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后心理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后心理干预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张艳

案例: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了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这次地震发生在北东向西鱼河-昭通断裂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这次地震有几个特点:震级比较高、鲁甸县人口比较稠密、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发生在山区。

第一,这次地震震级比较高。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省份,此次地震也是自从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6.5级地震以来的又一个6.5级地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4年当中,没有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距离再早一次发生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的7级地震已经有18年的时间。所以这是十几年以来在云南发生的一次比较严重的地震事件。由于震级高,震源浅,所以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鲁甸县是云南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人口稠密使得这次地震所受影响的灾区人口数量多,灾害也比较重。

第三,鲁甸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差,建筑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较差,也是这次灾害损失重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四,这次地震的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正处在雨季,地震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也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

第五,因为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了通信和交通的中断,这也使得我们的救援行动显得格外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连续作业,紧急对接收到的无人机所获取的影像进行数据解译分析,并制作受灾地区灾后影像图及三维动态视频。2014年8月4日13时至15时,经过长达两小时的飞行,无人机获取灾区30平方公里的0.2米高分辨率影像,拍摄影像417幅,重点拍摄区域为已形成堰塞湖的牛栏江红石岩村段。经初步解译并综合其他信息判断,山体滑坡严重,堰塞湖水位上涨已近30米,水面面积已为正常水位的3倍。此外,红石岩村段的道路损毁达数十处,房屋损毁严重。8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4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制作完成云南鲁甸地震震后首批高分辨率影像图,图上可清晰判读出房屋损毁、道路受阻、山体塌方、水位上涨及堰塞湖等情况;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震前高清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和赶制出的震后高清影像图,并提供下载,供社会公众了解灾情使用。

人物:

地震中,某公司职员,男、28岁、结婚2个月,地震中失去了新婚的妻子,自己被倒塌的石块压倒左腿20h余后才被救援。

灾后心理:

1.情绪影响:由于地震的突然发生,该伤员从灾难中劫后重生,面对失去的至亲的痛苦和自身的伤痛,肢体的残缺和某些器官功能的丧失,在心理上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产生强烈的恐惧、悲伤、无望、无助等情绪,患者惧怕死亡、惧怕遗留后遗症、惧怕残废、失去人生的幸福;同时因病人对各种治疗手段、原理、预后的不理解,也会产生恐惧和依赖心理。

2.认知影响:地震余震的不断发生、环境的影响、患者对受伤情景的反复回忆和梦境中惊醒,反复出现与地震有关的恶梦;对地震发生的情景持回避、自责、尽力不去想的态度;患者出现情绪压抑、与人疏远。

3.身体影响:由于地震伤至患者失去右腿,患者身体剧烈疼痛、极度的不适、疲倦、头晕、心慌、心悸、气喘,患者基本生活形态改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干预:

第一阶段:为居丧者提供支持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

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患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他度过危机。该患者在自己受伤,又得知失去亲人的确切消息后无力于以外界接触,多处于感情的“休克期”,表现为强烈的恐惧、悲伤、无望、无助等情绪,因此治疗者因与患者建立关系、为他提供帮助。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成功陪伴的第一步,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无从真正把握自己的感受和丧失产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有时,需要从社会、文化、种族、宗教等背景去探究阻碍这一过程的因素。在悲哀反应过程中,在表达愤怒、不满或是内疚时往往会遇到阻力,因为居丧者不愿正视与死者关系中消极的一面。此时可告诉他,处理好与死者有关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发现他们关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面。还有些人不愿放弃愤怒和其它强烈情感,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与死者之间唯一的纽带。这种情况下应告诉他们,消除不恰当的情绪可使他们更真切更清晰地回忆死者,通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他们与死者之间会有一种新的关系形成。

第二阶段:明确干预目标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与沟通,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状态。

第三阶段:鼓励居丧者宣泄情绪

该患者痛失爱爱妻,通常会强忍悲伤而不允许自己失声哭泣,拒绝别人的一切帮助,觉得上天不公平,多他很残忍,此时应告诉他,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居丧者在悲哀反应过程中,表达愤怒、不满或是内疚时,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的阻力,因为居丧者不愿正视与死者关系中曾有过摩擦或矛盾,不愿表现出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一面。此时可以告诉居丧者,处理好与死者有关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发现他们关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面。内疚感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在干预中,要让居丧者表达出内疚感和引起这种内疚感的想法、行为、事件,可帮助他们分析,是否已尽了最大努力。让他们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改变不现实、不合理的信念。治疗者应该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

第四阶段:帮助居丧者投身新生活

1.支持与帮助:居丧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为茫然麻木,此时他们迫切需要提供心理支持。首先要取得他们信任,建立好人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