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中学德育【评价目标】1、了解品德的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2、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掌握德育内容。
4、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理解学习品德的一般过程;5、掌握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考试内容】品德的概念、结构;德育内容,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学习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德育过程一般规律。
【学习要求】识记:品德的概念、结构;德育内容,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理解: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学习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德育过程一般规律。
运用: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复习内容】第一节品德一、品德的结构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知:是不是,懂不懂,对不对。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喜,厌,悲,愤。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抵制外在影响,坚持,自觉。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行: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信念和理想。
德育原理第八章德育活动课件ppt
德育活动
1、活动目的 打造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学校的人文内涵。
2、活动主题 围绕着“我努力,我能行,做文明、自信、快乐的中心人”为主题的德育创建活动,创新思路,创新德育活动 形式和方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创建和谐、文明、快乐的校园。
德育活动
• 主要活动内容: • (1)微笑进校园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学校“微笑生态文化”。 • (2)“礼仪伴我行”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礼仪要求,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展示自信、快乐的精神风
德育活动
第二阶段:深化+提升
1、小结阶段情况,调整工作部署。 2、微笑进课堂活动,打造快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合作、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教学节奏控制以及课堂评价等元素构建 “快乐课堂”,落实“三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多一分笑容,少一点动怒;多一分鼓励,少一点埋 怨;多一分表扬,少一点批评;让学生学得舒心,学得有信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组织家庭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讲座,进行礼仪知识测评。 4、组织文明礼仪标兵集体授章表彰会。 5、“榜样在身边”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多利用校会课、课间操、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表彰校内好人好事,树榜样,扬正气。
德育过程
• 实质: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 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 两个关键转化: (1)一定的社会意识--个体的思想意识 (2)个体的思想意识--个体的行为习惯,形成思想品德
德育原理第八章 德育活动课件ppt
2024年度普通教育学第八章德育课件
学校在德育中资源整合
整合校内资源
拓展校外资源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如教师、 学生、课程等,形成德育合力,共同推进 德育工作。
学校应积极拓展校外德育资源,如社会实 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学生提 供更加广阔的德育平台。
加强家校合作
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 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 局面。
社会是德育的实践场所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践、体验,从而加深对 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社会是德育的评价标准
3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是社会对个体 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个体道德水平的 重要标准。
2024/2/3
25
社会在德育中职责和任务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积极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个体道德发展提 供有力保障。
2024/2/3
权利义务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并行使自己 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公民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法治实践教育
通过模拟法庭、法治讲座 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 法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11
03
德育过程与实施策略
2024/2/3
12
德育过程特点与规律
2024/2/3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01
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反复地进行,以形成稳定的
2024/2/3
31
THANK YOU
感谢聆听
2024/2/3
32
网络。
27
07
德育面临挑战与对策
2024/2/3
28
当代社会变革对德育影响
2024/2/3
最新第八章德育
第八章德育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一、德育过程的涵义
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 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 德,即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德育手段,组织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并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内部矛盾运 动,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 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形成其完整的品德结构,以 便把受教育者个体纳入到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 等实际关系中去,既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成一致,又促进 社会向前发展。
❖ ①它具有历史性 ❖ ②具有民族性、国家性。 ❖ ③具有阶级性 ❖ ④具有人类共同要求和反映一定时代的特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第八章德育
❖ (一)主观依据
❖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 ❖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
影响。 ❖ 3.教育目的的设定还受到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 4.一定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的哲学观点的影响。
四、德育内容
第八章德育
❖ (一)德育内容的涵义
❖ 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 范及其体系,是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用以形 成人的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宗教戒律以及个体道德品 质的总合及其体系,是进行德育的依据。
❖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 1.一定社会的生活条件。 ❖ 2.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及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 ❖ 3.德育内容还应考虑当前形式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 ❖ 4.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内容
4.掌握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内涵及贯彻要求,了解德育 的主要途径;
第八章德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章德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潘友刚发布时间:2011-03-31 17:11:44《教育学》第八章课后习题一、名次解释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二、简答题1、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3、德育的途径有哪些?4、试列出集中主要的德育方法。
5、德育的主要原则《教育学》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名次解释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二、简答题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家。
他在长期从事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总结概括出以下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德育思想理论:(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
(3)劳动教育的思想。
(4)纪律教育的思想。
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
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3、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第八章 德育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或辩论 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 寻求结论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需要注意: (1)讨论的主体要切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 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2)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 外,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 言,教师要循循善诱,“导而弗牵”。 (3)讨论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思维训练和问题 澄清,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上。
替代的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也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 德育手段主要是指道德教育活动的工具、载 体及其运用。德育方法之所以能够丰富多彩,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育手段的形式多样,机 动运用的余地较大。德育方法不仅是德育方 式的组合,也是教育手段的有联系的组合。 同一教育手段可以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为不同的德育方法所用。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反复法实际上就是 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 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套 十分具体的做法。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有
(一)启发法
(二)塑造法
(三)雕琢法
(四)树人法
(五)系统或综合法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理想激励法
(四)行为训练法
3、德育过程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德育方法从抽象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作 为方法论意义上 的德育方法和 具体做法 上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共性特点 1、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比较特殊。 2、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3、复杂程度高
第二节 德育方法述要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的基本类型有两 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提问法的基本要求是: (1)所提问题应当准确、难易适当、有针对性 和启发性。 (2)所提问题针对的对象应当具有普遍性和针 对性。 (3)谈话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 (4)提问结束时应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总结。
第八章德育方法
德育手段之榜样 榜样的意义:基于儿童的好奇、模仿 等性向,通过人格的具体化,形象的 感染性来影响他们。、 榜样可以起到参照、鞭策、激励、鼓 舞、感召、引导等作用。
Company Logo
德育手段之情境
2、道德谈话法
1、定义:以交谈的方式去进行知识教学、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 2、提问: 问题指称明确 有计划有步骤 3、对话: 师生关系的平等 问题难度得当 具有侯答时间
Company Logo
3、道德讨论法
1、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辩论或者讨论的 方式对某一个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维,得出 结论的教育方法。 2、注意事项 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Company Logo
二、以情感渗透为媒介的方法 通过德育主体的情感变化来形 成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良好品德 的德育方法。
www.thΒιβλιοθήκη
Company Logo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 所与款押,熏情陶染, 言笑举动,无心于学, 潜易暗化,自然似之。 ——颜之推
Company Logo
一位教师教授判别多重否定句意思的妙法。 她说:如果句子中的否定词为奇数个, 则句子意思为否定;如果否定词为偶数个, 则句子意思为肯定,这与数学上的 “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道理相仿。
Company Logo
重要性
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 易于使学生心服口服
Company Logo
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 简练、深刻,切忌唠叨 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
“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
注 意 事 项
Company Logo
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在运用上有 特殊的要求。 第一,注意内容的组织。内容具有科 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第二,注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动。注 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投入。 第三,注意语言运用艺术。语言力求 清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条理清楚, 有感染力。
2024版day43教育学原理第八章德育
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网络 信息的监管,营造健康的 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 对青少年的侵害。
25
未来德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个性化德育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开展个性化的德育教 育,提高德育实效。
20
德育改革
1
德育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德育模式 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德育改革势在必行。
2
德育改革的目标
德育改革的目标是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体系,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 学生。
德育改革的措施
3
德育改革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方面进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化德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8
05 德育评价与改革
2024/1/29
19
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的概念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德育成果和德 育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旨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1/29
德育评价的原则
德育评价应遵循公正、客观、全面、 发展等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 性和有效性。
德育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德育评价方法包括观察法、 调查法、测验法、评语法等,各种 方法应相互补充,形成综合评价。
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 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 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 法的矛盾等。
12
德育原则
• 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
第八章 德育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 克服消极因 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 第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 极因素。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 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几点重要启示
想一想
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方面,其中什么是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 育的根本
我国中小学德育践行的是广义的德育
我国课程改革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 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低年级品 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原来叫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大学政治理论。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概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 道 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方法,提高学生 思想认识。 第二,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 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的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体 作用。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过程的一个矛盾:
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应有的) 德育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基础(现有的)
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即内化与外化。
内化指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或排斥外部环 境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 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的过程。——品德 形成过程
外化则是指教育者如何根据社会对青 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教 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品德 教育过程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P273):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 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 断地增长,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清偿 的债务。
韩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
? 道德情感教育可概括为二十个字
以理育情 以情育情 以境育情 以行育情 以美育情
3.德育要以生活为依托,知、情、行的 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
生活是德育的土壤。 学生的生活包括校外生活和校内生活。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育整体。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 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 几点重要启示
想一想
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方面,其中什么是德育的根本?
?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 育的根本
我国中小学德育践行的是广义的德育
? 我国课程改革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 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低年级品 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原来叫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大学政治理论。
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构 成完整的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三个定、德育内容的确立、 德育途径的实施、德育方法的选择等。
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 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 实践性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 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的整体。
◆一方面,道德认 识教育、道德情感 教育、道德行为教 育无论哪一方面的 工作开展得不好, 都将影响其他方面 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德育工 作只有晓之以理,以 知引人;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导之以行, 以行练人,才能取得 良好的德育效果。
◆道德情感指人们用一定的 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 言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 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 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表现 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 过程的目的。
(2)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 德意志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的关系
第八章 德育
本章逻辑构架
1. 德育观是对德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点,它明确了德育过程的取向。
2. 德育过程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各个方 面,客观上成为联系德育任务和受教 育者的桥梁,这种桥梁作用发挥得如 何,关系着德育工作的成败。
3.德育方法不仅是德育过程的关键环节, 也是提高德育效果的突破口。
第一节 德育观
认知派启示我们
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 道德认知规律。
行为派启示我们 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 练,在德育过程中,特别要重 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教育 者本人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情感派启示我们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至 关重要。当前德育工作中,德育效 果不佳、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的一 个重要原因是德育不能寓于情感教 育之中,教育者缺少爱心或缺乏触 动学生心灵的德育艺术。
三、德育观的再认识
1.德育是由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 教育、道德行为教育组成的有机人格教 育整体
理解:
?
? 品德的 ? 心理成分
?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意志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
德育 内容
(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的含义
道德认知指对是非、好坏、善恶 的准则和意义的认识。
★ “坐而言不如 起而行”
那么,在我国应如何抓好中小学生 的道德行为的教育?
第一,要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第二,要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 第三,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2)情重于知 道德濡化为人的品德的“催化剂”是 道德情感教育。
★ “没有深刻的感情教育,一切苦 口婆心的道德教育最终必然全部 落空。”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
?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 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 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
育三个方面。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狭义 ?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分析比较
? 德育、道德与品德
道德 德育
社
会 道德 品德 存 教育 形成
在
品德
个 体 存 在
二、德育观的几种界说
1.认知派
观点
◆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 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 动机等因素的形成。
主知主义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四个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权威阶段( 6-8岁) 可逆阶段( 9-10岁) 公正阶段( 11-12岁)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 行,持之以恒
? “知”的形成是基础; ? “行”的实现是关键; ? “情”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 “恒”反映了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
性。
2. 在德育中,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 在现代学校德育中应强调 行重于知 情重于知
(1)行重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