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六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重点与难点解析】 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两大类。前者包括全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骨骼肌舒张神经;运动神经和支配肾上腺体质的内脏大神经。后者包括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主要包括胆碱受体与肾上腺素受体。其中,胆碱受体又可分为M受体、N受体。M受体兴奋效应表现为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缩瞳等;N受体兴奋效应表现为植物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骨骼肌收缩。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受体、β受体,α型作用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血管平滑肌收缩、瞳孔散大等;β型作用表现为心脏兴奋、支气管及胃肠平滑肌松弛、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 传出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在胆碱酯酶作用下水解灭活。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以再摄取方式消除。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有直接作用于受体和影响递质两种。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按其拟似或拮抗神经递质,分为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四大类。 【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当人体注射某一药物后,临床上出现流涎、瞳孔缩小、腹痛、血压下降,最有 A.α受体激动剂 B.β受体激动剂 C.M受体激动剂 D.N

2.Ach A.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破坏 B. C.胆碱酯酶破坏 D. 3.NA A.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破坏 B. C.胆碱酯酶破坏 D. 4. A.β 1受体 B.β2受体 C.α受体 D .M 5. A.β 1受体 B.β2受体 C.α受体 D.M 6. A.β 1受体 B.β2受体 C.α受体 D.M 7. A.β1受体 B.β2受体 C.α1 受体 D.α2受体 8. A.作用强度 B.剂量大小 C.是否有亲和力 D.是否有内在活性 9.植物神经节上的受体主要是 A.β 1受体 B.β2受体 C.N 1受体 D.N 2 (二)多选题 10.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运动神经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二、简答题 1.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的生理功能变化。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内容 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第三节传出神经受体的生物效应及机制 第四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一、传出神经按末梢释放的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nerve)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noradrenergic nerve) 也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 (adrenergic nerve) 传出神经系统的主要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2)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分子结构】 【贮存】 在神经末梢内靠近突触前膜处,聚集着很多直径为20-50nm的囊泡,囊泡内含有大量的乙酰胆碱递质。其与三磷酸腺苷(ATP)、蛋白多糖(proteoglycan)结合而贮存。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释放】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导致靠近突触前膜的一些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形成裂孔,囊泡中所含乙酰胆碱及其它内容物通过裂孔排入突触间隙,这一过程通常称为胞裂外排(exocytosis)。 【消失】 Ach释放后,在数毫秒之内即被突触前后膜上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也称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解成胆碱和乙酸,进入循环。 【合成】 由胆碱(choline)在乙酰辅酶A(acetyl coenzyme A)和胆碱乙酰化酶(choline acetylase)催化下合成为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分子结构】 【贮存】 交感神经末梢分成许多细微的神经纤维,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之间。这些细微神经纤维都有稀疏串珠状的膨胀部分,称为膨体。膨体中含有线粒体和囊泡等亚细胞结构,囊泡内含有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与ATP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成贮存型,贮存于囊泡中。 【释放】 当神经冲动传递到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时,通过胞裂外排方式将囊泡中所含的NA、ATP、嗜铬颗粒蛋白和多巴胺- 羟化酶等一起排入突触间隙。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用) 前 言
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 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 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 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 床学科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 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 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 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第 6 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影像等专业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 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 及一般了解的内容。理论课总学时为 30 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 60%。平时成 绩占 40%。 各章的参考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合计 内容 绪论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头痛 脑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 癫痫 脊髓疾病 周围神经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病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 睡眠障碍 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学时数 0.5 自学 4 1 1 0.5 1 6 2 2 1 1.5 1.5 2 2 自学 2 自学 自学 1 1 30
1

脊神经

脊神经 脊神经 spinal nerve 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按部位计有 8 对颈神经、12 对胸神经、5 对腰神经、5 对骶神经和 1 对尾神经。 一、脊神经组成及分支 (一)脊神经组成 每对脊神经均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两侧相连。前根较细,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较粗,由感觉纤维组成, 在近椎间孔处有一纺锤形膨大,称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干。 (二)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内脏神经纤维也走行在脊神经内,包括4种纤维成分: 1.躯体感觉(传入)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痛、温、触、压觉)和肌腱、关节的深部(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2.内脏感觉(传入)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将内环境变化的各种感觉信息传入中枢。 3.躯体运动(传出)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 4.内脏运动(传出)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三)脊神经的典型分支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即分为4支:粗大的前支和细小的后支以及脊膜支、交通支。 1.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被膜和脊柱韧带; 2.交通支有灰、白之分,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3.后支向后行走,呈节段性分布于枕、项、背、腰和骶部的肌肉与皮肤及其上的汗腺、竖毛肌和血管平滑肌; 4.前支除 12 对胸神经前支保持明显节段性直接分布于躯干外,其余脊神经前支都先彼此交织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相应的区域。第 1~11 对胸神经前支位于各自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 12 对称肋下神经。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等。脊神经前、后支均含有 4 种纤维成分,因此,脊神经前、后根的损伤和前、后支损伤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脊神经组成和分支、分布示意图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神经系统,功能,概述,,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医药卫生中查看更多范文。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考纲」 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

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考点」 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

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4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6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7(附四院)、11490016(附属延安 医院)、11500018(附属甘美医院)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Ⅰ 英文名称:NeurologyⅠ 总学时: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课:6学时) 学分:1.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实习考核(10%)、 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 期中考核(10%)。 《神经病学Ⅰ》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神经病学》教学必须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和我省的实际、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神经病学Ⅰ》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

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总学时数为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6学时。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神经病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5.0学时。见习课3.0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意识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眩晕,感觉障碍,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反射。 二、主要教学内容:

神经系统概述

前角:α神经胞体→梭外肌 γ神经胞体→梭内肌 闰绍细胞(抑制性神经元) 侧角:(C8~L3)中间外侧核→交感节前神经元 (S2~4)骶副交感神经核→副交感节前神经元 后角:后角固有核胸核 前索 (传导、外侧索 反射)后索 薄束(下肢、躯干下部)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受和皮肤精细感觉 楔束(上肢、躯干上部) 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小脑前束:传导下肢的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温、痛觉和粗感觉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行传导束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调节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1、脑干 分区:中脑、脑桥、延髓 外形:脑神经核(Ⅲ~Ⅻ) 灰质 ╳↑)、下橄榄核(╳↑)非脑神经核脑桥:脑桥核(皮质→脑桥核→小脑) 下丘(听觉↑) 中脑顶盖 组成中脑上丘(视、听觉反射)→顶盖脊髓束 红核(↓)→红核脊髓束 黑质(↓)→黑质脊髓束 内侧丘系(来源于薄束核与楔束核) 传导对侧肢体本体和精细触觉 上行束 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肢体浅感觉 白质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皮肤、眼、口和鼻腔粘膜的浅感觉 外侧丘系传导双耳的听觉 锥体束 下行束 锥体外系: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网状结构:结构: 机能:调节骨骼肌张力;调节内脏活动;影响大脑活动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调节身体平衡 分叶小脑前叶(旧小脑):调节肌紧张 小脑后叶(新小脑):协调肌群运动 结构髓质:攀缘纤维(下橄榄核~ ~ 分子层~梨状细胞层) 苔藓纤维(脊髓或脑干~ ~颗粒细胞层~梨状细胞层) 3、间脑 分部:(内髓板)前核、内侧核、外侧核 背侧丘脑 分类: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特异性投射核团;联络性核团 内侧膝状体→听觉中枢 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视觉中枢 上丘脑:松果体 底丘脑:视上核 视上区 下丘脑室旁核 结节区 乳头体区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一节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auto………郴*m,也称植物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a…断…懈syskm)。前者又分为交感神经(。rmp曲一…o…y…)和副交感神经(P删舯PatheH……叩钾m),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效应器.其活动为非随意性的,如心脏排血、血流分配和食物消化等;后者则支配骨骼肌.通常为随意活动,如肌肉的运动和呼吸等。上述两个系统均依赖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在神经系统,化学传递可发生于神经细胞与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与其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之间。化学传递通过神经末梢释放少量递质进人突触间隙(叩ap叭】eR),经转运方式跨越间隙,与特异性的受体分子结合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细胞的功能。药物可模拟或拮抗化学递质的作用,即可选择性修饰许多传出神经的功能,这些功能涉及许多效应组织,如心肌、平滑肌、血管内皮、外分泌腺和突触前的神经末梢等。 传出神经根据其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胆碱能神经)和主要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一dw一日…rve)。胆碱能神经主要包括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运动神经、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则包括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图5—1.图5—2)。 近年来除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外.肠神经系统(emed…Ⅳom邓tem,ENs)B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神经系统由许多种经元组成.其细胞体位f肠壁的g 内丛.是谰节控制胃腑道功能∞独立整合系统.它在结构和功能上不同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而与中枢神经系统相类似.但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肠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可来自于交感自副交感神经末梢.并可直接分布到平滑肌、腺体和血管。胃肠道运动功能主要受局部的Ens调节.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如肠道的蠕动反射可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断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运动的影响也很小。ENs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则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ENs可接受来自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冲动.并发送冲动至交感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该系统在药理学方面较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系统更为复杂.其中涉及许多神经肽和其他递质,如s一羟色腔(5一HT)、氧化氮(No)、。磷酸腺甘(ATp)、P物质(sp)和神经肽(Np)(目5一,)。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作用靶位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m…u 眦r)和受体(呲印rnr),可通过影响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代谢等环节或通过直接与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为了便于阐明传出神经系统药理.首先介绍递质和受体相关的基本概念。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f—l化学传递学悦的发展 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对于神经与神经间或神经与肌肉间的冲动传递就已开始争论,其焦点是上述冲动传递是电传递还是化学物质传递.1921年德目科学家L∞啪在著名的离体双蛙心灌流实验中发现,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可以释放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另一个离体蛙心的收缩。后于1926年证明这种抑制性物质就是乙酰胆碱。对交感神经而言,当测定做量儿荼酚胺的特异性化学和生物学

脊神经

脊神经 (一)填空题 1.脊神经由运动性的_______和感觉性的_______合成。 2.脊神经共31对,包括_______对颈神经,_______对胸神经,_______对腰神经,_______对骶神经和_______对尾神经。 3.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纤维成分。 4.脊神经前支构成的神经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组。 5.臂丛位于_______,它发出的主要神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分布到胸骨角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分布到乳头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分布到脐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 7.支配大腿前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内侧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后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 8.支配小腿前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后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外侧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 9.临床上常见的"马蹄内翻足"是由腓骨颈处的_______神经损伤引起的。 (二)A型选择题 1.不属于臂丛的神经为() A.尺神经 B.桡神经 C.膈神经 D.肌皮神经 E.肋间神经 2.肱骨中部骨折时易损伤() A.正中神经 B.腋神经 C.桡神经口 D.尺神经 E.腋神经 3.脐周围的感觉神经来自() A.第8肋间神经 B.第6肋间神经 C.第4肋间神经 D.第10肋间神经 E. 第12肋间神经 4.支配股四头肌的神经为() A.坐骨神经 B.闭孔神经 C.股神经 D.腓总神经 E.腓总神经 5.支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为() A.坐骨神经 B.腓总神经 C.胫神经 D.股神经 E.股神经 (三)问答题 1.脊神经共有多少对?可分为哪几部? 2.脊神经的前根、后根、前支、后支各有哪些纤维成分? 3.臂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有哪些? 4.腰丛位于何处?有哪些主要分支?

《神经病学》考试大纲

《神经病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1010070 课程名称:神经病学 学分:2.5 总学时数:40学时 理论课:28学时 见习课:12学时 教材:主编:贾建平,《神经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一、考试要求 该课程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学习神经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危重病的诊治原则和常见病的鉴别诊断,使学生将来在实践中,运用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践,能进行综合分析,逐步提高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水平。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等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神经病学定义。

2了解神经病学的目标、特性、实践和发展。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意识障碍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意识障碍定义。 2.掌握嗜睡、昏睡、昏迷、急性意识模糊、谵妄状态的概念。 3.熟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4.熟悉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失语症、失用症和失认症[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定义。 2.熟悉失语症分类及特点。 3.熟悉失用症类型及表现。 4.熟悉失认症类型及表现。 第四节: 痫性发作和晕厥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晕厥定义、临床表现。 2.掌握痫性发作的定义。 3.熟悉晕厥分类。 4.熟悉晕厥与痫性发作的鉴别要点。 第五节:眩晕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眩晕的定义。 2.熟悉眩晕的分类及特点。 3.熟悉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第十节:瘫痪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瘫痪的定义。 2.掌握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 3.掌握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第十三节共济失调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共济失调的定义。 2.熟悉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表现(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及前庭性共济失调)。 第十四节:步态异常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步态异常的分类。 2.掌握异常步态的临床特征。 第十五节不自主运动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震颤的分类和特点,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的表现。 2.熟悉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及抽动征的表现。 第十六节尿便障碍 [目的和要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考纲 1.结构和功能突触结构,神经分类了解 2.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掌握 3.生物效应及机制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效应了解 4.传出神经作用的方式和分类主要作用方式和分类了解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传出神经系统? 什么是交感、副交感? 交感、副交感的功能? 交感神经兴奋时,效应器的表现? 副交感(迷走)神经兴奋时,效应器的表现?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三、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及效应递质受体的位置 乙酰胆碱(Ach)M——位于所有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腺体、骨骼肌血管上 N N1——位于神经节 N2——位于骨骼肌 去甲肾上腺素(NE)α位于皮肤黏膜内脏的血管、瞳孔开大肌 β β1——位于心肌,肾小球旁系细胞 β2——位于支气管、冠脉、骨骼肌的血管 多巴胺D1——位于肾、肠系膜、心脑血管平滑肌、心肌

(DA)D2——位于交感神经节及突触前膜 【四两拨千斤】 ·M样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表现! +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 ·N2样作用——骨骼肌被激动时的表现! ·N1样作用——交感+副交感 【四两拨千斤】

还需要掌握一个生理机制: ·血压突然高了——反射性兴奋迷走——使血压下降 ·血压突然低了——反射性兴奋交感——使血压升高 在血压升高的刺激下,心脏窦房结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肾上腺素 D.谷氨酸 E.去甲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A ·血压突然高了——反射性兴奋迷走——使血压下降 ·血压突然低了——反射性兴奋交感——使血压升高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和分类 (一)药物作用方式 1.直接与受体结合如:激动剂、拮抗剂 2.影响递质如: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转运)、灭活(转化)等。总之——要么影响受体、要么影响递质 (二)药物分类 拟似药拮抗药 (一)拟胆碱药1.胆碱受体激动药(二)抗胆碱药1.胆碱受体阻断药

脊神经定位

临床表现与神经病变定性? 肌肉疾病——对称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易疲劳性,休息后缓解 外周神经病——非对称性无力,感觉改变 根性疼痛是神经根疾病的标志。疼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烧灼的和电击样感觉,典型地向尖端或末梢传导或辐射。神经根通常有其特定的支配部位,受累肌肉的反射减弱或消失。无力限于一个肌群,感觉丧失发生于相似的皮节分布区,手法牵张(如直腿抬高或颈部旋转)常使神经根疼痛加剧。 脊髓疾病的特点是感觉平面、病理征阳性、直肠膀胱机能障碍。末梢性下肢无力(病人拖脚尖走路或跌倒吗)、末梢性上肢无力(病人有持物不稳吗)、对称性症状(病人上肢或下肢受累大致相同吗)、感觉平面(病人常诉及躯干或腹部的束带感或扎紧感)、括约肌机能障碍(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吗)。体检通常显示:1、感觉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减退(注意临床查出的感觉平面不一定与解剖平面一致)。2、末梢性无力重于近端性无力。3、伸肌和抗重力肌无力比屈肌无力更明显。4、肌张力增高(强直)。5、反射亢进。6、阵挛。7、Babinski征阳性。8、浅表反射消失。9、无显著的肌萎缩或肌束颤动。 脑干疾病——颅神经症状+长束征 小脑疾病——共济失调 皮质下疾病——初级感觉障碍,运动和感觉缺损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视野缺损 皮质疾病——语言不能或忽略和否认意识,痫性发作,皮质损害累及面部和上肢,不累及下肢,无视野缺损。 28皮区与神经定位 2007-11-18 09:54 关键点检查是感觉检查的必查项目,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缺失; 1=障碍 (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 2=正常; NT=无法检查。 正常者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的总积分各为112分两侧关键点如下 C2---枕骨粗隆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顶部C5--肘前窝外侧面C6--拇指 C7--中指C8--小指 T1--肘前窝尺侧面T2--腋窝 T3--第2肋间T4--第4肋间 T5--第5肋间T6--第6肋间 T7--第7肋间T8--第8肋间 T9--第9肋间T10--第10肋间 T11--第11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 L1--T12与L2之间上1/2处 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内髁 L4--内踝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足跟外侧S2--蝈窝中点 S3--坐骨结节S4~5--肛门周围 其他相关描述:大腿外侧皮区。来自腰丛(L2、3)神经分支。 小腿前内侧皮区。来自腰丛(L.4)神经分支。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足外踝、足背及内侧三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神经分支。 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底或足外侧缘及外侧二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2)

《神经病学》课程标准

《神经病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 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本课程内容 包括绪论,定位诊断,周围神经病,脊髓疾病,脑血管病,锥 体外系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肌肉疾病。教学活动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病案讨论、临床见习等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与自学能力,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学时。 二、课程教学对象和方法1.教学对象:三年制专科 层次临床医学专业。2.教学方法:包括大课讲授和指导自学 两部分。大课讲授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指导自学部分要求学 生根据所告知学习重点进行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 要求:1.掌握意识障碍分级,失语症,肌力五级六分法2.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分类,体格检查方法和意义(二) 教学内容: 1.意识障碍分级、失语症、肌力分级 2.神经系统 疾病病因分类、体格检查方法和意义第五节定位诊断(一)目的要求:1.掌握感觉经路、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 不同部位损害的特点2.熟悉锥体外系、小脑损害的特点,脑 神经损害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二)教学内容:1.神经系统疾 病定位诊断程序 2.感觉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3.不同部位神经

病损的临床特点第二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概述(指导自学) (一)目的要求:1.掌握周围神经疾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2.熟悉周围神经疾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二)教学内容:1.周围神经系统解剖生理2.病理3.临床分类4.临床表现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第二节三叉神经痛(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三叉神经痛诊断要点 2.熟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 3.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4.治疗第三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一)目的要求: 1.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要点 2.熟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 3.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4.治疗5.预后及预防第八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一)目的要求:1.掌握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要点 2.熟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临床分型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脑脊液、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活检5.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6.治疗 7.预后第三章脊髓疾病(一)目的要求:1.掌握急性脊髓炎诊断要点2.熟悉脊髓疾病定位诊断,定性诊断(二)教学内容:1.脊髓疾病

(完整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大纲仅供临床医学 5 年制大学生教学用。神经病学教学必须应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有系统地阐述本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教学时应尽量结合我国资料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 1 门分支学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其他各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具有极高的理论性。神经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防治原则。神经病学作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而活跃的学科,不单有本学科自已的体系,而且与很多其他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如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流行病学、老年神经病学和儿童神经病学等。而基因检查手段、急诊医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对神经内科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神经病学作为 1 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工作领域广阔,是临床医学 5 年制硕士生必须掌握的 1 门学科。 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及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对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能初步掌握,为医科学生今后在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总学时数为 58 学时,其中讲课 30 学时,实习 28 学时。 第一章绪论 一、要求 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二、主要内容 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三、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 一、要求 掌握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 熟悉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了解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二、主要内容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讲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概述 目的要求 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讲授内容 1、重点讲解神经病学的目标、特性和实践。 2、自学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作为一般了解) 3、自学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作为一般了 解)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掌握感觉障碍、各种类型瘫痪的临床表现以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2、熟悉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 3、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讲授内容 1、重点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2、重点讲解各种失语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4、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病损表现和定位诊断。 5、自学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要求熟悉) 6、自学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作为一般了解)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腰椎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2、掌握脑脊液(CSF)常规、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3、熟悉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范围。 讲授内容 1、重点讲解腰椎穿刺术与脑脊液检查。

2、自学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及血管超声检查。(要求掌握) 3、自学神经系统主要辅助检查的选择原则。(要求掌握) 4、自学放射性核素、脑活检、神经活检、肌肉活检以及基因诊断。(作为一般了解)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程序。 2、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原则。 3、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类型。 讲授内容 1、重点讲解诊疗程序,包括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 2、自学临床思维方法。(要求熟悉) 第三讲脑血管疾病 目的要求 掌握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各种脑血管病的分类;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 讲授内容 一、概述 重点讲解脑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脑血管病的病因(血管壁病变、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其他)、危险因素。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重点讲解TIA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2、详细讲解TIA的病因。 3、一般介绍TIA的预防(一级和二级预防)。 三、脑梗死 1、重点讲解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CT)、鉴别诊断。 2、详细讲解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包括急性期(注意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康复期的治疗。 3、一般介绍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病因、病理及分类。 四、脑出血 1、重点讲解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基底节出血、脑叶出血、桥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的不同表现)。 2、重点讲解脑出血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CT)、鉴别诊断。 3、详细讲解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防止继续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调整血压、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康复期治疗。 4、一般介绍脑出血病因(最主要是高血压)、发病机理(微动脉瘤形成)和病理改变(脑实质内出血和好发部位)。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前言 神经病学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系统地阐述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适当介绍神经病学新进展,使学生对神经病学的进展有所了解。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理论联系实践多种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难点讲透。应区分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应多提供病种供学生见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尽可能地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使同学掌握神经病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并不是都在课堂内讲授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总课时29学时, 理论课21学时,见习8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

见习安排 第一章绪论 [预习内容] 1.神经病学概述 2.神经病学研究的内容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目的要求] 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熟悉临床神经病学的基础,临床特点及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3. 掌握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 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神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2. 重点说解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特征与诊断特点。 3. 介绍临床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 [预习内容] 1.神经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原则。 2. 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3. 了解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教学内容] 一、讲授内容 1.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概念。智能障碍和遗忘综合症 2. 失语: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3. 重点讲授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肌瘫痪、听觉障碍和眩晕、延髓麻痹等临床表现。 4. 重点讲授躯体感觉障碍 (1) 感觉的分类:一般感觉、特殊感觉。 (2) 浅、深感觉及复合感觉的传导通路,节段性支配及周围性支配。 (3)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末梢型、根型、传导束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过敏、疼痛、感觉缺失与减退等。 感觉障碍的分类:刺激性症状、抑制性症状 5. 瘫痪 (1) 弛缓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2) 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瘫痪的定位诊断:中枢性: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 周围性:前角型、前根型、末梢型。 (3)重点讲授弛缓性瘫痪与痉挛性瘫痪鉴别诊断;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 断 6. 不自主运动:有关解剖生理,临床症状(静止性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偏身投掷运动、肌张力障碍、抽动秽语综合症。)

药理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1、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传出神经系统按递质分类: 1) 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nerve) 递质为:Ach(乙酰胆碱)2) 肾上腺素能神经(adrenergic nerve) 递质为:NA(去甲肾腺素)胆碱能神经包括: 1)副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 2)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分泌神经、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 3)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4)运动神经 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大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传出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①神经元之间的衔接处即突触(Sinapse) ②神经末梢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衔接处称接点(Junction),也可称突触(Sinapse) ③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的连接叫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2、突出的超微结构? 突触超微结构 ①突触前膜:是神经末梢邻近间隙的膜 ②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15- 1000nm) ③突触后膜:是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上的膜,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也称终板膜(endplate membrane) 3、传出神经的递质? (一)化学传递学说的发展(电传递还是化学物质传递?) 1921德国科学家Loewi 的离体双蛙心灌流实验 1926 证明迷走神经释放的是Acetylcholine(ACh) 1946Von Euler证明拟交感胺物质为Noradrenaline(NA) 神经冲动的传递是突触传递,依靠化学传递物,即递质(Transmitter,或Mediator)传递. 1. ACh的合成、贮存、释放和消除1)合成:胆碱+AcCOA在ChAc合成ACh2) 释放量子释放:每个囊泡释放的ACh的量为一个量子,一次神经充动以胞裂外排的形式可引起 200~300个量子释放。静息时有少量量子释放,但不能引起动作电流。3) 消除由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分解: 一分子的AchE水解6×105 个ACh分子/min。 2.去甲肾上腺素的的生物合成、释放、贮存、作用终止方式: 合成NE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 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释放1) 胞裂外排(exocytosis),大量量子释放;2) 静息时少量量子释放; 3) NA作用终止的方式:是突触前膜对NA的再摄取(回收)。 4) 某些药物可促进NA释放:麻黄碱,间羟胺 4、传出神经的受体?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命名胆碱受体: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ACh受体M受体:

神经病学概论练习题

神经病学概论 一、A1 1、位于延髓内的脑神经核是 A、滑车神经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面神经核 D、展神经核 E、疑核 2、右侧内囊后支受损,可能出现的病症是 A、嗅觉丧失 B、同侧肢体麻痹和半身躯体感觉丧失 C、左侧半视野偏盲 D、双侧半身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 E、右耳听觉丧失 3、可疑为垂体腺瘤时,定位诊断首选 A、脑电图 B、CT C、MRI D、放射性核素扫描 E、脑血管造影 4、偏盲型视野缺损最常见于 A、糖尿病性神经乳头水肿 B、Graves病浸润性突眼 C、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眼底出血 D、垂体瘤鞍上发展 E、希恩综合征垂体梗死 5、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B、说话声音带鼻音 C、患侧软腭活动受限 D、患侧咽反射消失 E、舌前2/3味觉消失 6、脑室系统的组成不正确的是 A、左侧脑室 B、一个第二脑室 C、一个第三脑室 D、一个第四脑室 E、右侧脑室 7、成人脑脊液总量平均约为

A、100~110ml B、100~120ml C、120~130ml D、120~140ml E、130~140ml 8、成人卧位时腰部的脑脊液压力为 A、80~100mmH2O B、100~120mmH2O C、150~180mmH2O D、80~150mmH2O E、80~180mmH2O 9、颅内压增高指侧卧位的脑脊液压力超过多少 A、60mmH2O B、100mmH2O C、150mmH2O D、180mmH2O E、200mmH2O 10、脑脊液红色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穿刺伤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脑出血 D、脑外伤 E、结核性脑膜炎 11、以下哪项不是颈内动脉的分支 A、眼动脉 B、后交通动脉 C、眼动脉 D、耳听动脉 E、脉络膜前动脉 12、大脑中动脉主要支配大脑背外侧面的 A、2/3 B、1/3 C、1/2 D、1/4 E、3/4 13、以下关于大脑中动脉支配的区域描述不正确的是 A、额叶 B、顶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