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巩固苏维埃政权
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推行余粮收集制
作用:满足战争需要,保障战争需要,巩固新政权 局限:掠夺农民,遭到农民的反对,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3.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现粮食税
经济作用:农民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政治作用:巩固工农联盟,从而巩固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考点二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936年)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考点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俄国(苏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发展线索
1.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启示:2.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改革与解体
因铁轨已到尽头而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毙;赫鲁晓夫则把后面的铁轨接到前面去,火车继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续开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 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 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 (三)推向绝境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了,”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
沙俄
苏俄
1917 年十月 革命
苏联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资本主 《阿拉木图 义社会 宣言》 勃列日 戈尔巴 赫鲁 列宁 乔夫 涅夫 斯大林 晓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
俄国: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回归“理想”的实验
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农业和农民的牺牲 (1)为工业积累资金,推动工业化实现,推动近代化; (2)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远来看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工业和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点拨:苏俄(联)农业政策的变化作用及启示 1.十月革命初期颁布《土地法令》
没能摆脱 原有经济 体制束缚
探索失败
建立 政权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斯大林模 式形成发 展
体制改革
探索成功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现代 企业 形成对外 开放格局 建立社会 主义市经 济体制
中 国
1949 新中 国成 立
三年恢 复 一 五“计 划实施
1956三大改造 完成,十年曲 折探索,十年 文革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 高度集中的政治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体制 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苏 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的探 索
1917建 立苏维 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新经 济政策
工业化,农业 集体化,斯大 林模式,成就 失误并存
确 立 制 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3.由理想到现实: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4.由一国到多国
4.1927年颁布农业集体化方针 (1)为工业积累资金,推动工业化实现,推动近代化; (2)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远来看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工业和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史料阅读
1、为了能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能 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采取了优先高速发 展重工业的战略,靠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2、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短缺问题,苏联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工业化的任 务。 3、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任务目标,苏联采取高度集 中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以“高 度集中”为突出特点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形成。
中西两种文明演变
1.西方: 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2.社会主义国家: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实: (1)新经济政策 (2)罗斯福新政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①国家功能上: • 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社:加强运用市场手段;
马克思主义演变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由于认识和斗争方式的局限而失败。 (2)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揭示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此理论指导下,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2.由理论到实践: 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建立,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 权。
确途径
①政治意义 ②经济意义 ③理论意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为向社会主义过渡 奠定基础
实质:①经济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②政治上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结合,工农联盟;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 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 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实质各是什么?
点拨.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和农民问题
材料1 党直截了当说:这件事情需要有重大的牺牲,如果我们真想达 到目的,我们就应该公开和自觉忍受这种牺牲。---斯大林 材料2 斯大林1932年8月亲自制定《关于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法令》 (五穗谷物法)规定盗窃农庄财产者可以处以最高刑罚—枪毙并没收全部 财产。到1933年根据此法令判处54645人。---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史论》
世界现代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市场经济 体制 所有制形 式 工业化道 路 农业制度 经济体制 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 重工业 农场 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公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集体农庄 计划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②所有制上: • 资:坚持私有制前提下,推行国有化政策; • 社: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 ③在分配政策上: • 资: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 社:克服平均主义,推行按劳分配;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原因、过程、意义)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 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1.历史条件: (1)历史因素:专制主义深厚,缺乏民主传统 (2)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3)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4)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2.形成过程: (1)农业集体化 (2)工业化 (3)取消国民经济 (4)五年计划 3.内容: 4.意义 5.局限性
农业
主 要 内 容 工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禁止商品贸易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 给制 计划调节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公有制为前提,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形式,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商业 分配 原则 经济运 行机制
作用和 实践效果
①政治意义 ②导致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80年代
比较三次苏联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侧重 农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
前期经济体制改革 后期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 扩大集体农庄、企业、 扩大集体农庄、 经济:所有制 地方自主权 企业、地方自主权 管理体制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 政治:放弃社会主义 种植玉米运动 制和党的领导 意义 …冲击…成效… 失败 经济改革失败原因 政治改革失败原因 败因 根本:…未冲破… 具体: 同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