 剧为 标准 ,
团圆” ,进而贬 低其 价值 ,还 是对 此进 行反驳 ,认
悲剧也不该存在什么标准 ,只有深入到 悲剧性来考
察 ,才能保证悲剧研究的客观性 、宏 观性 。中西悲 剧的本质都是对悲剧性 的表现 ,揭示不 同的表现形 式 ,进行综论 ,才 是 悲 剧 研究 的拓 展 与提 升。第 四,如果从悲剧性来考察 中国悲剧 ,却得 出与 “ 西 方悲剧实质” 相悖的结论 ,恰是 中国悲剧 的成就 与
中 国 古 典 悲 剧 的 类 型 与 特 质
— —
以 “ 悲剧 性 ” 问题 为核 心
董 宇 宇
摘 要 :悲剧是 对悲剧性 的反 映,悲剧性就是人 的有 限性 。中国悲剧有 四个类型 :对道德本体 的追询 (《 窦
娥 冤》 《 汉宫秋》 等 ) ;无法 弥合的心灵撕裂 (《 赵 氏孤儿》 《 琵琶记》 等) ;冲突至妥协 的深化 ( 《 牡丹 亭》 《 长生殿》 等 ) ,追求的毁灭与毁灭 (《 娇红记》 《 桃 花扇》 等) 。其特质是 :个体 悲剧情感也是人 类的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 of the Tragedy D u- e Wronged向双全Abstract:《D u- e Wronged》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uanHanqing’s variety play creation. It has already come into category of world-class tragedy and produced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 that classical tragedy owned. The drama has passed on that ethic culture showed the decisive meaning to individual subsistence through tragic field of vision, expressed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f GuanHanqing’s to the Chinese ancient traged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aesthetic value, we should start from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摘要]:《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代表,已进入了世界经典悲剧的范畴,产生了经典悲剧所具有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剧本以悲剧的视野传达出了伦理文化对个体生存的决定意义,表现了关汉卿对中国古代悲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认识其悲剧美学价值,宜从主体和客体出发。

Key Words :D u- e Wronged;Aesthetic value ;Tragedy;The spirit of fighting关键词:《窦娥冤》、美学价值、悲剧性、抗争精神正文:《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

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一)摘要]《窦娥冤》的主题历来被认为是反封建,本文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

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

关键词]《窦娥冤》封建文化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

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②”。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这个主题。

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

对这个学术界比较笼统的看法,我不敢苟同。

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一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

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

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

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

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

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

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

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 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邱辛辛中和即“中庸”。

“中庸”二字出自于《论语》,“不偏叫中,不变叫庸”。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自体的发展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极深。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曲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具有中和之美。

本文拟以《窦娥冤》为例,结合古典悲剧观理论,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的中和之美。

一、人物设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元杂剧)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即列于世界之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给予《窦娥冤》很高的评价。

王国维对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在王国维看来,悲剧的价值就是把主人公的悲惨人生经历以及自我超越的意志表现出来。

这种意志即是在苦难面前的高蹈独立,艰苦卓绝、无畏的斗争。

《窦娥冤》中窦娥坚贞不屈,为了自己的清白和保全婆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凛然做法背后所驱使的力量就是“主人翁之意志”。

这种意志是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斗争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主人公在困难面前的斗争是足以撼动人心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反抗,皆是出于对本身“主人翁之意志”的一种认同,也包含了对生命力量的一种认同。

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把生命的本质升华,促使人们把这种对抗中所展现出来的悲剧主人公的坚强、英勇、执着的精神予以深刻的体会。

这些正面人物同黑暗势力做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

体现主人翁意志的英勇壮举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主人翁意志”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唯意志论不同,在意义上更像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意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在困难面前、大局利益之前的赴汤蹈火与在所不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美呈现,是顽强的进取。

这种意志的本质不是遇到困难的停滞不前和痛苦煎熬。

而是在和困难的艰苦斗争中,诠释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快乐。

王国维的悲剧观完全不同于叔本华式的悲剧观,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她是关汉卿笔下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下层妇女,戏剧展示了其悲剧的发生的整个过程。

窦娥悲剧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窦娥出生在元代的一个书生家庭,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父亲窦天章还一心求功名,借了高利贷却难以偿还给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周围的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蔡婆、张氏父子、梼杌太守所代表的亲人、恶势力是窦娥悲剧发生的引发者、间接制造者、直接制造者。

主观原因是窦娥在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下形成的贞节观、孝悌观以及自身的矛盾性格对其悲剧的发生具有加剧性和决定性影响,窦娥悲剧也就成了的必然。

最后对作品的悲剧价值进行思考。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客观;主观;必然性引言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被界定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对窦娥悲剧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都很多。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

”[1]王国维之所以把《窦娥冤》评定为悲剧的佳作,是因为他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悲剧,有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遇,逼之不得不如是;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而窦娥的悲剧就是第三种,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下层人物,遭受恶势力毁灭性的破坏。

窦娥明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但窦娥以其强硬的性格进行反抗,最后以反抗失败死告终。

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颗孝顺的心,逼不得已承认药死张驴儿父亲,她明知道这种行为后果,但她不得不为之。

窦娥就在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必然之中被毁灭,因为窦娥被毁灭可以说在剧本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3]表现在剧本中就是窦娥想以自己的正直善良去控诉张驴儿的罪恶,可是在元代黑暗的社会之中,她的这个要求和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必然性就将是以她的毁灭作为结局。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论《窦娥冤》
成娟;刘善堂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亚里土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从他的悲剧理论看中国元杂剧<窦娥冤>,寻求两者的交汇点和融合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成娟;刘善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相关文献】
1.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看《长生殿》 [J], 韩晓文
2.温情与超越--论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人学归趋 [J], 汪锐;汪鹏
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 [J], 代开才
4.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解读《窦娥冤》的悲剧性 [J], 季贞贞
5.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J], 李宇杰;郏雨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窦娥冤》研究综述

近十年《窦娥冤》研究综述

故苟且,贪生怕死,间接酿成了窦娥的悲剧。 关于《窦娥冤》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涉及了窦天章、桃
杌、赛卢医等。刘小祺文章中指出窦天章冷漠伪善,其身上 展现出了人性、亲情的泯灭和封建伦理纲常对人的束缚。徐 存艳、高小慧的文章中对于桃杌均有看法,大都是痛恨其阴 险贪婪、小人嘴脸。姚昌炳、张斌、张雷的文章中均有对于 小人物赛卢医这一角色的剖析。由此可见,关于《窦娥冤》 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的研究稍比其他方向的研究略胜一筹,研 究的视点更加广泛。
高建为13在中西悲剧表现手法的差异与之比较一文中从题材主题主人公精神世界悲剧的表现手法等三方面对中西方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最终发现古希腊戏剧和中国元杂剧二者中的悲剧能找到不少相似之处这是文学的超时间性和超地域性也第 28 期 总第 328 期
近十年《窦娥冤》研究综述
二、悲剧视域下的《窦娥冤》
(一)悲剧成因 很多学者在评说《窦娥冤》时,对于悲剧的成因有一定 的思考。李朝阳 [7] 在《论 < 窦娥冤 > 悲剧的成因》中论述 窦娥悲剧的成因源自于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和元代的社会 环境。元代儒生地位的下降是窦娥悲剧的间接原因,元代婚 姻观念的交融冲突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元代法制失衡、 吏治腐败是窦娥悲剧的现实原因,而积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 理则是窦娥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刘世琪的《试论 < 窦娥冤 > 的悲剧性》[8] 一文认为,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驱使,最终 酿成了窦娥的悲剧。 (二)“非悲剧性” 有学者因剧本结局窦天章为女儿翻案,其结局属于大团 圆的结局,认为《窦娥冤》仅是描写悲惨人物命运的剧作, 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悲剧作品。栗康婷在《论 < 窦娥冤 > 的“非 悲剧性”》[9] 一文中指出,剧作的结局并不符合悲剧的严格定义, 窦娥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完美的人物性格也有悖于悲剧的人 物特点,作者从悲剧的起源、人物特点、作用等三方面分别 论述,最终认为《窦娥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范畴。 针对这一点,许多学者持不同意见。孟令阳 [10] 在《论 < 窦娥冤 > 的悲剧性》一文中阐述了剧本中人物的社会阶 层以及元代的社会现实,对窦娥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找出其 自身的悲剧性格。作者阐述了剧作《窦娥冤》的悲剧力量, 间接论述了《窦娥冤》是一场悲剧。 (三)悲剧比较 1. 国内相关作品的比较。文学作品比较,大都从主题、 人物、情节、冲突等几方面进行。丰家喜 [11] 在《从亚氏的悲 剧情节论看中国古典悲剧——以 < 赵氏孤儿 > 和 < 窦娥冤 > 为例》中运用亚氏的悲剧情节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典悲剧名篇《赵 氏孤儿》和《窦娥冤》, 找出东西方悲剧中的契合之处 , 探究 悲剧魅力。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国内悲剧作品, 同样的研究还有陈树宝 [12] 在《花开两朵 同代争辉——< 窦娥 冤 > 与 < 赵氏孤儿 > 之比较》,将《窦娥冤》与《赵氏孤儿》 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得出两者的异同:都有(下接第 19 页)

简论《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任务书】

简论《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任务书】
内容大多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 和反抗斗争。他的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 元杂剧和后代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杂剧代表作《窦 娥冤》,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悲剧中,也颇具代表性,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 悲剧集》里,《窦娥冤》排名第一。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 王国维在评论元杂剧 时曾说: 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 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 1于其主人翁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也。” 可见《窦娥冤》在 3 洪小伟:非正式金融与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
金末元初大都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生活于中 国古典戏曲走向成熟和繁荣的元代,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能接触各色人物,了解 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也耳闻了官场的 《救风尘》尔虞我诈,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戏 曲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窦娥冤》 《望江亭》《单刀会》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
是亲属之间的矛盾。通读全文可以看到,窦娥与张驴儿的对话仅占了几行,而窦娥 与蔡婆婆之间的对话却占了很大篇幅,可见窦娥与蔡婆婆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因而这悲剧正好发生在了亲属之间。 “冲 黑格尔说:突双方代表的„旁边力量‟或者 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 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3 窦娥坚守的是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反 ” 。无论从哪 对一女伺二夫,反对婆婆接脚。蔡婆婆则认为„命都没了,还要脸要钱干什么‟方面 来看,双方都有各自坚持的道理,即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不能绝对的认为窦娥 就是善的是正义的,蔡婆婆就是恶的是邪恶的。其实无论站在谁的立场上看,都没 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有可以谅解的理由。一个爱惜名誉重于生命,一个爱惜生命重 于贞洁,如何去评判孰 《窦娥冤》才能展现给世人一个理想的悲剧性冲突。对孰错 呢也正因为这样, 5 洪小伟:非正式金融与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以浙江 为例(二) 严肃、完整的故事情节----戏剧情节结构的安排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 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 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 所以要成为悲剧,必然要有一 个严肃、完整且有一定长度的行为,即情节。在整部戏剧中,张驴儿的出场多带有 滑稽性质。如劝其父亲做接脚丈夫,看到窦娥两眼大放淫光,动手动脚想占窦娥便 宜却被推倒在地等等,其行为都称不上„严肃‟。贪官桃杌上场时的离谱旁白也提示 了冲突的非严肃性。这种不严肃构不成悲剧的主体。而窦娥的出场则带有„严肃‟性 质,无论是一开始的严词拒绝,痛斥婆婆不守贞洁,还是后来的屈打成招,整部戏 曲中都散发着窦娥深刻的悲哀。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是《窦娥冤》一大特征。《窦娥 冤》的开头部分交代了窦娥悲惨的身世、与蔡婆婆的关系等,然后再引出了后来的 一连串事件。当张驴儿乘人之危,逼迫婆媳两个接脚,并在阴谋失败,无耻的加以 陷害时,窦娥表现出少有的愤慨和勇敢。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尊严,她坚决不向 张驴儿妥协退让,但考虑到婆婆年迈的身体受不起拷打,窦娥只能屈招赴死。整个 故事既有一个完整严肃的情节,又引出了悲惨事件的发生,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关 于悲剧完整性的理论。 (三)形形色色的人物----戏剧形象的塑造 《窦娥冤》中人 物形象的塑造,想必关汉卿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 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九拇恚晌 缁岬 撞闵屏肌⒓崆慷呦蚍纯沟母九牡湫汀q级鸫有⌒愿裆屏几涨俊⒅彼⑿⑺场1 桓盖茁糇鐾 保豢薏荒郑菇骷歉盖捉袒濉<藿唐牌偶液蟾亲龊闷拮颖痉 郑 滔喙 ⑺称牌拧5 钦庋桓錾屏既跣 ⑿攀胤饨桌砀俪5呐┐甯九 徊锌岬南质低葡蛄松钤āR蛭樟遥诒徽怕慷苹榈氖焙蜓洗示芫灰蛭 ⑺常诓唐牌偶唇獾窖闲炭酱蚴庇植坏貌磺虺烧小q级鹁褪且桓雒芴澹幻 嫦胛ぷ约旱淖鹧希幻嬗植坏貌晃似牌哦牌鹧稀8樟业男愿竦贾埋级鸩辉 盖 诙袷屏Γ 杉僖膊辉杆搅恕?伤 拦俪「俏谘陶纹兀?童谣曰„宁喂 老虎,不见桃杌‟,可见桃杌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有多恶劣。告 6 2009 届金融学专业 毕业论文状的输赢全看所给银子的多少,用桃杌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做官胜别人,告 状来的要金银‟。在桃杌看到单纯的窦娥和狡猾的张驴儿时,一眼就能分辨出驴儿和 自己是同一类人,心中的杠杆早已偏斜。贪官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文中的 蔡婆婆是一个如此爱惜自己生命的柔弱老妇人,尽管知道驴儿父子不是好人,却不

从《诗学》看《窦娥冤》的悲剧性

从《诗学》看《窦娥冤》的悲剧性

MING RI FENG SHANG279文 艺 评 论文|徐 洋从《诗学》看《窦娥冤》的悲剧性摘要:王国维对于《窦娥冤》悲剧性的赞誉历来得到大家的共识,但是若依据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相关悲剧理论来分析《窦娥冤》,却要将其剔除“世界大悲剧”了。

因为《窦娥冤》在西方的悲剧理论里只能定义为惨情剧而不是悲剧。

关键词:诗学;窦娥冤;悲剧;西方理论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中提到:“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

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享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传播西方悲剧理论的文艺美学家,他尝试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戏剧是值得借鉴的,但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完全照搬西方的戏剧理论加之于中国戏曲,又存在不合理之处。

因而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以上观点,笔者并不认同。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来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1]之后他又从悲剧人物的特点和悲剧所引起的观众心理状态等来诠释他的悲剧理论,他认为悲剧人物不是纯粹的好人和坏人,而介乎二者之间,“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庭背景的著名人物。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没有强调希腊人尊崇的命运观念,他认为悲剧人物既非罪有应得,同时也有其主观的因素,重视悲剧人物自身的缺陷。

比如说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

《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

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

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

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

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

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

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

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

情形已经够惨了。

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

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

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

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

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

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

蔡婆婆也不算坏人。

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

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

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

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

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

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

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

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

她劝说婆婆。

她大骂张驴儿。

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

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

这是性格的一面。

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

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

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

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

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教学论文)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教学论文)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教学论⽂)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教学论⽂)肖理嫦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湖南涟源三中肖理嫦⼀.悲剧地位的界定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亦⽆愧⾊”的悲剧佳作。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种之悲剧,由极恶之⼈,极其所有之能⼒,以交构之者。

第⼆种,由于盲⽬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物之位置及关系⽽不得不然者,⾮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交受之,各加以⼒⽽各不任其咎。

”【1】张驴⼉⽗⼦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恶⼈之列,但他们不是作家表现的主⾓;窦娥当然不会盲⽬的任由命运的播弄,她做出过最坚定最彻底的抗争。

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较贴合。

窦娥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点孝顺的⼼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为的后果,但⼜不得不为之。

鲁迅⽐王国维说得更简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看”。

《窦娥冤》“毁灭的是⼀个善良⼥性的青春⽣命和柔弱的殉道者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幻想。

”【2】《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古代⼗⼤悲剧之⼀,其深刻意义在于:“它通过⼀个蒙冤⽽死的普通妇⼥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异常变化的情节,有⼒的抨击了封建社会⿊暗、窳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3】⼆.悲剧发⽣机制的设置窦娥的悲剧是由于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盾不可调和⽽产⽣的。

先看窦娥主观意志对悲剧产⽣的影响。

⾸先,窦娥的贞节观。

窦娥⼗七岁守寡,并⽴志守节,时经三年。

显然,窦娥是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并且是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者。

守节,是程朱理学特别提倡的。

如果是在宋朝,窦娥也许可以荣获⼀块贞节牌坊。

但窦娥的贞节观与元朝的主流意识是不符的。

蒙古族的贞节观念并不强,“⼀⼥不侍⼆夫”,宁可丧命也不失节,对于蒙古族来说是陌⽣的。

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

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

《戏剧之家》2021年第33期 总第405期41戏剧研讨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梁 霄(山东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悲剧展现出各自独有的不同风格。

西方的悲剧冲突是挣扎的冲突,角色多以高贵的男性人物为主,属于一悲到底的戏剧结构。

而中方的悲剧冲突则是评判的冲突,角色多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或女性为主,结构上更常用悲喜相交来叙述。

本文将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从中西方悲剧中的冲突、角色、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中西方悲剧的区别。

【关键词】中西方;悲剧冲突;悲剧角色;悲剧结构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3-0041-02在西方悲剧的发展过程当中,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悲剧这一艺术形式被引入了中国,有学者开始发现西方戏剧中的悲剧与中国戏曲中的悲剧是不尽相同的,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的探讨。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是因为衡量中国戏曲中是否有悲剧的标准完全去对照西方悲剧的概念了。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中国的悲剧是否能够符合西方关于悲剧的定义。

而实际上,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审美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悲剧的艺术风格是各具特征的。

中国不是没有悲剧,而是没有西方悲剧定义下的悲剧。

我们中国的悲剧其实就是戏曲中的苦情戏。

本文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进行分析,来呈现中西方悲剧的区别。

一、悲剧冲突的不同戏剧冲突是戏剧中最关键的特征,在悲剧中亦是如此。

西方的悲剧冲突是挣扎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冲突就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

故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被阿波罗神预言自己降生后会弑父娶母,所以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抛弃在荒山野岭中,后被牧羊人捡到送给了邻国的国王作为养子抚养。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知了自己将会弑父娶母的命运,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选择了逃离。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窦娥冤》一剧的悲剧性色彩出发,浅析窦娥的悲剧性所在,窦娥最大的悲情,源于封建社会的各项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元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唐代诗歌、明代传奇等一样,代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突出体现着元曲的特色,而《窦娥冤》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见其在中国悲剧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所存在的意义不过就是有其价值性,当价值性毁灭之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这是让人可悲之一。

除了毁灭,悲剧的另一大着重点在于“毁灭给人看”。

如果悲剧仅仅的默默的存在而不为人知,那也就失去了悲剧的存在性。

悲剧之所以让人为之悲是因为它是活生生摊在所有人面前的,被所有人见证和流传下去的。

而《窦娥冤》兼具了这两大悲剧特色。

关汉卿把这个故事写给世人看,把窦娥的悲剧摊在所有人的面前,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证了这样的悲剧,此为悲之一。

第二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人生的追求是守节,窦娥却偏偏为了守节而遭此罪责;窦娥不愿与张驴儿私了是相信封建社会上层的裁决者,却最终因裁决者的不清明而丢了性命。

除了悲剧性,讽刺性更是十足。

《窦娥冤》之悲,首先在于窦娥的身世悲。

在楔子中,揭示了窦娥的身世。

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送做童养媳抵债。

丈夫早早的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两个女性相依为命本身就如同无依无靠,所以才会有之后被逼迫欺负的事情出现。

她的悲惨身世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悲剧转入高潮的转承点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和被害事件的产生。

张驴儿父子的重重逼迫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在她内心里的妇女道德是坚决不允许她赞成这样的事情的,她用坚定的态度表示了反抗。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然而如果悲剧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是英雄性的,是英雄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引起的······”,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元杂剧中“有悲剧在其中”,并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因此,作为中国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又有着其独特的和中国戏剧所特有的悲剧因素存在。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该剧的悲剧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窦娥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所在。

剧本中窦娥由于父亲窦天章受高利贷盘剥,七岁时就被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也是窦娥短暂而悲惨一生的开始。

由年轻的童养媳到青年寡妇再到冤死狱中冤魂,窦娥的命运总是被男人牵动,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儿媳,一个妻子,她的命运不受自己控制而总是握在别人的手中。

中国自古就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剧中窦娥自然是尊崇了这一古训,但是也正是她的这种尊崇与驯服导致了她最终悲惨的命运。

剧中窦娥虽然是受张驴儿诬告陷害而死,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窦娥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命运,与之女性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有很大关系。

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人,尤其是已经忘记反抗或者说习惯被奴役的女性,窦娥本身就是封建社会无数悲剧的缩影。

其次,作为一个生活在黑暗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窦娥代表了无数的受封建社会毒害的大众,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集体悲剧。

作为“公案戏”的典型,《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府、恶霸鱼肉人民的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