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对《战国策》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寓言故事,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反璞归真、汗马功劳、挥汗成雨、门庭若市等等。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中国微缩文化。传统文化,很多都渗透在这些成语中。之所以学习这些古典著作,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是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时尚的文化,如赵本山小品文化,忽悠、缘分啊、谢谢啊、那是相当……,时间将来检验其文化的久远性。而我们传统文学可以说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成为经典的语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外国人要学习中文,难学的就是这些文化,一个成语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泛深刻。我们学习外语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人,一定是通过那个国家的文化的。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些经典原典的阅读。

(一)《战国策》成书过程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记载了从周贞王14

年(前455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未编订之前也称《国策》《国事》《长书》等。

(二)《战国策》主要内容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体现了纵横家思想: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三)《战国策》主要思想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

1

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士”的宽松政策 :合则留,不合则去;择木而栖。“士”的分类: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低级官吏。“士”的重要地位: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士贵耳,王者不贵;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战国

策》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三)《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第一、选材和结构上,是围绕某一个人物的游说、谋策、议论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

《战国策》的篇章长短不一,且短篇比较多。但每篇都又一个论说或急需的中心议题或事题。多数篇章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因此《战国策》重在记言,但有些叙事也精彩。情节起伏曲折,结构较完整,选材也体现着向中心人物集中的倾向,为纪传体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追名逐利的苏秦,善于讽谏的邹忌,食客中的能士冯谖,以及荆轲,赵太后等等。《战国策》主要靠人物言行的描写来刻画性格和形象。其优秀篇章性格化的语言和传神的行为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开始用曲折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另外还追求“奇策异智”和奇行异举,追求“奇”,更注重人物个性的开掘,使得一些人物描写带有夸张性和传奇色彩,也不乏想像和虚构之词。著名的“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偏离的史书,更近于文学) 第三,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战国策》运笔灵活自如,文辞活泼流畅,生动形象。《战国策》说理论事善于运用铺排、夸张、渲染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来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文章纵横驰骋,流畅明快,感情充沛,气势恢弘,体现了纵横家的语言特色。对后代散文和辞赋发展及文风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教九流”这词的意义曾经是坡为高雅的。“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

2

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二、《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一)题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所加。

孟尝君: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吕氏春秋》)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大,姓田名文,是齐国的贵族,齐缗王时为相。田文的父亲在齐宣王的时候受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田文沿袭,孟尝君为封号。

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门客、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3000个食客,冯谖就是孟尝君门客中的一位。题目的意思:冯谖在孟尝君处做门客。

鸡鸣狗盗的故事

3000门客中,有许多门客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但孟尝君的好客喜贤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