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9课《钱学森》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0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9课《钱学森》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0张PPT)
他从哪里来,为什么而去,又为什么而来;为 什么期望脚底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 呢;为什么心情如此激动;为什么对自己的祖国 魂牵梦绕。
2.自主探究,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
他从美国来,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 做点事,创造祖国;急切为祖国做贡献的心情; 这是他日夜盼望的事;在美国总是想着用自己 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 诚)恳(
) 卓越
( 劈波斩浪 )
3.词语积累。
卓越的( 贡献) 研制 (
亲切的( 关怀) 稳健的( 倾诉 ( 情)怀心底的(
)导弹 )步伐 )愿望
4.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无论……都…… 一边……一边…… 虽然……但 是…… 不仅……还……
1.(虽然 )钱学森在国外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 工作条件,( )但他是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
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
们( 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
),
我们辗都转是难为眠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
亲六十年华诞!
返回
1.1934 年,中国处于怎样的一个时期?
钱学森和众多的爱国青年一样赴美留学,去寻 求一条救国之路。
钱学森1934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 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 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 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 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 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 民多做点事。”
2.这段话中对钱学森的美国留学生活写得比 较详细,联系全文,你觉得作者这样写要说 明些什么? 说说你的理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钱学森》第一课时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钱学森》第一课时课件

写作思路:
返回祖国

赴美深造
→ 渴望回国 → 踏上归程
→ 卓越贡献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 钱学森 )在( 美国 )时,一 刻也没有忘记( 祖国 ),以及回 国后为我国( ) 运载火箭 )和( 导弹 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 扬了他时刻不忘( 祖国 )的高尚 情怀。
课堂练习
• ①品读钱学森说的话。 • ②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段应放在 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开头?
本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 )在( 美国 )时,
一刻也没有忘记( 祖国 ),以及回国后为我国( 运载火箭 )
和( 导弹 )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
忘( 祖国 )的高尚情怀。
我们也要像钱学森一样,有一颗( 拳拳报国 )之心。
精读课文 归国心切
1955年10月1日清晨,( 广阔无垠 )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 ( 劈波斩浪) 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 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 )的
我会做
zǎi ( 记载 ) ( 三年五载 )

zài ( 载人 ) ( 运载火箭 ) 风雨几十载( zǎi

zài ),我们的航天航 zài √ )火箭技术有了
空事业,特别是运载( zǎ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飞猛进,目前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我会读
广阔无垠
前额宽大 生活富裕 卓越贡献
劈波斩浪
屈指一算 水天一色 归国航程
一艘巨轮
魂牵梦绕 袒露心迹 火箭舱壁
步伐稳健
待遇优厚 倾诉情怀 运载火箭
选用上面的词语填空: 1955年10月1日清晨,( 广阔无垠 )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 (劈波斩浪 ) 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 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 水天一色 )的 远方,他( ) ,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 屈指一算 己( 魂牵梦绕 )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 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19 钱学森|苏教版 (共27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19 钱学森|苏教版 (共27张PPT)

冯·卡门
冯·卡门,匈牙利犹太人。 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一位 元老,漫长的科学生涯颇具传 奇色彩。他精力充沛,性格开 朗,既擅长讲话,又富有幽默 感;他阅历极广,到过世界上 很多国家,与世界上许多大科 学家有密切交往。被誉为“航 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如果在冯卡门的身边,那意味着
钱学森将会得到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 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 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 离开美国!”
他们将钱学森关押在特米那岛上的一个 拘留所。不准接见任何人,也不准与任何人 联系。并且对他进行了毫无人道的折磨和迫 害,他们每天晚上每隔十分钟跑进室内开一 次电灯,看看他在做什么,使他无法休息。 在短短的15天内钱学森的体重减轻了13.5公 斤!这种非人的拘禁生活,使他的精神受到 的损伤比身体的损伤更严重。
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 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 多做点事。”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 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 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 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 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 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 离开美国!”
制作一张“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2.搜集其他爱国之士的故事。
,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 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 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
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 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 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 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
yí ng)
一望无垠(yí n √ 魂牵梦绕(rà o rǎo) √ 一艘轮船(sōu shōu) √
读一读:
前额
贡献 屈指一算 广阔无垠 水天一色
赴美
袒露
富裕
卓越 魂牵梦绕 劈波斩浪 运载火箭
诚恳
眺望
词语理解:
劈波斩浪: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魂萦梦绕:形容日夜牵挂,十。
( 1 )钱学森历经 15 天的航行,终于返回了祖国。 (2)写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念念不忘祖国。 ( 3-4 )讲在美国留学的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 之后,格外的兴奋,渴望早日回国。 (5-6)写钱学森在总理的关怀之下,终于踏上 了回国的航程。 (7)写钱学森回国之后,为我国的运载火箭事 业、导弹研发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5年10月1日清晨
1934年 时间顺序 1949年10月1日
1955年9月17日
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 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 这是一种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设 置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强烈地表 达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再读课文,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课后练习: 1.描写识字册。 2.抄写生字词。 3.熟读课文。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讲了钱学森什么事?试概括课文 主要内容。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生动记叙了(1)在(2)及(3)赞扬了 他(4)的高尚情怀。 1、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2、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 3、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 做出了卓越贡献 4、时刻不忘祖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9.钱学森
钱学森: 世界著名科学家,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 人航天奠基人,“中国 科制之父”和“火箭之 王”。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 力,中国导弹、原子弹 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 20年。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

19 钱学森
“超音速时代之父”——美国空军科技 奠基人冯· 卡门,冯· 卡门是20世纪最 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 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冯· 卡 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 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 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音速飞 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钱学森进化心理学综合了进化生物学的各种理论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法则主张用进化论的视野来看待和研究人格问题为人格心理学核心概念的建构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9 钱 学 森
19 钱学森
屈指一算 广阔无垠 劈波斩浪
魂牵梦绕 运载火箭 水天一色
卓越 袒露 眺望
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这句话,想想你能
从钱学森的语言中体会到什么?写下批 注。
19 钱学森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 日夜盼望 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 终于 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 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 应当 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9 钱学森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 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 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 有困难。”
19 钱学森
富贵不能淫(淫yí n:迷惑)
贫贱不能移(移:动摇) 威武不能屈
19 钱学森
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富贵不能淫
回国的愿望越发强烈
贫贱不能移
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威武不能屈
19 钱学森
钱学森
19 钱学森
课堂练笔: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 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 之父”。请大家结合课前搜集的 有关资料和今天课堂所学,仿照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文后面的 “作家卡片——巴金”,制作一 张“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1
14
2

4

9

13 17
中国导弹之父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 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 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 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 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 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 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 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 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 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 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 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宁愿放弃( 也不愿放弃( 现在所做的一切,(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 有动摇过,经过5年的漫长岁月,在周 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 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 有动摇过,经过5年的漫长岁月,在周 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 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
), )。他
)。

2021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课件

2021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教学课件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人物登场
我们认识了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 森。
通过预习,你觉得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钱学森,感 受他的赤子之心。
作者介绍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21年10月31日〕 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暨中国工程院
第六单元 ·第十九课
钱学森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科 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在充满个性的反复朗读、揣摩、品味中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 3、体会语言形式,领会写法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读,理解课文,激 发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总结钱学森的历史成就和奉献,体 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细读感悟
如果钱学森选择留在美国,将意味着什么?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生 活?有哪些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说——齐读句子。现在,他一心想 要回国,意味着他要放弃——29岁就被聘为麻省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 放弃—— 放弃——
〔汽车、洋房、钱财、一流的实验室、先进的实验器材、 与同行一起研究的气氛……〕
课文讲解
细读感悟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1.钱学森的话是对谁说的? 留学生
2. 他在答复留学生的这番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说? 冲动!诚恳! 坚决!坚决!果断!
3. 体会钱学森话中表达了什么?

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上第19课《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

2、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

教学用具:挂图、录音机教学用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

(出示有关资料)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学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效果。

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效果。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三、分段读课文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1

1.
出示词卡,认读字词。
1正音。
2“开火车”读,齐读。
2.
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图读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武器。 3指导:这一课的词语都跟军事有关,朗读时要响亮、有力, 体现我人民解
放军个英勇威武。
4范读、齐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范字,引导学生观察:陆、空、导、弹、枪。 2.学习偏旁。 3.重点指导:陆、导、枪。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师放音乐,出示投影),小朋友,我们到啦!请大家仔细看看, 野外怎
么样?
二.看图说话学字词
1. 冬天到了,天气怎么样? 1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让学生认读:大雪、北风。 3讲词卡贴在相应的事物旁。 4小朋友,冬天到了,有时气温会突然下降,让人感到特别冷, 那是因为北 方来了强冷空气,这强冷空气就叫“寒流”。出示词卡, 认读。 2. 天这样冷,有些动物都躲到洞里去生活了,是哪些词语?你认 识吗?
2、我国还有很多像钱学森一样的科 学家,在外留学,不忘祖国;回国之后, 呕心沥血,奉献着一生。课后查找相关资 料,将感受最深的作成读书卡片,写一篇 简短的人物介绍。
识字 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12 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冬天虽冷,但仍充满着饽 饽生机和生 活的情趣。
一.
复习
1.认读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 )叔叔保卫着祖国的安全。陆军 叔叔驾驶( ),
手持( )、( ),打击敌人,百 发百中。
2 海军叔叔在海上作战,他们驾驶(
着( )。在海面上巡逻,非常威武。
3 最神气的要数(
),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PPT课件1
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 论
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绝不能让
他离开美国!”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
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 论
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绝不能让
他离开美国!”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 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 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 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 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 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
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 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 读有关语句 。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 回忆 )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 的句 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 得多 。)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 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 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 不知 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 看见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 上的 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 的理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19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
·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教材分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

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

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

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中钱学森的两句话是全文的关键句。

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

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