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宏观调控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前宏观调控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宏观调控体制保障上的思考
纵观现行宏观调控体制,无论在宏观调控的决策方面,还是在宏观调控的执行方面;无论在宏观调控的监督方面,还是在宏观调控的责任追究方面;无论在宏观调控的制度建设,还是在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我们都不难看出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体制的建立健全;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与规范;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宏观调控在体制保障上是很值得思考的。

(1)宏观调控的决策机构。

一是货币政策委员会。

人员组成与结构如何确定(进入决策机构的人职业道德比知识水平更重要),是不是合理?职权与职能范围怎么样确定,用什么方式来确定?权威在那里,又如何来体现权威?二是财政政策委员会。

机构建立健全了吗?人员与结构如何确定?职权与职能范围怎么样确定,用什么方式确定?权威如何树立?(2)宏观调控的执行机构。

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是哪些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其次是财政政策的执行是哪些部门?他们的职责各是什?(3)宏观调控的监督机构。

谁来监督货币政策的执行?谁来监督财政政策的执行?(4)宏观调控的责任追究机制。

宏观调控的决策出问题就应该追究决策机构的责任;宏观调控的执行出了问题就应该追究执行部门的责任;宏观调控的监督出了问题就应该追究监督部门的责任;这是不能或缺的吧?(5)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

宏观调控作为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应该尽快的立法,把宏观调控各方面的内容,以《国家宏观调控法》规范起来。

只有这样,宏观调控在体制上才有保障。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用上的思考
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发行央票、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而货
币政策的调控手段还有很多没有使用。

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发行国债。

可见,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用上还比较单一,系统性、综合性还远远不够。

整体考虑宏观调控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方案,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用上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首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

应该肯定,现行的宏观调控十分重视以经济手段为主,尽可能地少使用行政手段,这是宏观调控的一大进步,应该继续坚持。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行政手段不但不可或缺,还应该重视使用。

不但短期内完全取消行政手段不
可取,长期来说也不可能完全取消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取消行政手段。

其次,货币手段与财政手段。

货币手段为主,财政手段为辅,这是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也是一些经济成功的国家的经验。

我国正是在经济转型阶段,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仍然还不发达,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还是很多,财政投资的比重仍然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还应该重视财政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而现实是我们对财政手段应用的重视是不够的,还只是过多地停留在发行国债上。

再次,多种手段的综合性考虑不足。

一是货币手段之间的综合性考虑不足。

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存货款利率使用较多,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外汇政策等使用较少,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性考虑不足。

二是财政手段的综合性考虑不足。

除了发行国债之外的各方面考虑较少,如降低赤字幅度、缩减投资规模幅度以及调整投资结构等,各方面之间的综合性考虑也是不足的。

三是货币手段与财政手段之间的综合性考虑不足。

三、宏观调控力度上的思考
从这一轮宏观调控以来,已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数次发行央票,也开始进入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周期。

但是,实事求是的说,宏观调控的效果是比较慢的,而且也没有达到现阶段预期的目的,信贷规模控制、投资增长控制、居民消费物价的控制、房地产价格控制、外汇平衡以及流动性过多的控制等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期目的。

这些除上述宏观调控体制保障缺陷和宏观调控手段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之外,还有宏观调控力度不足的原因。

我们在宏观调控力度上是值得思考的。

这里面主要是力度不足。

一方面是货币手段使用不足。

(1)已经使用的手段力度不足,如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流动性过多问题没有明显的改变。

(2)统筹考虑综合性使用的力度不足。

另一方面是财政手段使用不足。

一是已经使用的手段力度不足,如国债发行规模与利率提高都不足;二是统筹考虑综合性使用力度不足。

在财政投入所占比重还很大的情况下,财政手段的使用是远远与其规模不相适应。

四、十点建议
1、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幅度应该大一些
随着七次准备金率的提高,流通性过剩的调控效果还是不明显,那就应该考虑提高的幅度问题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每次提高的幅度应该在0.5%为宜。

而且调整的频率也要根据情况撑握好,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转
型阶段的实际情况,市场化程度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现实,我们不应也常常采用一个月调整一次的频率。

所以笔者认为:观察期至少不应低于两个月。

2、央票发行在流动性过剩阶段应该以长期的为主
根据我国当前流通性过剩如前所述的那样:受多种因素制约;情况比较复杂;调整难度大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现实。

发行央票应该以长期的为主,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3、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提高的幅度应该加大
应该说连续三次存贷款利率的提高,对抑制贷款需求的作用初见成效。

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效果仍然不理想。

这主要还是利率调高的幅度还不够。

应该考虑提高利率调整的幅度。

根据历次调整的经验来看,调整幅度应该在0.5%左右为宜。

同时也应考虑调整的频率,观察期原则上应该比存款准备金的观察期要长些。

这是因为市场对利率调整的反应要比对准备金调整的反应要慢一些。

4、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及同业拆借利率也应相应提高
再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及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中常用的具体手段。

因此,在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它们的贴现率和利率也应该相应提高。

5、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应该严格控制
当前,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有过大趋势,这是当前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应该按照加快落实“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来严格监控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比例。

这一点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监控是不够的。

今后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监控。

这是防范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6、金融机构债券的发行规模应该适度控制(含政策性银行)
金融债券的发行,是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加强监管。

在适度控制发行规模的同时,应该加强监控资金的合规使用。

对商业性金融机构,重点监控其合规使用;对政策性银行应加强控制规模和监控使用。

7、加快国内银行向现代银行改革开放的步伐
目前我国的国内银行离现代银行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资产业务的综合性严重不足。

绝大部分的国内银行除贷款和国债、金融债券、极少量的票据贴现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资产业务了,不但流动性过剩没有出路(只能靠央行解决),对企业的综合性服务也非常欠缺,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
求,这也是我国金融改革滞后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大缺陷。

作为现代银行不仅要有贷款、债券投资和票据贴现等资产业务,还必须具备投资、信托、金融咨询及信息服务等等综合性服务功能。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和金融运行的总体良好态势,为国内银行向现代银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十分珍惜和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时机,加快向现代银行改革开放的步伐,为国内银行向国际银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应加快实质性操作的步伐,确保国家外汇的安全和增值。

8、适度加大国债发行额度同时提高国债利率及投放结构
适度加大国债发行额度,同时根据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情况和变动预期,合理提高利率,使之始终保持比金融机构同期存款利率甚少高出两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对金融机构解决流动性过剩和各种基金、企业、居民投资理财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长期投资品种。

同时在国债资金的使用上,应该注重调整投放结构,大幅度地提高投放用于扩大内延再生产的比例,降低用于外延再生产的比例。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9、适度控制财政投资性预算支出规模同时调整投资结构
一方面适度加大国债发行额度;另一方面适度控制财政投资性预算支出规模。

这有利于合理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的结构,逐步减少投资性预算支出,将无偿投资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同时,对保留的投资性支出进行结构调整。

扩大对内延再生产的投资比例,降低外延再生产的投资比例。

财政投资性预算支出规模控制额应大于国债发行的增长额。

10、加快外汇体制的改革开放的步伐
一是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改革,使之更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外汇平衡,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向世界货币发展。

二是在外汇政策上鼓励产品50%以上出口的企业向境外投资办厂,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放宽国民出国学习、旅游等用汇限额。

四是逐步放宽自然人、企事业法人投资国外的外汇限制。

五是加快成熟企业境外IPO的审批步伐的同时,加快金融基金、社保基金等QDII审批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