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篇一:杨炯《从军行》导学案1】>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3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步骤:一、导入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二、解题《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四.诗的背景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②“烽火”句:③牙璋:④龙城:⑤凋:⑥百夫长: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六.赏析全诗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

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3、具体分析㈠首联: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从军行其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从军行》阅读的答案附赏析

《从军行》阅读的答案附赏析

《从军行》阅读的答案附赏析《从军行》阅读的答案附赏析从军行隋明余庆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分)(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4分)【参考答案】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 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1分),写出敌人来势汹汹(1分),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

(①②答对任意一点给1分)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

(这点不答也不另扣分)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2)同意(1分)“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

(点出意境开阔,或气势雄浑占1分)。

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与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

(内容答出其中两点就可)(占1分),格调昂扬向上。

(占1分)。

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赏析】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善为诗。

仕隋官至司门郎。

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

这首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汹,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

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

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10篇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10篇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10篇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军行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1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廷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廷,匈奴贵族,这里是敌军的一员悍将。

15、诗中放映了眼前这战场的严酷的词语有16、“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参考答案:15、(2分) 数重围。

独领残兵千骑 (每个0.5分 )16、(2分)“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军形象。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

(2分)9.(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

(2分)作品赏析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古诗词李白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古诗词李白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诗文阅读(27分)(一)古诗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

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

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③铁关,今新疆库尔勒附近。

④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⑤宫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7.下列关于上述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两首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李白诗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诗中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可看作重要意象。

C.杨炯诗中“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D.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抒发了保家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8.“兵气拥云间”和“雪暗凋旗画”对战争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分)7.D(“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错,杨炯诗歌中主人公是书生不是“靖边之士”。

)8.(1)“兵气拥云间”偏重从正面写战争场面。

“拥”呼应“鸣”,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3分)(2)“雪暗凋旗画”偏重从侧面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酌情给分。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从军行》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军行》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阅读答案1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

《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

“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

先抒情后写景。

(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从军行》阅读答案2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答:(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答:参考答案:11.⑴(1分)裂、折⑵(2分)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

(完整版)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及赏析

(完整版)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及赏析

杨炯《参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杨炯《参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参军行杨炯战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注】①西京 : 唐代国都长安。

②牙璋 : 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

③凤阙 : 皇宫的代称。

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

⑤百夫长:泛指初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参军的原由和过程,请作简要剖析。

(2)第三联描绘战斗的情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纳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绘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绘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辞别家人,当仁不让地奔赴前线的情形。

一个“绕”字,写出唐代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牢牢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形,也表现了英豪的气派。

三个动词高度归纳,生动地描绘了书生从军的原由和过程,语言正确、凝练。

(2)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纳光景描绘随和氛衬托的艺术手法来描绘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暗无天日,大雪洋溢,铺天盖地,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相形见拙,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高昂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忍。

“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暴风吼叫,与雄伟的进军鼓声交叉在一同,惊心动魄,衬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作品鉴赏选自【全唐诗】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绘一个念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只是四十个字,既揭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衬着了环境氛围,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忱。

诗人其实不直接说明军情紧迫,却说“战火照西京”,经过“战火”这一形象化的光景,把军情的紧迫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衬着了紧张氛围。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祸严重,形势紧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迫的军情传达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战火而惹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肯再把青春年光消磨在笔砚之间。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阅读答案-杨炯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阅读答案-杨炯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阅读答案-杨炯(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从军行-烽火照西京》阅读答案-杨炯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古诗词阅读理解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古诗词阅读理解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借代就是不直接把说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与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本诗中的“烽火”、“牙璋”、“凤阙”各指代什么?2.颈联写风雪,写出了风雪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3.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分别是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

2.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

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

(意思对即可)3.书生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烽火”预告战争将来临,代指战争;“牙璋”是一种礼器,以起军旅,以治兵守,代指将帅、军队;“凤阙”是指汉代宫阙名,代指京城。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说大雪让旗帜的花纹都显得黯淡,可见风雪之大、之猛烈;“风多”指风声呼啸,风雪交加,更可见战场形势艰险。

环境描写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突出战士们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

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15-16小题。

从军行刘孝仪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

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笔力劲健,辞意畅足,令人感到快意振奋。

B.开篇两句重点描写两位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三、四句则展现的是一幅万千汉骑军容壮盛的图景。

C.诗人分咏敌我景象,叙我军则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结尾“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错。

“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故选D。

1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

(6分)【答案】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

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④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字词含义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以劲健的笔力,勾勒霍去病挟弓亲射敌虏的雄姿,随即续以卫青之师铁钳般“合围”单于的远镜头,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狮猛然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

写得辞意畅足、振奋人心。

此句之“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接着是行进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在落叶的萧萧声中、舒爽的秋空之下,展现了汉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轩昂骠勇之态,令人神往。

杨炯《从军行》练习题及答案

杨炯《从军行》练习题及答案

导语:下面是杨炯《从军行》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过来了解一下,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句写唐军已经神速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绕”形象写出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这两句对仗工整,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颈联两句写战斗,用景物描写烘托。

“雪暗”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句从人的视角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励场面。

2“自”“照” “绕” 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的猛烈,战火的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4、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虚实结合,;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中军威雄壮、战况激烈的情形;实写;投笔从戎,为国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结合甲词乙诗内容,谈谈划线部分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何异同?
(2)乙诗颈联从视听两个角度展现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答案】:
(1)同:甲词乙诗都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异:甲词还抒发了将士久陷疆场,思念家乡,遥无归期的感慨。

(2)[示例]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的青龙白虎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从军行》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从军行李白
百战疆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扼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尽管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英气”。

请结合全诗扼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窘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许人突围的悲惨终局。

(2分)
9.(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以一“突”字写出英雄勇敢无畏,一往无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势,败中见英气。

(2分)。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从军行》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军行》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阅读答案1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

《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

“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

先抒情后写景。

(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从军行》阅读答案2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答:(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答:参考答案:11.⑴(1分)裂、折⑵(2分)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

从军行练习题

从军行练习题

从军行练习题1.(2011山东青岛)请将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一诗补充完整。

(4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2011 湖南永州).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3.(2009 广东深圳)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4.(2010中考模拟)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5.“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6.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7.(2012黑龙江中考模拟)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8.“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

《从军行》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从军行》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从军行》诗词阅读题及答案《从军行》诗词阅读题及答案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问题: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

(2分)2.(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

(2分)问题: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3分)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3分)3.有人说这首诗是败中见出了豪气,为何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4.试简要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5.有人说,诗中写的是一场败仗,这与李白的豪放诗风不同。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3.数重围、残兵千骑独(领)(3分)4.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意思相近即可) (3分)5.这位将军身经百战,铁甲已经破烂了,在这次战斗中已被敌人层层围住,陷入困境。

将军却冲向敌营,射死敌将,趁敌慌乱之际,率部杀出重围。

可见将军及其部属都是从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

所以说这首诗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6.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英勇刚强、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边防战将的形象。

7.不同意。

虽是一场败仗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豪气。

第一句碎铁衣明写破碎的铁衣,实写铮铮铁汉,想象奇特;第四句中的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篇一:从军行练习题
从军行练习题
1.(2011山东青岛)请将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一诗补充完整。

(4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2011 湖南永州).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2009 广东深圳)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4.(2010中考模拟)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5.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
6.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7.(2012黑龙江中考模拟)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8.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
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答案1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3 (1)B (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宁为百夫长
4“照”是“照亮”的意思;本句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照亮了长安”;用夸张手法,突出强调了外患严重、战事紧急的军情,使人仿佛真的看见战火就在眼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心中自不平。

5“绕”是“包围”的意思;“铁骑绕龙城”,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强大军事攻势
6. 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