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林语堂的翻译观---《论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的基本素质:
1. 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2.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3.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第一个提出应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
林语堂的这本书从翻译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质朴。他 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 "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 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 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 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 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最 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第一人。
走近林语堂
MTI16级李玉梅
一、先生其人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 (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 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 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稿人之一。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但 他的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翻译》一书中。
三、林语堂在翻译方面的造诣 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英文 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使他能在 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游刃 有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他的中译英作品有《浮生六记》(清 朝沈复原著)、《冥冥子游》(明朝屠隆原 著)、《古文小品》(晋朝陶渊明等著)等 等。虽然林语堂完全具备进行文学翻译的能 力和条件,但他把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 了写作而非翻译,这与他不羁的性格,敏锐 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他对生 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周围的人和事有 着诸多的感情要抒发,这就决定了他会把写 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在别人的 字里行间做有限的创造,无怪乎他说:“我 的翻译工作要到老年才做。所以从林语堂的 文学生涯来看,他很少有翻译方面的专著或 专题论文,仅为后世留下一篇《论翻译》, 可谓是他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论文。
我们的看法
1. 我们在看到林语堂译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一面时, 不应忘记林语堂的译学 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在“通顺”标准上, 林语堂是主张译文应完 全“归化”。诚然, 译文要通顺才能使读者看懂, 但若译文完全采用“归 化”, 虽便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能丰富译语的发展, 更不能达到翻译的最终目 的———文化的交流。 2. 我们在评价林语堂的译学思想时, 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 ——“扬弃”, 不能因其有不合理的方面而否定其价值的存在。
小结
通过以上对林语堂译学思想的了解, 我们发现他的译学思想在 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方面: (1) 立论依据的多元化。林语堂从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的角 度论述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把翻译理论研究从语 言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在他看来, 要做好翻译工作,译者 必备的修养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有相当的国 文程度, 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译事上的训练” 。 (3)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林语堂的“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强调了译者对译语读者和艺术的责任。这把读者的反映纳入到翻 译理论研究领域, 揭示了翻译中的主体因素除原作者和译者外还 包括读者, 这比他以前的翻译理论更科学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 海内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 当之无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 品,但却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 翻译成了英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 世界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 堂,人们就会想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 吾民》、《京华烟云》等诸多作品,其中 有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高屋建瓴的评述, 有的从实例出发进行深刻剖析,显示了他 中英文造诣的深厚。他的英文著作中往往 也渗透着中文。读他的英文原著,常常会 感到浓郁Fra Baidu bibliotek中文气息扑面而来。因此,他 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国外介绍中国古 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 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 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 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 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 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 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 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他的一生是不 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 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 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 漫长的人生路。
翻译的标准:(译者的三种责任)
1. 第一是忠实标准 “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2.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 理。”
3. 第三是美的标准 “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 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 种。”
3. 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 在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中,由于汉语语言与英语语言、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 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母语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避免。
4. 翻译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看待翻译,单一的某种理论或观点是不 够的,也不应偏听一家之言。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