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相遇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教案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教案教学内容:运动学中追及相遇问题的描述与解决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2. 能够熟练运用追及相遇问题的公式解题;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追及相遇问题的描述和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对运动中的速度、距离和时间关系进行理解和推导教学准备:1. 教学PPT课件;2. 运动学中追及相遇问题的练习题;3. 板书内容: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解追及相遇的基本概念:追及相遇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时发生相遇。
2. 引入问题:如果两个运动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它们会在多久之后相遇呢?二、讲解追及相遇问题(15分钟)1. 讲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原理:根据两个物体的速度,可以求出它们相遇时的时间;2. 列出追及相遇问题的公式,并解释各个变量的含义;3. 运用公式解答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
三、示范演练(15分钟)1. 示范几道追及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解答;2. 强调计算过程和思维逻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和灵活运用公式解答。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练习解答追及相遇问题的练习题;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和精度问题;3.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进行课堂互助。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追及相遇问题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勤加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主要围绕追及相遇问题展开,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该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方法;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练习,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3. 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更多复杂情况下的追及相遇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第一篇: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追及相遇教案
追及和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2.能处理追及相遇问题。
判断追上的条件,及相距最近,最远时的条件。
教学重点:常见的几种相遇问题教学难点:判断能否被追上教学方法:分析法推理法一、新课教学一、追及问题1、追及问题中两者速度大小与两者距离变化的关系。
甲物体追赶前方的乙物体,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若一段时间内两者速度相等,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例: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启动,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1)试定性分析汽车从开动后至追上自行车前两车间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者距离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分析:汽车追自行车先距离越来越大后距离越来越小直到追上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经过2S钟两者距离最远。
解法一、利用二次函数极值法求解设经过时间t 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Δx,Δx=x自-x汽=v自t-at2/2=6t-3t2/2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可知:当t=-b/2a=6/3=2s 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有极大值,且Δx m=6×2-3×22/2=6m解法二、利用分析法求解当汽车的速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时有v汽=at=v自∴ t=v自 /a=6/3=2s∵Δx m=x自-x汽∴Δx m=v自t-at2/2=6×2-3×22/2=6m解法三、利用图象求解当t=t0 时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差最大。
Δx m=6t0/2 (1)因为汽车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a=6/t0∴ t0=6/a=6/3=2s(2)由上面(1)、(2)两式可得Δx m=6m(3)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v自t =at2/26×t=3×t2/2t=4sv汽=at=3×4 =12m/s例2.车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前进,车后相距x0为25m处,某人同时开始以6m/s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如追不上,求人、车间的最小距离。
相遇、追及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追及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画物体运动图,能分析不同类型的相遇、追及问题中的位移和速度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找到相遇、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寻找相遇、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观看猎豹追羚羊和汽车追尾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例题分析,掌握新知(一)追及问题1、追及问题中两者速度大小与两者距离变化的关系。
思考1.匀加速追匀速,追上的条件是什么?观看图片总结结论:当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时,则表示追上。
思考2.在追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如何变化?结合V-t图像,总结:在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匀速直线运动中,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1: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
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0=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立即前去追赶。
警车以加速度a=2m/s2做匀加速运动。
试问:(1)警车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大?总结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速度和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三、变式练习,巩固新知1.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0=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t0=2.5 s,警车发动起来,以加速度a=2 m/s2做匀加速运动.试问:(1)警车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大?(二)避免相撞问题思考1:在躲避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如何变化?思考2:在躲避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两者不相撞?安排学生讲解教师总结点拨。
追及和相遇问题专题教案
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专题学习目标:1.知道两种问题的各种处理方法2.能归纳两种问题的临界条件3.理解数学方法和图象法在处理物体问题中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追及问题的实质就是:当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分析讨论两物体在同一时刻是否能达到同一空间位置的问题.在分析追及问题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三种解题方法.1. 一个条件即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它往往是追上追不上(两物体间距离有极值(最大值,最小值))的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此类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关系即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1)若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则运动时间相等,若不同时开始运动则应找出时间关系.(2)若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则追上的位移关系是s1=s2;若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s0,则追上的位移关系是s1-s2=s03.三种解题方法解这类问题一般可用物理分析法,数学极值法,图象法.(1)物理分析法 基本的解题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列出位移方程④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⑤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例1. 甲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5m/s ,经过乙物体时,乙物体从静止开始以1m/s 2的加速度追赶甲物体,求:①乙在追上甲之前,经过多长时间甲乙相距最远?此距离是多少?②什么时候乙追上甲?此时乙物体的速度是多少?解析:①乙物体运动后速度由零逐渐增大,而甲的速度不变,在乙的速度小于甲物体的速度前,二者间的距离将越来越大,一旦乙的速度超过甲物体的速度时两物体间的距离就将缩小,因此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因此有:甲乙乙v t a v == ∴s 5s 15a v t ===乙甲t v x 甲甲= 2at 21x =乙 由位移关系:乙甲x x x -=∆ 带入数据得Δx =12.5m②设经过t1时间乙追上甲,此时甲乙的位移相等. 则121t v at 21甲= s 10a v 2t 1==∴甲s /m 10at v 1==乙 (2)数学极值法运用物理规律将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函数运算得出结果.上题也可以用数学极值法求解.解析:①设乙在追上甲之前经t时间两物体相距最远.乙甲x x x -=∆=2at 21t v -甲=5t-0.5t2 由二次函数求极值公式知:当s 5a2b t ==时Δs最大,代入数据得Δx =12.5m ②同物理分析法②(3)图象法①甲乙的v-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由图像可看出:在乙追上甲之前的t 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甲的位移(矩形面积)与乙的位移(三角形的面积)之差(画斜线部分)达最大,所以:甲乙乙v t a v == ∴s 5s 15a v t ===乙甲乙甲s s x -=∆=S 矩形-S 三角形 =12.5m②由图像可知:在t 时刻后,由甲与乙的速度图线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与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时,两物体的位移相等(即追上),所以由图可得:乙追上甲时,t '=2t=10s , 10v 2v ==甲乙m/s 点评:(1)追和被追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高中物理追击相遇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追击相遇问题教案教学内容:高中物理——追击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2. 掌握解决追击相遇问题的步骤和技巧;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追击相遇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2. 熟练运用速度、时间、距离等物理概念解决追击相遇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教辅资料;2. 讲台、黑板、投影仪等教学用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如何描述两个物体在空间中追击相遇的情形;2. 讲解追击相遇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解释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要点;2. 教授解决追击相遇问题的一般步骤,如建立追击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等。
三、示范和讲解具体例题(15分钟)1. 挑选一到两道典型的追击相遇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解题过程;2. 强调解题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和技巧,如利用速度、时间、距离等物理概念进行推理和计算。
四、学生练习和讨论(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答并相互讨论;2. 随堂监控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总结和小结(5分钟)1. 总结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2. 强调学生需要反复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布置追击相遇问题的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回;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追击相遇问题展开教学,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要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教案完】以上是一份高中物理追击相遇问题的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需要更多教案范本,或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专题4 追及与相遇问题-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讲义(教案)
专题4 追及与相遇问题-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讲义(教案)追及与相遇问题考点一速度大追速度小1.分析思路: 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
一个临界条件: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二者速度相等是判断能否追上的临界条件,若此时追不上,二者距离最小。
两个等量关系: 时间等量关系和位移等量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常见情况解析:典型示例图像说明匀减速追匀速开始追时,两物体间距离为x0,之后两物体间的距离在减小,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t=t0时刻:①若Δx=x0,则恰能追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②若Δxx0,则相遇两次,设t1时刻Δx1=x0,两物体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物体第二次相遇(t2-t0=t0-t1)匀速追匀加速匀减速追匀加速题型一匀减速追匀加速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x,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
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满足什么条件?v0≤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条件:A车追上B车时其速度与B车相等。
设A、B两车从相距x到A车追上B车时,A车的位移为xA、末速度为vA、所用时间为t′,B车的位移为xB、末速度为vB,运动过程如图甲所示。
现用三种方法解答如下:法一情境分析法对A车有xA=v0t′+(-2a)×t′2,vA=v0+(-2a)×t′对B车有xB=at′2,vB=at′两车位移关系有x=xA-xB追上时,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vA=vB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0=故要使两车不相撞,A车的初速度v0应满足的条件是v0≤。
法二函数判断法利用判别式求解,由题意可知xA=x+xB,即v0t′+×(-2a)×t′2=x+at′2整理得3at′2-2v0t′+2x=0这是一个关于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当根的判别式Δ=(-2v0)2-4·3a·2x=0时,两车刚好不相撞,解得v0=,所以要使两车不相撞,A车的初速度v0应满足的条件是v0≤。
高中追及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高中追及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一环。
数学涵盖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其中包括了追及相遇问题。
高中生在学习追及相遇问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点。
因此,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中追及相遇问题展开。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追及相遇问题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b) 理解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追及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追及相遇问题;b) 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c) 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a)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培养学生对追及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解题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示例引入追及相遇问题,如两车相向行驶,相遇时距离和速度已知,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两车的速度。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如相遇时间、相遇距离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解释。
3. 解题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包括代数解法和图形解法。
通过示例和步骤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
4. 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追及相遇问题,并在小组内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5.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如两人同时从不同地方出发相向而行,求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等。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关键点并给出解答。
教案 追及和相遇问题
习题三: 习题三:两个物理 A、B 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直线运 动,其速度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B 出发后将相遇 几次?除此之外,你还能由图像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 些问题吗?
追
相遇问题
课
解:追 、相遇的 : 解追 、相遇问题的 路 : 追 、相遇问题时 的几个问题
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中有时间的二次方, 我们可列出位移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 法求解,有时也可借助 v-t 图象求解。 习题一: 习题一: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平直路一前一 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 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 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 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 x, 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 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 ) A.x B.2x C.3x D.4x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注意 分析追及、 ⑴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临界条 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及是否恰好 追上等。 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 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而位移关系是 指两物体同地运动还是一前一后运动等,其中通 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位移关系就是解题 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 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 维大有裨益。 ⑵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 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⑶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 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 、 、 、 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 件。
初中追击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追击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条件;2. 学会运用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追击相遇问题。
教学重点:1. 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条件;2. 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追击相遇问题中的相对速度概念;2. 应用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追击相遇情况;2. 提问学生对追击相遇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追击相遇问题的条件和解决方法。
二、讲解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条件(15分钟)1. 解释追击相遇问题的定义,即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速度和方向运动,最终相遇的问题;2. 讲解追击相遇问题的条件,包括物体的初始位置、速度、运动时间等;3. 通过示例图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条件。
三、讲解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15分钟)1. 介绍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设定变量、列出方程和求解方程等步骤;2. 讲解如何设定变量,例如设第一个物体的速度为v1,第二个物体的速度为v2等;3. 讲解如何列出方程,例如根据追击相遇问题的条件列出距离方程、时间方程等;4. 讲解如何求解方程,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5. 通过示例题,让学生跟随讲解步骤,一起解决追击相遇问题。
四、练习和应用(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追击相遇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等;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应用实例,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追击相遇问题的概念、条件和解决方法;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追击相遇问题时的困难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追击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高三总复习专题追击相遇问题导学案
年级:高三学科:物理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29专题强化课(一)追及、相遇问题
学习目标:理解追及和相遇的临界,并学会应用
预学案
1.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够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
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出运动示意图得到.
2. 追及、相遇问题常见情景
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
探究案
探究一:总复习大本12页角度1 典例6
探究二:总复习大本12页角度2 典例7
多维训练:13页1,2
检测案
1. 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行驶,它们运动的x
-t图像如图所示。
t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4 s以前,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大
B.在4 s以后,乙车的加速度比甲车的大
C.在4 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D.在前4 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2.a、b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者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a物体的加速度小于b物体的加速度
C.t=1 s时两物体的间距等于t=3 s时两物体的间距
D.t=3 s时,a、b两物体相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高三总复习追及相遇问题教案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总 1 课时第 71课时 2018 年 6月 7日:
观看图片总结结论:当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时,则表示追上。
思考2.在追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结合V-t图像,总结:在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匀速直线运动中,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
距离。
例1: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
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
思考1:在躲避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思考2:在躲避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两者不相撞?
结合V-t图像,总结:在匀减速直线运动追赶匀速直线运动中,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
图象如图4中甲所示;物体.物体A和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速度比B更大。
追击相遇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追击相遇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主题:追击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方法。
2. 掌握计算追击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距离等物理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的类似问题,如两辆车相向而行相遇的问题。
2. 提出一个简单的追击相遇问题让学生思考,如:A、B两个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A 的速度为5m/s,B的速度为3m/s,如果B追A,时间过了多久会相遇?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追击相遇问题的基本原理,即两个物体相向而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减小,最终相遇。
2. 解释如何根据两个物体的速度和出发点的距离来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
3. 提供几个示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相遇时间。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自行解决几个追击相遇问题,鼓励他们使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计算。
2. 鼓励学生之间合作讨论,互相帮助解决较难的问题。
3.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总结(10分钟)
1.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解决追击相遇问题的方法。
2. 强调速度、时间、距离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作为作业,加深学生对追击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相关问题进行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技巧优秀教案
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技巧【方法指导】一、追及问题(1)特点: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2)满足的位移关系:x2=x0+x1。
其中x0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x1表示前面被追赶物体的位移,x2表示后面追赶物体的位移。
(3)临界条件:v1=v2。
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可能出现恰好追上、恰好防止相撞、相距最远、相距最近等临界问题。
二、相遇问题(1)特点:在同一时刻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2)条件:同向运动的物体追上即相遇;相向运动的物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三、处理“追及〞“相遇〞问题的三种方法(1)物理方法:通过对物理情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2)数学方法:由于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是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利用判别式进行讨论:在追及问题的位移关系式中,假设Δ>0,即有两个解,说明相遇两次;Δ=0,有一个解,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Δ<0,无解,说明不能够追上或相遇。
(3)图象法: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可利用图象法分析,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对点题组】1.A与B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B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A.两质点速度相等B.A与B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A的瞬时速度是B的2倍D.A与B的位移相同2.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位移x(m)随时间t(s)变化规律为:汽车为x=10t-14t2(m),自行车为x=6t(m),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做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做什么运动C.开始经过路标后较短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D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 m3. 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以下图所示。
追及相遇问题教案物理
追及相遇问题教案物理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规律。
2. 能够分析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条件,建立物理模型。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规律
3.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建立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物理模型。
重点: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物理画图软件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相关的速度、位移等物理概念,为新课做准备。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解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应用实例。
3. 巩固练习:给出几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建立物理模型。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七、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 搜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
追击相遇问题高中物理教案5篇
追击相遇问题高中物理教案5篇追击相遇问题高中物理教案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由知识体系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两部分构成。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追击相遇问题高中物理教案(篇1)培养差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这里,仅介绍我对三种类型差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情况。
强化自制,控制自我。
统计资料表明,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薄弱而成为差生的比例较大。
调查中,我发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有一定的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例如,在他们的心目中,物理学得好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观察能力、实验能九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都很强的学生。
当问他们想不想向这个标准靠拢时,几乎都说心里想达到,但做起来太不容易。
他们之所以想的做的不能同步,是由于不能控制自己,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调查中还发现,这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同兴趣、情感、意志等有关。
针对这类差生的特点,我做了以下一些转化工作。
1、激发差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根据物理的特点,引导差生正确认识学习物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
其次,在教学中严格把好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
在习题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并充分运用实验的优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2、锻炼差生的意志,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差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这无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件充满困难和挫折的事情,物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
因此,我注意引导他们把战胜困难,攻下难题当作一大乐事,让他们在合适的练习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意志,能搞到在情景中循序渐进,合理上升,产生向上攀登的情感。
追击与相遇问题教案
选自行车为参照物,则从开始运动到两车相距最远过程中,以汽
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汽车相对此参照物的各个物理
量的分别为:v0=-6m/s,a=3m/s2,v=0
对汽车由公式 vv0 at
tvv0 0(6)2s
a
3
由v2 v02 2ax
xv2v0 20(6)2m6m 2a 23
以自行车为参照物, 公式中的各个量都 应是相对于自行车 的.注意:物理量的 正负号.
当t=t0两物体速度相等时: ①若Δx=x0,则恰能追及,且两 物体只能相遇一次。
这也是甲乙避碰的临界条件。
②若Δx<x0,则不能追及。 此时两物体最小距离为x0-Δx ③若Δx>x0,则相遇两次。 其中相遇时刻t1和t2由下列方程 求出:
x甲=x0+x乙
练习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以相
2a1 21.5
x2=
v2 2
102
m =100 m
2a2 20.5
x=x1+x2=175 m 两车需在相隔175 m处刹车才不相碰.
2、考虑反应时间的避碰
例5.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假设前方车辆突 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开始,经操纵刹车到汽车 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为(即反应时间)t=0.5 s,刹车时汽车加 速度为4 m/s2.则该段高速公路上汽车间应保持的最小距离 是多少
①t=t0以前,两物体间距离增 大
②t=t0时,两物体相距最 远为x0+Δx ③t=t0以后,甲物体比乙物体 快,两者间距减小
④只能相遇一次,相遇时刻 由方程求出:
x甲=x乙+x0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相遇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灵活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遇问题的相关案例。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学生作业本。
学生准备:1. 预习相遇问题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相遇问题,如:“两个人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向而行,问他们何时相遇?”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题方法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合作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各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
环节四: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相遇问题,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分析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
环节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甲、乙两人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km/h,乙的速度为6km/h,问他们何时相遇?”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追击相遇问题教案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08___----2009___年度第一学期电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怎么把它推广到普通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t=v0+at
说明:(1)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vt=v0+at,该速度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式中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初速度),vt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末速度).
(2)速度公式中v0、vt、a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规定正方向后(常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都可用带正、负号的代数量表示,因此,对计算结果中的正、负,需根据正方向的规定加以说明,若经计算后vt>0,说明末速度与初速度同向;若a<0,表示加速度与v0反向.
(3)若初速度v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减速运动的速度公式可表示为vt=v0-at,当vt=0时,可求出运动的时间t=v0/a.
(4)若初速度v0=0,则vt=at,瞬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5)利用vt=v0+at计算未知量时,若物体做减速运动,且加速度a已知,则代入公式计算时a应取负数.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x,速度v,时间t三者之间存在着关系式x vt
.这也是我们计算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方法.现在
t
-
1 Array
/s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及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追及相遇问题的几种分类。
2.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
3.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的几种类型。
2.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中刚好能追上的临界条件。
3.通过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追及(如警察抓土匪),相遇或避免碰撞(如两车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的问题。
我们就利用物理学知识探究警察能否抓住小偷,两车是否相遇或碰撞。
二.对追及相遇,追及问题的分类和分析
讨论追击、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
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1、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一个条件:两者速度相等
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1)追击
甲一定能追上乙,v甲=v乙的时刻为甲、乙有最大距离的时刻
1判断v甲=v乙的时刻甲乙的位置情况
①若甲在乙前,则追上,并相遇两次
②若甲乙在同一处,则甲恰能追上乙
③若甲在乙后面,则甲追不上乙,此时是相距最近的时候
情况同上,若涉及刹车问题,要先求停车时间,以作判别!
(2)相遇
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追击即相遇
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即相遇
(3)相撞
两物体“恰相撞”或“恰不相撞”的临界条件:两物体在同一位置时,速度恰相同,若后面的速度大于前面的速度,则相撞。
三.解题思路
(1)画清行程草图,找出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
(2)(2)仔细审题,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挖掘临界条件,联立方程,注意将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反映到方程中。
(3)(3)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注意问题
1.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个物体的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等。
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其中通过画出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因此,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对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有重要作用。
2若被追赶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3.仔细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条件,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五.解题方法
物理分析法,数学方法,图像法等
六.例题分析
例1: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
试求: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方法一:公式法 当汽车的速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
设经时间t 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
则
自汽v at v ==
s s a v t 23
6===∴自 m m m at t v x x x m 6232
1262122=⨯⨯-⨯=-=-=∆自汽自 那么,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汽车
运动的位移又是多大?
221aT T v =
自 s a v t 42==∴自s m aT v /12==汽m 24a 2
12==T S 汽 方法二:图象法
解:画出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时间图线,自行车的位移x 自等于其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而汽车的位移x 汽则等于其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两车之间的距离则等于图中矩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不难看出,当t=t0时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差最大。
V-t 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tan 60
==αt s t 20=∴ 当t=2s 时两车的距离最大
m m x m 66221=⨯⨯=∆
动态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矩形面积(自行车的位移)与三角形面积(汽车的位移)的差的变化规律
方法三:二次函数极值法
设经过时间t 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Δx ,则
222
3621t t at t v x -=-=∆自 时当s 2)23(26
=-⨯-=t m 6)23(462=-⨯-=∆m x
v/ms-1
t/s o
6
那么,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汽车运动的位移又是多大?
02362=-=∆t t x s T 4=∴ s m aT v /12==汽 m aT s 242
12=汽=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学习,分析总结出相遇追及问题的几种类型,临界条件,解题思路以及解题的方法。
作业
追及相遇问题训练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