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
计
本课概述
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s\up11()
●图片导入
1953.
9 ~1964.10
1964.10 ~1982.11
1985.3~1991.12.25
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
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
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
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
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
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
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
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1932 年,苏联用4 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被西方报刊称为“空想”“梦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7 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苏联用10 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
到100 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1991 年12 月25 日,飘扬了69 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
旗升起。
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曾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
解体?这节课我们仅从经济领域探讨苏联改革的得与失。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推进新课
(板书)一、赫鲁晓夫改革
问题情境1: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13~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 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 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 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 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 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913~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板书)1.背景
自主学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日益显露。
(2)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之后,开始对“”进行改革。
(3)1956 年苏共“”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问题情境2: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2.内容
[知识再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经济方面
改革内容
●合作探究:不难看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做了不少的变动,
但你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吗?
(1)我认为“秘密报告”没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全盘否定斯大林,容易造成思想混乱,靠
将别人踩在脚下的方式树立起来的威望是靠不住的。
(2)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只是蜻蜓点水,据史料记载: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赫鲁晓夫曾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其根源在于苏联的政治环境,显然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导致个人崇拜的温床。
(3)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点“头痛医头”的味道,“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问题固然严重,但幻想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扩大耕地面积等办法解决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幼稚的,因为盲目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过程评价: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赫鲁晓夫的改革冲ft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概括起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