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ppt课件1
第十三讲:汪曾祺及其《受戒》
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 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 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 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 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 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 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 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读者的心也被定串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小 脚印撩动得痒痒的,对踩出小脚印的人, 生满爱怜之意。
主题
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 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 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 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 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 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 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其次,作品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 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 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 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 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风物、习俗和民 情,既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展示其性格的 空间,更是小说与众不同的展示对象。汪曾祺 淡化了小说的时间,却突出了对风俗民情的描 写。无论是江南水乡的风情,还是农家子弟 “做和尚”的选择;无论是荸荠庵中和尚们的 日常生活,还是小英子与明海的玩耍、劳动, 都显得那样的洒脱、自然,那样的真实。如果 没有这样独特的风物、民情的展示,小说中明 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就不会那样动人,也不会收 到那样独特的审美效果。
偏爱。
重点作品
《大淖记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作者不是诱惑 读者去猎取特异的世态风俗,也不只是让人陶醉于一个浪漫的爱 情故事。透过题材的表皮,我们获得了一种启示:应该如何面对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它触及到一个虽不是永恒,却决不是一个短 时期就消逝的问题。 《受戒》通过描写地域风情来描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伶俐的 乡村小丫头和一个憨厚老实, “六根不清”的和尚之间那种如清 水般纯洁的爱情。这部小说看似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风土 诗”。其言辞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既不晦涩,也不华丽,具有浓 厚文人气息的乡土味道。 《胡同文化》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 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 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 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 绪。
《受戒》课件
乡土小说
受
戒
汪 曾 祺
走近作者
汪曾祺(qí )(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 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 《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 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 夫” 。他的以苏北高邮地区生活为背景的系 列小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 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我 是写 健的 康是 的美 人 性
.
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挑选一处你认为能体现汪曾祺先生 作品语言特色的文字,和小组的同学讨论并欣 赏。
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 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 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 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 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 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违背戒律的爱情会有怎样的结局?
悲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汪曾祺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呢?
文革刚刚结束的1980年,无论 是思想界、文学界,都还有一些陈 旧的教条束缚着人们的灵魂。汪曾 祺先生曾经痛感于此,写下了这篇 《受戒》。他正是以一种欣赏的眼 光写这个僧俗之情爱故事,以超凡 的勇气呼吁清除一切清规戒律!小 说里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 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 方式。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 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 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 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七、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谈谈两者异同点.
大学语文-- 汪曾祺_《受戒》PPT
小说 散文集 小说集
《受戒》、《大淖记事》 《蒲桥集》 《邂逅集》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 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 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 《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拾,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
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许多卷本
《受戒》
汪曾祺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1997年5月16), 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 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 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 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 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 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 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 大夫。”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 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结构, 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 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 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 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 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 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以小见大, 而不是以小媚大。
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 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 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 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他的间或也 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给的悠然任化 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淡和颓废,在 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 “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式会好起来的”。汪曾祺 是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 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受戒汪曾祺语文课件
受戒汪曾祺语文课件《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分享了《受戒》的语文课件给大家学习![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五):《泥土芬芳》之《受戒》[设计理念]1.本文是在学生学习了沈从文《边城》后进行的小说再阅读,沈从文通过对湘西风光的描绘,开创了散文化小说的风格,《受戒》是汪曾祺对沈从文这种风格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氛围即人物”是这类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沈从文的湘西风光到本文作者笔下的高邮水乡,都是一种诗化的美丽风景,加之文本中都重视风土人情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做了最贴切的铺垫。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此类散文化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欣赏要点。
2.这篇小说的主题的是“歌颂美,歌颂健康的人性”,而题目又与之矛盾,主题的理解是小说的难点,也是读懂小说的要点。
对主题的理解从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入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对主人公及其之间的感情倾注那么多美好的描写(情节、环境)。
3.联系的学习,从《边城》到《受戒》,从沈从文到汪曾祺,学习此类小说的写作;以及从文本意识到作者意识,再到读者意识来理解主题。
[教材分析]1.文本特点:(1)体裁:散文化的小说(2)小说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对当地(应为作者故乡高邮)的生活情景和社会习俗描写开始,构造了主人公明子和英子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了特点鲜明的明子和英子。
以两人懵懂的情愫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对抗小说中的明子“受戒”,从而来表现主题。
2.小说学习的意义:学习此类小说的表现形式“氛围即人物”,理解环境风俗对人物性格形象的作用;理解本文主题的深刻意义(从文本、作者、读者三方面进行分析)。
3.教学建议和学法指导说明:提出问题——层层设疑——讨论分析——再质疑分析——归纳——明晰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探究[学情分析]1.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
2.对散文化的小说阅读还不是很熟练,尤其对“氛围即人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再点拨。
汪曾祺小说《受戒》课件
汪曾祺
阅读与思考:
舅舅
赵大伯
小英子
明子和小英子一
起经历的事情
渡/普照,
及仁海的
老婆
明子要去善因寺受戒受戒后回
家的船上
明子和小英子
相互表白
善因寺明子受戒
小英子参观善因寺
小说结束
看星星荸荠田荸荠小河搭船进城善因寺受戒相识初恋热恋小河
船上表白
表白
认识了庵里的六个人情窦初开认识在庵里打牌的人
认干娘
和小英子家一起生活荸荠小河搭船进城善因寺受戒小河船上表白和小英子的情
感进一步加深见到更大的寺庙受戒成功收获爱情
好感
为两⼈的进⼀步交往做铺垫
感情加深
⼼理活动,体现明海情窦初开
⼼理活动,⼀是明海性格内向,和异性单独相处,内⼼紧张。
⼆是明海担⼼别⼈的闲⾔碎语。
⼼理活动,⼩英⼦对和尚受戒很好奇
关⼼
表⽩
初识:⼩船上对话,和⼩英⼦⼀起⽣活,回家的船上对话等。
P348、352、355、357、358
初识:⼩船上对话,和明海⼀起⽣活,回家的船上对话等。
P348、352、355、357、358。
《受戒》课件
四、关于《受戒》的启示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 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受戒》 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 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 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 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 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 多捱一刻也好。
乡土小说
受
戒
汪 曾 祺
★教学目标 • 1.了解寻根文学 •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说的乡土特 色和小说所书写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 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
一、走进课文 受戒:佛教徒从师接受戒律的 宗教仪式. (用枣泥子先点在头皮上 然后用香头子点着)
七、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谈谈两者异 同点.
相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歌颂优美健康的人性,歌颂爱,情纯 意朴.都描写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湘西---苏北).远离 政治. (二)艺术上:淡化故事情节,散文色彩浓.语言优美和 谐,意境高远,诗情画意.
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受戒>>是”柔情的人道主义”,而 <<边城>>则显得”悲情”. (二)塑造人物:<<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而<<边 城>>心理刻画就较丰富. (三)情节语言:<<受戒>>几乎没有情节,笔致轻淡又 有幽默.而<<边城>>故事性较前者强,笔致浓郁又凄 美.
受戒ppt
(二)人与环境的和谐
“出和尚”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就 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 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 花的 他的家乡出和尚 。明子家弟兄多,而 且这里的和尚有很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 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 下,明子顺理成章地做了和尚。 小英子的生存环境是桃源式的 。小英子 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 他们一家 人男耕女织,温饱无忧,门前的春联表达 了一家人积极向上乐善好施的思想观念 一 切看起来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六、作者的话
我因为是长子,常在法事的开头和当中被 叫去磕头;法事完了,在他们脱下袈裟, 互道辛苦之后(头一次听见他们互相道“辛 苦”,我颇为感动,原来和尚之间也很讲人 情,不是那样冷淡),陪他们一起喝粥或 者吃挂面。这样我就有机会看怎样布置道 场,翻看他们的经卷,听他们敲击法器, 对着经本一句一句地听正座唱“叹骷髅”(的。我们有过各 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 责任给予人们一分快乐,尤其是今天(请不要误 会,我并不反对写悲惨的故事)。……我相信我 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 对于生活的信心的,这至少是我的希望,也许会 适得其反。我们当然需要有战斗性的,描写具有 丰富的人性的现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 会的病痛并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悲壮、宏伟的作品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高一些。我的作品不是,也 不可能成为主流。
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 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 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 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市里受教育的女孩 不同。她们比较纯,在性的观念上比较解放。这 是思无邪,《诗经》里的境界。我写这些,跟三 中全会思想解放很有关系。多年来,我们深受思 想束缚之苦。
受戒ppt
四、小说特征——结构特点
小说开篇先用两句大白话简单把明子引出,马上转而写环境: 庵赵庄与荸荠庵。但作家又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 有倒叙。
按正常叙述顺序,开头这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应出现在 小说的中间部分:先交待明海出家经过和经历,出家四年后, 现在要“受戒”了。但如果依次行文,小说叙述就缺乏一波三 折的韵味,显得平铺直叙。现在从中间起笔,仿佛作者要讲的 是明海出家四年后的故事,其实,出家四年中的经历倒是叙述 重点,四年后的“受戒”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高潮也是 尾声,其所以是高潮,正因有前面足够的铺垫,也与小说首句 起笔有关。这句起笔既是开篇,定下小说回忆中的回忆的格调, 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五、小说地位
于是,在汪曾祺之后,随着“寻根文学”和“先锋 文学”的兴起,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反思, 对小说文体进行大胆地革新,以及突出小说本身的 文学特质等,都成为了一股潮流。也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人们说汪曾祺的小说连接了被中断的以废名、 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传统,是“京派文学” 的最后一个大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 沈从文、张爱玲之后的一个成就卓著的作家,给后 来的写作者以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异,那应该是汪曾祺 比沈从文多了一份明快生动,少了一份悲愁淡淡。这也与他 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沈从文小说语言中多是水上人的言语,这源于他湘西水上 语言的积累;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多是行话,描写各行当的 语言细致,这与他的生活环境相关。
汪曾祺的小说中也多用口语,用短句与沈从文很相似,往 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人物对话也往往采用短句, 诗意盎然。如《受戒》中明海烫戒后与小英子隔河相对的 话语, 《大淖纪事》中十一子养伤时和巧云的悄悄话。看似 简单平常,然而仔细回味,其中韵味绵长,使读者读出叙述中 的诗意美来。
7 汪曾祺的《受戒》
简 洁 平 淡 的 语 言
“明子!” “小英子!” “你受了戒啦?” “受了。” “疼吗?” “疼。” “现在还疼吗?” “现在疼过去了。” “你哪天回去?” “后天。” “上午?下午?” “下午。” “我来接你!” “好!” ……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 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 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 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 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 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 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受戒》
汪 曾 祺 像
《 受 戒 》 手 迹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 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1940 年开始写小说。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 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 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留在武汉。1950 年调回北京。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 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进入创作高峰期。出 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 《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小 说多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 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 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科研拓展
汪曾祺与废名、沈从文
推荐阅读: 杨联芬《归隐派余名士风度——废名、沈从 文、汪曾祺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5年第2期 季红真《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 度》,《读书》1983年第12期 胡河清《汪曾祺论》,《当代作家评论》, 1993年第1期
受戒_汪曾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艺术特色
6.小说的留白
汪曾祺认为,中国画讲究“留白”,小说也要讲求
“留白”,不能写得太满,要留有余地让读者可以自
由地思索认同和判断。《受戒》表达的是一种意境,
小说结尾并未给出明海与小英的结局留给读者想象的 空间。在叙述结束时,汪曾祺向读者表白了心迹,即 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艺术特色
主题 2.爱国主义作品
两个重要时期:1937年和20世纪80年代
(1)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法西斯打着资本主义的旗 帜, 高喊“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侵略中国 。(“四十三年前的 一个梦”)
(2)受戒所诞生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巨 变的时期。文革彻底结束,蒙冤下狱的同志重获自由,含冤而死的同志得 到了平反昭雪,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得红红火火,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 结合两个时代背景品读小说,我们可感受到汪曾祺深深的爱国情 怀,他的使命和价值便因这特殊的历史时刻和深厚的传统积养而显出 更为深远的意义。
艺术特色
4.结构上的散文化——漫不经心的随意
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小说回归
到自身的审美功能,在汪曾琪的《受戒》里,主题的功利
性、题材的重大性、人物的典型性、格调的时代性都被取
消和颠覆了, 文学呈现出它自身的面目, 汪曾祺的小说给 人们带来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快感, 让人沉浸在其中, 品 赏欢娱。
四、《受戒》的艺术特色
1.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 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 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
受戒
四.相关拓展
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谈谈两康的人性,歌颂爱,清纯 意朴。都描写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湘西—苏北),远离政 治。 (二)艺术上:淡化故事情节,散文色彩浓。语言优美和 谐,意境高远,诗情画意。
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受戒》是“柔情的人道主义”,而 《边城》则显得悲情 (二)塑造人物:《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而《边城》 心理刻画较丰富。 (三)情节语言:《受戒》几乎没有情节,笔致清淡幽默。 而《边城》故事性较前者强,笔致浓郁凄美。
第二节 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 《受戒》 一.作者简介 二.《受戒》简介 三.艺术特色 四.相关拓展
—汤瑶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 江苏高邮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戒》《大淖 记事》等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 背景的系列小说,开“寻根文学”风 气之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 的人物。 作品集: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开 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 散文集:《蒲桥集》 小说集:《邂逅集》 代表作品 《受戒》《大淖记事》《黄油烙饼》 《葡萄月令》《沙家浜》
“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 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在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 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他们可以娶妻,找情人,谈恋爱,还可以杀猪,吃 肉。…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本性自然,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 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主题概括:
二.《受戒》简介 1.写作背景
小说末尾注明:写43年前的一个梦。有人认为这场 梦指的是43年前汪曾祺未遂的初恋。也有人认为这个 次文本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作者 用这个梦来烘托气氛,升华感情,或者只是作者心中 的一个理想境界,但这个梦是否真是作者年轻时候的 一个梦,还是一个梦想,无处可考。 汪曾祺曾受业于沈从文,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 响。《受戒》也和沈从文小说《边城》有点相似,都 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描写爱情 的笔调也十分相似。
(最新整理)《受戒》课件
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
•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
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
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
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受戒》
2021/7/26
6
•
探寻汪曾祺的创作心理,这也不奇怪,因为在一九八
〇年代初有了写出这个梦的语境。这个语境首先就是当时
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的大背景。汪曾祺本人也说过,如果
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思想解放的春风,他的《受戒》
不会问世。当然催生《受戒》的具体因素还有:回归传统
文化的热潮,主流文坛对沈从文作品的解禁,以及文艺与
2021/7/26
22
• ①意境美;
•
受戒,放焰口等佛教仪式,婚俗,农家生活,民歌。
• ③文化意义:
• A、在恬淡和谐的的民间生活中表现生命的快乐.---陈思和
• B、画出了传统市民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貌似浅淡而意 境高远.---朱寨
• C、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2021/7/26
13
3.细节描写鉴赏
• 鉴赏⑴、 • 小英子 •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 • 在柔软的田埂上 • 留下一串脚印 •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 • 傻了 •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 • 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
猫》、等作品引起文坛关注。
• 1949年,汪曾祺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邂逅集》。
2021/7/26
4
•
1950年后,汪曾祺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
《受戒》课件
作者简介
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卒于 1997年,师承沈从文先生。 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 戒》《大淖记事》等以苏北高邮 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 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 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 物。
汪曾祺
“寻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 ‚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 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 学‚。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 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代表作家:阿城、韩少功、郑义、贾平凹、王安 忆、莫言等。
袒露情怀
【P44】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 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全文小结
文章题为“受戒”,却使主人公明海在“受戒” 之后又义无反顾地选择“破戒”,其意不在“以佛反 佛”,而是在写“美,和一切健康的人性”,而这种 原始而纯朴的“美和健康的人性”正是民族文化的根。 文中的明海是作为一个理想而存在的,作者借这个意象 曲折委婉地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 和追求。
那一天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自惭多情汙梵行, 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解读作家汪曾祺 课件 (共14张PPT)优秀课件
可与当下作家的草草 创作图谋名利作对比。
治学
无趣中找到有趣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曾与 汪曾祺比邻而居,都住在北京南城的蒲 黄榆。“在我看来,当时那是个又脏又 乱的地方,但它却被汪老写得很美,相信 看过《蒲桥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汪曾祺就是这样的人,能从无趣的地方 找到有趣。
家境
家学渊源
1920年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亦 农亦医的世家,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 贡”。 父亲汪菊生,字淡如,多才多 艺。汪曾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功底。开明的家庭气 氛,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后来创作、 为人影响很深,自然也在其风格上留下 了印痕,他的小说和散文风格都可以从 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索引。
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 身份,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 生的身份。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 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 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素材解读:
因为汪曾祺的祖父、 父亲旧学功底深厚,汪 曾祺才能够有这样深厚 的功底,才能成为作家 和画家。
可结合孟母三迁等例 子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 响。
为人
作家曹乃谦的感激
曹乃谦当年毫无名气,其创作的短 篇小说集《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在长达 10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曹乃谦却是 汪曾祺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作家之一。 在汪先生的推荐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马悦然看到其作品后亲自翻译、写序出 版。马认为:“曹乃谦是中国最有希望 获得诺贝尔奖的作者之一!”
曹先生一直认为汪老是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贵人”,与汪老有“父子之情”。
文革结束后,汪曾祺也直接叙述 了当年的作为。
素材解读:
在政治大过一切的年 代,他始终能够保持习静 旷达的心态,以平淡的心 态感受在他人眼中的“荣 耀”。在今后的人生中, 对这样一段历史,不躲避, 不隐藏。可见其人真实正 直的品性。
受戒
P151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 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 过的。”“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艺术特色
1、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2、叙事采用一种回溯的方式。 3、捕捉精彩的细节,用白描手法传神 地描绘。
4、景物描写渗透着人情, 形成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写景就是写人”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乡土色彩浓郁
1、自然环境:芦花荡,庵赵庄田埂,荸荠 庵周边,小英子家 2、文化习俗:受戒,放焰口等佛教仪式, 婚俗,农家生活,民歌 3、文化意义: A: 在恬淡和谐的的民间生活中表现生命 的快乐。---陈思和 B:画出了传统市民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 态,貌似浅淡而意境高远。---朱寨 C: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 三间小房。”
比较沈从文《边城》,谈谈异同。
相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歌颂优美健康的人性,歌颂爱, 情纯意朴。都描写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湘西---苏北), 远离政治。 (二)艺术上:淡化故事情节,散文色彩浓。语言优 美和谐,意境高远,诗情画意。 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受戒》是“柔情的人道主义”, 而 《边城》则显得“悲情”。 (二)塑造人物:《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而 《边城》心理刻画就较丰富。 (三)情节语言:《受戒》几乎没有情节,笔致轻淡 又有幽默。而《边城》故事性较前者强,笔致浓郁又
《受戒 》上课版ppt课件
33
这些“反世俗”的现象和我们原本 的审美体验是相悖的,可是读来并 不会感到厌恶,这是为什么呢?
34
• 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俗世界。 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 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 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 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 “错位” 之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
22
故事线索
➢明线——小和尚明海从出家到受戒的经过 ➢暗线——明海和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请找出重要 信息.
你
要
要
不
要
我
船上初识---玩铜蜻蜓---画花---车水唱歌---看流
星---崴荸荠---搭船---受戒---船上表白
(相识---初恋---热恋---表白)
• 概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的故事。
21
小说要素
小说三要素:情节 人物 环境(背景) • 时间:二十世纪30----40年代 • 地点:庵赵庄 • 主人公:明子(明海和尚) , 小英子 • 简单情节
1:十三岁的明子去荸荠庵做和尚。 2:明子在船上认识了小英子。 3:明子在荸荠庵的生活。 4:明子跟小英子一家的交往。 5:明子去善因寺受戒。 6:明子受戒后回来。
他们吃肉不瞒人。”。
吃肉
31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 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 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
式老,师要叔这给念即 ,个将 神庵升 情天 很里的庄无猪重所念:一“谓道…清“…往一规生切,咒胎”生连,、这并卵两且生总、个是息 字生也,来没从人虚空提来起,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
汪曾祺 《受戒》PPT
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 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 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 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他的间或也 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给的悠然任化 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淡和颓废,在 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 “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式会好起来的”。汪曾祺 是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 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和索取,但同时更有最简 单的付出和给与。为什么要用看不见的东西,即所 谓的伦理道德来捆住它呢?人与人的交往中,人的 生存中,若没有人性的自由来参与,则再自由的物 质世界页无法填补这种心灵的虚空。人的脸上始终 是面具,看不见下面真实的表情:认得生活像被囚 禁在笼子里的野兽,即使给它最鲜最美的肉,也无 法比拟自由给它的无上的快乐。
《葡萄月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篇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 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语言简洁、 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但生动有趣,充分体 现了虽然话语平常但是充满趣味这一点。
汪曾祺散文特色
尤其是小英子,个性活泼,一天到晚叽叽喳 喳像个喜鹊,对爱情大胆追求,要小明子将 来不要做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 要?” 作者对小和尚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纯真热烈的 爱情,作了细腻的诗意描绘,表达了由衷的 赞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门子弟对小儿女的 这种普通人的感情、欲望。
风格特色
它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 明的诗。 《受戒》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 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而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 充满感情地抒写南方水乡的自然风光,写人的美, 些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些小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 谊的共同劳动和他们萌发的朦胧的爱情,从而构成 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 了清新的田园抒情风格。
受戒ppt
作业: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 美,不少于500字。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36、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3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 金 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
走近作者
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 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 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 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以苏 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以其冲 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 风气之先,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散文化的文体
庵赵庄
明 海 出 家
荸荠庵
风俗(当和尚) 小英子
一家人的生活方式 朦胧恋情
受戒
环境 生活方式
私奔风俗
民歌小调
几个和尚 的情态
三师父的飞铙绝技
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 生活并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 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饮酒食肉的戒律,而《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 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些“错位”,他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 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 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 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 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 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 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 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 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 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 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 之为"寻根派"。
汪曾祺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曾对别人说过: “我要写!我一的人性。美,人性,是 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 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 生活的信心。”
学习目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 说中的人性美。
赏读语言。
学习难点: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 认识。
解题
受戒: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 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
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 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 蓄金银财宝 。 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 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 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 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赏读语言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 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 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 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 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 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 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提示:手法。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 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 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 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 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提示:改成一首诗如何?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 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 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 (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咬文嚼字
荸荠 箍桶 宝刹 劁猪 忏悔 钟磬 佛龛 爇香 直裰 趿拉 洗涮 铙钹 碓棚 茨菰 凿砻 扳艄 伽楠香 水蓼 石磙
整体感知
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 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年了。
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 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 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 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 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 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了解到在“受戒”之后, 明海答应了小英子。其实文中无论是明海和尚, 还是其他和尚,他们都是在违反戒律,其实是 在破戒。这种违反常规的写法,其用意何在?
文革刚刚结束的1980年,无论是思想界、 文学界,都还有一些陈旧的教条束缚着人 们的灵魂。汪曾祺先生曾经痛感于此,写 下了这篇《受戒》。汪曾祺说:“我认为 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 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 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我写的是美 的,是健康的人性。”他正是以一种欣赏 的眼光写这个僧俗之情爱故事,以超凡的 勇气呼吁清除一切清规戒律!
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 俗世界。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 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 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变成了一座美丽的 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 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 “错位”之
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 世界。
小说的题目叫“受戒”但本文并没有围绕“受 戒”来写,而“受戒”在结尾才出现,并且通 过小英子来侧面介绍,分角色朗读154页—— 155页
提示:参考《芦花荡》最后一段
解读文中两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