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_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
贯的认知基础
王寅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06()6
【摘要】认知语言学(CL)尝试运用人类有限的认知方式对语言各层面做出统一解释,它们既适用于词汇、词法、句法,也适用于语篇。

本文首先简述CL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互补的基础,及这两学派在语篇连贯性分析方面的主要差异,然后重点论述突显、概念隐喻和象似性等认知方式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CL分析语篇连贯的主要方式可归纳成两条基本原则:互动体验性和心智连贯性,这是对SFL的补充和发展。

【总页数】7页(P6-12)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连贯;互动体验;心智连贯
【作者】王寅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性语篇连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诠释 [J], 王丽欣
2.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语篇的隐性连贯——评《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J], 刘春阳
3.语篇连贯的扩展——互文性与连贯的超语篇认知阐释 [J], 易良慧
4.再论语篇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语篇的连贯性 [J], 杨春发
5.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J], 徐梦灵;罗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
王汉平;赵鲁平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文章从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解释入手探讨有关语言学家对认知与连贯的关系的看法,进而分析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对连贯理论的补充,并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在解释语篇连贯性方面的局限性,认为认知语言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语篇的连贯性,连贯是一个独立于认知(心智)的概念,而不是认知(心智)的副产品.认知(心智)只能算是解释连贯的一个角度或因素.【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王汉平;赵鲁平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公共课部,济南,250031;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公共课部,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语篇连贯性分析——基于语篇本身以及认知过程的研究 [J], 张希永;张磊
2.论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英语篇翻译连贯性生成 [J], 王晓农
3.合作原则对话语连贯性的解释力 [J], 邓联健
4.语篇连贯性分析——基于语篇本身以及认知过程的研究 [J], 张希永; 张磊
5.语篇连贯性分析——基于语篇本身以及认知过程的研究 [J], 张希永;张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分析

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分析

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分析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分析一、引言语篇连贯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概念,我们写的文章必须是连贯的才能被理解,这是我们学习写作时重点训练的技能,也是评判写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语篇连贯理论的研究大致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Hall-iday 和 Hasan(1976)的经典著作 Cohesion in English系统地讨论了英语的衔接机制。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衔接的著作,但很多研究者将其视为早期的连贯性研究之作。

后来,多位学者对衔接和连贯的概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界定。

例如,Van Dijk(1977,1980)研究实现连贯的条件,并提出了经典的宏观结构理论。

DeBeaugrande 和Dressle(r1981)把连贯性作为最重要的语篇特征之一,并讨论了连贯性与其他语篇特征的关系。

Mann 和 Thompson(1986,1987,1988)提出了修辞结构理论,从逻辑语义关系来讨论实现语篇连贯的条件。

还有其他很多研究者(如Hobbs 1990;Eg-gins 1994;Givon 1995;Kehler 2002) 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连贯的本质及其实现条件。

虽然当今出现了多种语篇连贯性的研究视角,但是我们认为系统功能的视角为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提供了较具体、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分析程序和步骤,使得出的分析结果更可靠、全面、实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连贯理论来尝试性地分析语言学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篇连贯性特征,以增强中国学生在进行该部分写作上的语篇连贯性意识。

二、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性理论Halliday 和Hasan(1976)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语篇就是在两个方面都连贯的一段话语,即它从情景语境方面考虑是连贯的,故在语域上是一致的;同时它本身是连贯的,故它是前后衔接的。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他们看来,语篇连贯性可以通过衔接和语域一致两方面的条件来保证。

再论语篇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语篇的连贯性

再论语篇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语篇的连贯性
20 第 0 09年 9期 第2 5卷 ( 2 5期 ) 总 2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唧 I r . IE oF l J圳 PROVI NCE
No 0 2 0 . 9。 0 9 Vo. 5 12 To a r lNo 2 5 .2
语 篇连 贯性 研 究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两派 : 派 是 功 一 能语 言 学派 , 连 贯 看成 是 语 言 现 象 , 为 , 篇 连 把 认 语 贯主要是通过外在 的语篇形式体现 ; 另一派是认知 语 言学 派 , 把连 贯看 成是 心理 现象 , 为语 篇 连贯 是 认 能生成 、 能储存 和提 取 的 内在语 篇 的连 贯 。
关 键 词 : 念 隐喻 ; 篇 世 界 ; 贯 概 语 连 中图 分 类 号 : 0 H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l8 ( 09 0 — l7 0 1 7 一 50 2 0 )9 1— 2


引言
同语 言 的现实 意 义 密 不 可 分 。语 言 哲 学 家 L Wi— . t t
本 文欲 从 两方 面来 进 一 步 论 述 这 一 理 论 。一 方 面 , 知 世 界 , 根 本 上 来说 , 自于 人 们 对 现 实世 界 的 感 知 和 认 识 , 认 从 源 而现 实世
界, 正是 语篇 的指 向意义 , 以, 所 只要语篇接 受 者对语篇 的 指 向意义有 一 个统一 的认 识 , 那么就可 以形 成一 个统一 的认知世 界, 同时 , 也可 以说这个语篇是连贯的 ; 另一方面, 从认 知世界 的本 源来看 , 体验 和认知 决定语篇 的连贯性 , 么, 以体验 哲 那 用 学为理论基础 的概念 隐喻理论来解释语篇 的连贯性是切 实可行 的。

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

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

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摘要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透过认知世界,试图通过理想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相关观点来分析语篇连贯。

关键词语篇连贯认知世界理想认知模型背景知识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WorldYIN Zhenl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AbstractCoher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in linguistics. Different linguists have made various explanations and analysis about coherence.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coherence from the aspec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views about ICM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Key wordscoherence; cognitive world;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background knowledge0 引言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对语篇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作出了研究。

认知角度下对语篇连贯的识解

认知角度下对语篇连贯的识解

用。在具体语篇分析 中,我们若能从 一组表面上不相关的词句 中发现相 关概念或命题 ,即确定一个能与抑制信息 匹配的认知语境 ,那就能形成 统一的认知世界 ,也就能理解其中心思想 ,从而获得句群间的连贯性 。 语 篇的产生借助于语言 ,反应 人类实践 的认识体验。语篇 的连贯就 是建 立在人 与客观世界的体验上 ,是人 的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之 间 互动影 响的结果 。不 同的认知方式会形成不 同的概念域和认知机制 ,使 意义的识解受到一些限制 ,语篇本 身表达的意义就是在使 用的实际场景 体验中构建 出来 的,不同的语境下对 词语含义的理解可导致范 围原型及 边界 的变化 ,从而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 。不 同背景的人 对语篇理解就是 要启动 已有 的认知程序和认 知机制 ,调动其 中相关联的图式信息 ,建立 信息之间的各种联系 。有些信息在语篇 中没有提及 , 人们凭借 已建立 但 的认 知世界 中内在 的知识建立心智 上的语义连贯 ,从而对语篇作 出正确 解读。
认知识解。
语 篇 连贯 的研 究 语言是人类交 际和传达信息的工具。我们都知道 ,在人类 的言语行 为中很少只使用单个词句进行交流 ,尽管 口头交流 中有这样 的现象 ,但 更常见的是在 高于词句层面上的 ,也就是语篇 。语篇是实 际言 语交际中 最 自然的语 言单位 。形式上 ,语篇常看作是 大于句子 的语 言单 位 ,即 由 个 以上句子构成 ,如段落 ,会话 ,采访 等等;当然有些 情况下 ,一个 词或一句话 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语篇是一个语 义单位 ,必须 具有语义 上的连贯性 。王寅从认知功能角度将其描 写为:一组语句可构成 一个有 意义的整体 ,具有概念成分 的照应性 ,命 题发展 的索 引性 ,语 用推理 的 顺应性 ,这样就能保证激活 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 性 ,能形成一 个同一的认 知世 界,这个语篇就是具有连贯性 。不 同的语 言学 家对语篇 的连贯进行 了不 同的定义 。有的语言学家认 为,连贯是语篇 的一 种语义 特征 ,依赖 的是每个单句 的意义 以及句 子意义 问存 在的联 系,即衔 接 ; 有 的 语 言学 家认 为 ,连 贯 指 的 是 语 篇 中所 表 达 的各 种 概 念 和关 系 必 须 彼 此相关 ,从 而能使人们对语篇的深层 意义进行相关 的推理 ;还有 的语言 学家把 连贯看作一种心理现象 ,是 听话者心理活动 的结果 ,即听话 者通 过和 自己的已知信息和语境进行推测 的结果 。 功能语 言学注重从功能 、语境和语用等角度论述语言 ,主张将语 篇 置于社会文化情景 中进行 系统化 ,放到更 广泛 的社会 活动 中进行 考察 , 更关心诸多宏 观和微观的语境因素如何促成 和制约语篇 的进展 ,研究语 篇所 担负的社会 、交际 、文化和政治等功 能,并通过分析语篇来 深入剖 析社会 活动 、交际策 略、文化现象 、意识形 态等领域 的问题 。以 H l— ai l dy为代 表 的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对 语 篇 研 究 进 行 开 拓 性 尝 试 ,提 出 了 分 析 a 语篇的一系列 观点及解释机制 ,在语篇分析领域取得 了很 大成 就 ,做出 了重大贡献 。他们强调语篇语境的辩证关 系,即语境可 以创造语 篇 ,语 篇也 可以创造语境 。根据 H ldy的观点 ,语篇连贯有 三条标准 ,语 篇 al a i 衔接 ,语域一 致性 ,语 篇必 须 与主位 结构 和信 息结 构 两者 建立 联 系。 H ldy的衔接理论课 分为两大类 :一 类是语法衔 接 ,主要有 照应 、替 a| a i 代 、省略和连接 ;一类是词汇衔接 ,指语篇 中某些词语直接存 在着语义 联系 ,主要有词汇 同复 、反义 、同义、搭配 、上下义等 。系统 功能语言 学在研 究语篇 时主要从衔接手段来 分析语篇 的连贯性 ,并支持衔 接手段 是构建连贯大 厦的基础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然而这一理论 越来越 受到质疑。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语篇虽然有衔接手段 ,却难 以形成 连贯意 义 的 语 篇 。,衔接与连贯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语篇不但是一种 语 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篇 的产生和理解是一 个复杂的认知处 理过程 ,需要交际者 双方 已掌握的相关认 知知识 的参与和辅助 。它既是 语 言形式的表征 ,也是认 知心理 的表征 。语 篇作 为一种 心理 的认知 活 动 ,分析语 篇实际上也是分析语篇的认知形成与意义的认知处理 ,是解 释人类对客观世界体验的一种概念表达和获取 。 语篇连贯性 的构成 ,或说一个有效而连贯的语篇心理表征 的建立来 源于两类不 同信息 的交换作用 :一类是语篇 中明示提供 的信息 ,一类是 语篇中并未提供 的、但读者 知识结构 中已存在 的世界 知识。在阅读 中, 读者需 要借助这种 信息 ,来 确定恰 当的认 知语境 ,进行必 要 的搭 桥推 理 ,得 到语篇没有 明确阐述的隐含信息 ,找到语篇各部分的联系 ,从而 使语篇 在心理表征上形成连贯意义的统一整体 。推理过程在语篇连贯性 的构建 中至关重要 ,而推理的成功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恰 当的认知语境 的 激活。认知语境 的操作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 的认知模型的激活与运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樊欣(南京师范大学外围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研究重点从语篇内部结构转移到了人类认知对其的影响。

尤其是隐喻现象对语篇连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以《商业周刊》中的一则报道为例,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阐释隐喻认知对该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揭示保证该报道整体连贯的决定性因素——认知因素。

关键词:连贯隐喻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1.引言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语言学家对连贯的定义也有所不同,H al l i day和H as an(1976:23)以及va n D i j k (1977:126)都把它看作是一个(狭义的)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的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W i ddow—s on(1978:52)把它看作是一个语用概念。

是语篇的言外行为发展的关系.是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B r ow n和Y ul e(1983:199)则认为连贯性产生于听话者或读者的话语理解过程。

是听话者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St ubbs(1983:96)、B eaugrand和D r es s i er(1981:84)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连贯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具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B l akem or e(1987,1988,1992)在S per ber并-11W i l s on(19861的关联理论基础之上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所做的探索证实了认知与语篇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连贯性产生于听话人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对关联性的寻求,等等。

从这些不同的连贯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从一开始的语篇内部转移到了外部,以前的研究着重于语义上的研究,特别重视语篇连贯的内部研究,但语篇不仅是静态的成品,也是动态的过程,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以及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相关的因素.便很难揭示语篇连贯性的实质。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识解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识解

作者: 王龙贵
作者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德州学院学报
页码: 106-10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S1期
主题词: 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心智
摘要:语篇的连贯性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各派必须讨论的问题,基于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对语篇的分析的独到见解又给这一门科学注入了新的知识。

本文在心智连贯性的本质上,从动态认知过程、认知语境下的双向体验和认知隐喻等方面阐述语篇连贯在认知方面的形成机制以及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作者:宋新克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语篇连贯作为一种多维概念,对语篇文本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语言学领域的诸多学者始终在试图通过各种视角对语篇连贯的本质和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经由贯通语篇的线索,对语篇有精准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连贯语言学一、认知语言学及语篇连贯性概述(一)认知语言学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范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将认知学和体验哲学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背景。

从整体上来讲,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门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单独学科,而是一种研究的范式,特别是其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而且认知语言学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将人类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联,认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而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去探索语篇连贯,是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语篇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

如果仅从理论角度上进行分析,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内的基础概念,可以说是与认知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极大的关联。

而且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语篇连贯性和读者的认知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篇阅读者通过对文本上下文的理解和对未知文本的关联性的探寻来获得对语篇连贯性的满足。

而当语篇阅读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达到对未知文本进行相关的内容匹配时,就是语篇连贯性出现缺失的时候。

此外,语篇创作者的语篇认知能力必须要能够使语篇本身形成连贯,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获得完整的阅读享受。

(二)语篇连贯性概述传统的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语篇的语义上,也就是将语篇视为静态的作品。

但是作为现代文学来讲,语篇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成品,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互动。

所以传统的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而在认知领域内对语篇连贯性进行解析就意味着要更遵循语篇阅读者的思维动态,特别是将语篇连贯性与语言隐喻相结合,达到为语篇阅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分析的平台,同时也从新的领域内对语篇连贯性有了新的诠释。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
朱惠芳;曾东京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9)004
【摘要】对语篇连贯从认知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语篇理解的过程本质上是当语篇的接受者具备与语篇相关的认知世界并能在处理语篇的过程中成功地激活认知世界与其相关知识.因此,语篇的连贯性须从认知角度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总页数】4页(P176-179)
【作者】朱惠芳;曾东京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444;上海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 [J], 尹振玲
2.从认知世界的角度诠释语篇连贯 [J], 杨盼盼
3.基于语篇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语篇特点及考查方向的分析——以2017年全国卷Ⅲ完形填空题的语篇为例 [J], 周燕
4.从认知世界的角度诠释语篇连贯 [J], 杨盼盼;
5.《高级英语》语篇连贯"认知世界"研究——以《英国人的未来》为例 [J], 林芸; 余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篇连贯性分析

语篇连贯性分析

语篇连贯性分析语篇连贯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焦点在于:语篇连贯性是语言现象还是心理现象。

人类的交际活动大多是以文字为基础并以此来激活交际者或读者相关的认知活动。

不经过逻辑推理和认知世界的提取等心理认知活动,交际者很难进行连贯的表达,也很难获得连贯的理解。

但是离开语篇的语言形式本身,连贯的理解则根本无从谈起。

本文采取综合分析法,分别从语篇内在的连贯特征以及语篇的外部因素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探索,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语篇内在特征和外部交际者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

标签:语篇语篇连贯语篇理解语篇是当代许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如文学、哲学、符号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认知科学等。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语篇的特性进行了探索。

语言学领域的语篇连贯性研究可以分作两派:一派是功能语言学派,把连贯看成是语言现象,认为语篇连贯主要是通过内在的语篇特征(主要是衔接)来体现;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把连贯看成是一种心理现象,认为语篇连贯能够依靠交际者的推理、判断以及信息填补等认知过程来生成,从而实现顺利交际。

一、文献综述(一)功能语言学派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众多方法中比较成熟且操作性较强的一种,它突破语言研究仅仅停留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局限,将其拓展至语篇层面,并以之为基本研究单位,提出了一整套语篇分析的新观点,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将语篇视为社会交际的基本表达形式,并强调语篇与语域之间的辩证关系。

Halliday &Hasan于1976年出版的Coherence in English一书中,主要分析了英语语篇内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在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antics Perspective一书中,进一步分析了衔接手段并扩大了其涵盖的范围,将衔接手段分为:结构性衔接(平行对称、主位推进、新旧信息)和非结构性衔接(成分关系衔接:指称、省略、替代、词汇衔接;有机关系衔接:连接关系、相临对、延续关系)。

语篇连贯的概念整合视阈解读

语篇连贯的概念整合视阈解读

语篇连贯的概念整合视阈解读李亚萍【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0)005【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内在认知机制决定其连贯程度。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对话语篇发现,对话语篇中包含的相对独立的对话相邻对首先作为输入空间的内容在人类的认知图式中动态地组合,抽象出新结构;其次对产生的新结构进行进一步完善、扩展,最后在层创空间中整合出相邻对的主题。

各组对话在合成空间都整合出相同的主题,其所处的对话语篇在主题上达到一致,整个语篇获得其内在的连贯统一。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forms that inner cognitive mechanisms determine the coherence of texts. Applyin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analyzing the dialogue texts chosen from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t can be found tha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alogue pairs in dialogue text can dynamically construct its own theme. The dynamic process is as follows:firstly, each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djacency pair, acting as contents of two input spaces, is composed and abstracted in human′s cognitive schema and a new structure is pr oduced. Then the produced new structure is perfected and expanded and a theme is finally attained in emergent space. All the dialogue pairs within the dialogue text have constructed the same theme, the whole dialogue text, therefore, achieves its inner coherence.【总页数】4页(P46-49)【作者】李亚萍【作者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相关文献】1.概念整合理论对科幻小说《三体》的语篇连贯解读 [J], 宋改荣;梁沙沙2.概念整合视角下通感对广告语篇连贯的阐释 [J], 李婉3.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特点 [J], 段红;4.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J], 徐梦灵;罗晖5.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报道为例 [J], 汪少华;樊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境和图式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认知语境和图式对语篇连贯的解释
二 、认 知语境
立 的语境假设和已存储在记忆 中的 旧假设 为前 提 ( p r e m i s e )推导 出说话者 的意 图。关联理 论语 境概念 认 为理解话 语要看语 境 ,而语 境 同样要 在语用 的一 般 原则下形 成假设 ,通过 心理认知 的过 程 ,形 成新 的语境 ,从而揭示话 语 明说 的 内容和 暗含 的内容 。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2 0 1 4年第 2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u l t u r e N o . 2 , 2 0 1 4
袁 家兰,高 洋
(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与旅游系 ,河北 承德 0 6 7 0 0 0 )
摘 要 :语篇连贯是语篇与非语篇的区别性特征。S p e r b e r 和 Wi l s o n 认为理解语篇连贯 的过程就是寻找相关
性的过程。连贯是关联的副产品,关联性是连贯性的 内在本质。本 文试 图从认知语用 学的角度 出发 ,探讨认知
三 、语篇连 贯性的构建 语篇 连贯 ( d i s c o u r s e c o h e r e n c e )是 指语篇 中的 成 分之 间具 有合乎 逻辑 的有 机联 系 ,句 子 的表 述 思 路 清晰 ,使交 际对 方容易 得到要 领 。连 贯是语 篇 的 重要 特征 ,语 篇连贯 是一种语 义 、语 用 和认 知三 位 体 的综合现象。 [ 3 】 在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过程 中, 语 篇的发 出者应最 大限度 地保持语 篇 的连贯 性 ,语 篇 的接收者则 以语 篇 的连贯 性为前提 来理解话 语 。 语篇连贯 性 的构 建 ,或者 说一个 有效 而连 贯 的
语境及认知 图式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以期望能够指导阅读教学。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依据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动态的认知分析,由此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基础、途径及过程,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出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模型。

标签:语篇连贯概念合成理论认知心理机制认知心理模型一、引言在功能语言学看来,语篇连贯是指构成语篇的诸种要素表达意义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作为结果的整体性,功能语言学主要从语篇的表层结构,对语篇连贯在语义和功能上的作用进行静态的分析。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指出,读者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大量的心智加工,必须从认知上建立语篇的链接,才能使语篇连贯起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是对功能语言学静态分析语篇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语篇连贯研究的重心应落在认知上,应从“认知加工、激活相关知识”的角度来论述语篇连贯及其生成和理解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连贯的实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依据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结合具体语篇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的分析,从而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途径及过程,由此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出其认知心理模型图。

二、语篇连贯与概念合成理论(一)语篇连贯的相关研究德国语言学家Harweg于1968年对语篇中各种替代手段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进行了分析,由此开创了语言学界对语篇连贯的研究。

Danes(1974)在其主位推进程序理论中,强调主位在语篇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语篇的连贯程度由主位推进程序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而主位推进程序则由相似语言单位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

如果这种连接出现空缺,主位推进程序就会出现不连续现象,造成语篇的不连贯;Halliday&Hasan(1976:23)和van Dijk(1977:126)将语篇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Widdowson (1978:52)将语篇连贯视作一个语用概念,是语篇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作者:钟淑红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7期【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本文介绍了认知的概念,然后从认知角度简要分析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2.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3.语篇的认知分析。

最后作者总结了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并就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提出了对听力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认知分析衔接和连贯语篇连贯性一、什么叫认知Cognition 在英汉词典中被译为“认识”和“认知”。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认识”常用来指客观事体及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据《辞海》(1989,1999)解释:认知就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

桂诗春(1991)认为,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定义为: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

认知包括“感知动觉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它是我们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推理的基础能力。

二、基于认知角度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指出:“语篇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段落,是不完全受句子句法约束而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的自然语言。

”换言之,只有两个或者多个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连在一起,才能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构成语篇。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和赏析。

Halliday 和 Hasan(1976)一开始是将衔接与语篇性(texture)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的。

他们列出了5种类型的衔接手段,即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连贯作为语篇特征是说话人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语篇、句子、句子成分的选择而制造出来的,在另一些情况下,语篇的衔接,特别是词汇衔接,则是在连贯语篇的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伴生物。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是基于感知体验的。在语言学领域,体验哲 学对语篇连贯性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来理解语篇中的概 念和关系,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例如,在描述一只猫跳上桌子的情景时, 作者可能会借助读者的感知体验来构建连贯的语篇,如“那只猫跳上了桌子,毛 茸茸的尾巴扫过桌面,引起了咔哒咔哒的声音。”
引言
引言
语篇连贯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特定语境下,语言单位之间 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它不仅关系到单个语篇的理解,还涉及到语篇在特定认知世 界中的意义。本次演示将从认知世界、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三个角度深入探讨 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
认知世界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所依赖的背景知识、信仰观念和 价值观念等。在语篇连贯中,认知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定了语 篇的意义范围,还决定了语篇的逻辑结构和顺序。例如,一篇介绍猫的科普文章, 如果脱离了人们对猫的基本认知,那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连贯性将会受到严重 干扰。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认知世界、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三个角度分பைடு நூலகம்了语篇连贯的认 知世界。认知世界作为语篇连贯的基础,提供了语境和背景知识;体验哲学则强 调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感知体验基础;认知语言学则将语篇连贯看作是读者与语 篇之间的互动,强调了语境推断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共同揭示了语篇连贯在认知 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为理解语言使用和意义产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二、认知基础
2、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大脑如何 存储和处理信息。在处理语篇时,人们会形成关于语篇主题、结构和意义的心理 表征。这些心理表征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语篇,并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些信 息。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
的是 语 篇 中所 表 达 的各 种 概 念 和关 系 必 须 彼 此 相
Anay i n d s o r e c he e c l sso ic u s o r n e
b o n tv p o c y c g i i e a pr a h
W ANG a g Qin
语 篇 。语 篇连 贯是 语 篇 生 成 和 理解 的基 础 , 语 篇 是
分 析 的关 键 。不 同的语言 学家都 对语 篇 的连 贯进 行
了定 义 。有 的语 言学 家 认 为 , 贯 是语 篇 的一 种 语 连 义 特征 , 它依 赖 的是 每个 单 句 的解 释 与其 他 句 子 的 解 释之 间所存 在 的联系 ; 的语 言学 家认 为 , 贯指 有 连
第 9卷
第 5期
大连海事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l nMaimeU i ri Sca S i cs dt n o r a o i rt nv s y( oil c n e i o ) Da a i e t e E i
Vo19, o. . N 5 OC . 2 0 t 01
关 , 而能使 人们 对 语 篇 的深 层 意 义 进 行合 理 的推 从 理; 还有 的语 言学家 强调把 连贯 看做 一种 心 理现 象 , 是 听话者 心理 活 动 的结 果 , 即听 话 者 通 过 和 自己 的 已备知识 和语 境进行 推测 的结果 , 是 自然 产生 的 。 不 当谈 到衔接 与 连贯 的关 系 时 , 壮麟 … 认 为 一个 有 胡 意义 的语 篇在 语言 的各层 次 的成 分 都表 现 出某 种程 度 的衔 接 , 而使 说 话 人 在交 际 过 程 中 所 欲表 达 的 从 意 图贯通 整个 语 篇 , 到 交 际 目的 。胡 壮麟 教 授 把 达 衔接 看 做 是 实 现 语 言 的表 层 形 式 和 陈述 之 间 的关 系, 而连 贯是交 际行 为之 间的统 一关 系 , 并且 认 为语

从认知的视角看语篇连贯

从认知的视角看语篇连贯

从认知的视角看语篇连贯刘晓琳(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 要: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对缺少内部连贯手段的篇章具有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础,王寅提出了认知世界分析法对语篇的连贯具有解释力,认知世界包括ICM和背景知识。

语篇理解过程是人们头脑中的ICM和背景知识不断激活的过程,这为语篇连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连贯;认知世界;理想化认知模型;背景知识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今各个语言学派试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

但是韩礼德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可有时我们会发现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也是连贯的。

如:(1)A: How old is your child?B: I’m a bachelor.在这个对话中既没有连接词语,也没有其他衔接手段,但人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连贯的语篇。

所以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不是不连贯的,连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认知的视角来讨论语篇的连贯机制,尤其是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的连贯。

1.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当今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篇的连贯性必须从认知角度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语篇的连贯不仅仅是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取得的,还要靠心智上的连贯性才能取得。

尤其在缺乏显性连贯的情况下,如果语篇接受者能够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语篇的内在连贯性,那么语篇就有隐性连贯。

Tsul(1991)也认为,一个语段只要能够满足其前面语段的言外意图或者与其语用预设有关,那么这两个语段间就可以构成连贯关系。

Givon(1995)则进一步指出,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而不是语篇或语境的特点。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Brown和Yule(l983, p. 199),他们认为连贯性产生于听话者或读者的话语理解过程,是听话者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汪世祯.doc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汪世祯.doc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1、介绍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

1.1研究目的1.2研究意义连贯是语篇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主位结构是促进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

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写作时运用恰当的主位推进模式可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保证语篇信息流的畅通,因此,将主位结构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2、文献回顾2.1语篇连贯的定义2.2语篇连贯的研究2.2.1国内对语篇连贯的研究2.2.2国外对语篇连贯的研究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角度来进行的,它主要侧重于表层意思的研究,例如Alliday和Hasan等人从衔接手段的研究入手,探索语篇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

其实,连贯不是字面上的衔接,而是意义上的连续。

Crystal认为连贯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能使我们对话语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Reinhart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

她认为显性连贯必须满足连续性(connected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及相关性(relevance)。

而隐性连贯通过某种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

所以,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手段及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

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语篇连贯的构建对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

Widdowson、Brown和Yule等则注重情景因素和认知能力等非语言因素对语篇连贯的制约和影响2.2.3认识语言学的介绍3、语篇连贯的认识分析3.1隐喻在语篇连贯3.1.1隐喻在语篇连贯中的使用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连贯性中的作用,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篇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认知参照点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构建和理解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运用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来构建连贯的、有意义的语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认知参照点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其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如何影响语篇的连贯性和理解。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语篇连贯性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

语篇分析也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验证和完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揭示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两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认知参照点原则概述认知参照点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理解和分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工具。

该原则主张,人们在理解和解读语言信息时,往往会依赖一个或多个认知参照点来组织和构建信息。

这些参照点可以是实体、事件、概念或者是更抽象的心理构造,它们作为信息处理的出发点,帮助人们有效地连接和理解语言中的各个元素。

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它能够帮助读者或听者识别出语言中的关键信息,这些关键信息通常作为认知参照点,引导读者或听者理解整个语篇的主题、结构和意义。

认知参照点原则还能够揭示出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已知信息来解读和预测未知信息,从而实现语言的连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4期总第125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5,N o.4Serial N o.125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Ξ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提 要:本文基于Lakoff 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提出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

认知世界指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可分为IC M 和背景知识。

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

从根本上说,认知世界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归根结底,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分析同样具有解释力,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认知语言学期望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统一模式的构思。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语篇连贯性;IC M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4-0016-08 1 引言认知语言学(C L )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笔者在《外语学刊》(2003)上论述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句法层面上的成果,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上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Langacker 如何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分析语篇。

这就是说,C L 已从词、句层面进入到语篇层面。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Lakoff 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 2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等),提出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尝试用C L 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分析语篇的连贯性,以期进一步完善C L ,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有效、合理、统一的模式。

以Halliday 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特别注重研究语篇,并提出一系列语篇分析的新观点,对篇章语言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永生1993,胡壮麟1994,黄国文2001)他们(1985:94)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曾指出衔接手段是建构连贯大厦的基础,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Halliday &Hasan (1976:23)也曾提到语篇连贯必须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必要条件:衔接和语域。

前者主要是就语篇内部而言的,语篇由衔接纽带连接起来;后者主要是从语篇外部来讲的,语域居于形式和情景之间,它把语篇和语境联系起来,连贯的语篇应该与语篇所产生的环境和谐一致。

我们也注意到Halliday &Hasan (1976:23)强调“衔接概念可有效地由语域概念来补充”,正是由于他们视语域概念为一种“补充”,他们的主要兴趣也就放在研究形式衔接上(同上:331),也就要着力分析能形成衔接纽带的实际词语(同上:332),这或许就是Wid 2dows on ,Enkvist ,Beaugrande &Dressler ,Brown &Y ule 等学者对Halliday &Hasan 语篇衔接理论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争论对于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角度分析语篇连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61・Ξ本研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OIEYY 001)系列成果之一。

基础和研究方向。

2 认知世界以体验哲学为哲学理论基础的C L认为,语篇连贯并不一定要依靠衔接手段,而主要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the coherence in mental text)取得,必须从认知角度来分析。

本文提出“认知世界”这一术语,用以指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以是人们早已获得的共享知识,也可以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

认知世界知识按普遍性、代表性和理想化的程度可分为IC M和背景知识。

“统一的认知世界”也是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这是生成和理解语篇的必要条件。

我们生成语篇时是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世界之上的,确定一个或数个思想或主题后,应选用与此相关的语句进行表述,跳跃性的、不连贯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关联的语句,东扯西拉、毫不相干的概念、命题难以堆砌成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语篇。

我们接受语篇时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激活机制能在心智中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或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可运用IC M和背景知识形成语篇意义的整体性,语篇就具有连贯性。

衔接手段的选用也是由统一的认知世界所决定的,理解时也主要起到一个语义流动的向导性作用。

因此,衔接手段也只有从认知角度出发,才能作出更有力的解释。

2.1 认知世界=IC M+背景知识Lakoff于1987年提出可用IC M来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的观点。

它自此成为C L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所谓IC M,就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已储存于人们头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规则等。

本文则尝试将其用来分析语篇连贯性。

IC M与框架(Frame)、图式(Schema)、脚本(Script)等概念有共通之处,但比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

很多学者曾论述可用框架理论来分析语篇的连贯性以及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如Min2 sky(1980),Metzing(1980),Van Dijk(1980),McCar2 thy(1991),Hatch(1992),C ook(1994)等。

认知科学家Minsky(1975)认为“框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联接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

C ook(1994:9—11,19)将“图式”定义为“典型事例的心智表征”,论述语篇与框架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关系,并据此将语篇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加强框架型(Schema Reinforcing)、维持框架型(Schema Pre2 serving)、补充框架型(Schema Refreshing)。

Schank &Abels on(1975)主张运用“脚本理论(Script Theo2 ry)”来分析语篇。

但根据Lakoff的观点,“框架理论”、“图式理论”、“脚本理论”主要论述命题模型,而IC M包括4种模型命题模型、意向图式模型、隐喻映射模型和换喻映射模型,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与马克思(1844)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有相通之处。

因此,IC M比“框架”、“图式”、“脚本”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所以也更加具有解释力。

IC M可用来解释带有普遍性、常规性的现象;而背景知识则指具体的细则性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包括一些特定的内容,会因人、因时、因地等许多因素而异,可以是交际双方共知的,也可能仅是在当下交际中刚获知的,它们在具体情况中可能会经常变化,可不断充实、加强、调整乃至改变会话双方的背景知识和当下的交际情况,这可用来解释带有特殊的、多变的具体现象。

例如,“去饭馆就餐”这个认知微观世界包括人们已建立的并被普遍接受的固定套路,即IC M,如到达饭馆、就座、订菜、就餐、付账等较为固定的程序;背景知识变化则较大,可包括特定情景中的一些十分具体的细节内容,或者说还没有在某一社团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抽象模式,如:饭馆的位置、名称、信誉、特色菜、是否打折、有无熟人等特殊信息。

当然,IC M与背景知识之间的区分会因人因地而异,界限模糊,两者之间具有互动性,被一个社团较为普遍接受的背景知识就可能成为IC M12.2 IC M的特征IC M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开放性、选择性、内在性、稳定性、关联性、普遍性、规律性、典型性等特征,本文主要从语篇连贯性角度对其进行论述。

C L认为IC M具有体验性,它是在人类与外界・71・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互动作用和认知推理形成的。

据此,语篇连贯性也主要是取决于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也必须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唯物论认为我们的意识、概念最终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与自然的互动实践。

辩证法认为世界中的各事物、事件和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依存、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

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们逐步理解了现实世界中事物、事件、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人类的认知处理掌握了其间的规律性,形成了许多认知模型(C M),进而可进一步建构IC M1人们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规律(包括客观世界中的规律和人类通过推理掌握的规律)才能认识到语句之间的连贯性。

如果将这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毫不相关的概念置于同一个语句或语篇中,缺乏必要的逻辑依据和语用推理基础,就很难看出其间的命题发展线条,语篇连贯性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样也适用于解释语篇连贯性。

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会有区别,认知能力和方式也会参差不齐,因此背景知识和IC M就不会整齐划一,倘若语句信息对其交代不清,就有可能引起误会。

当然通过误会的消解,人们就可能增加有关方面的背景知识乃至IC M,使之成为共享信息。

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一个例子:①顾客:这东西多少钱?商场小姐:360元。

顾客:便宜点?商场小姐:我们商场不打价。

顾客:那就算了。

商场小姐:真是的。

两人在“商场不打价”、“不打价就不买”这个背景知识上存在分歧。

商场小姐最后一句话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反映了“不买就别乱问,问了就要买”的心理定势。

两人通过这则对话会加深、增加或修改各自的背景知识或认知模型。

IC M具有完形性,它不仅由各构成部分组成,而且常常是一个完形结构。

IC M具有开放性,可不断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发展,可不断从背景知识中选择出典型规律,在某社团中常见的、突显的、具有共性的背景知识就可能不断形成相对固定的C M,内化储存于人们的认知世界中,具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

背景知识主要也是来自人们的体验实践(即使间接学得,但究其根源也是直接体验实践的结果),或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知能力推断出来的。

IC M具有关联性,一方面指各个C M之间的相互关联,另一方面也指一个C M中各成分的相互关联(Ungerer&Schmid1996:48—49),不相关联的成分就不会置于同一个C M或IC M之中。

因而用IC M理论来解释语篇连贯性是完全可行的。

IC M相对于背景知识而言常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典型性。

它是一个社团中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规律,具有代表性。

人们在生成语篇时常常要遵循一定的IC M,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信息,语篇因此具有意义上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