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原微生物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注射液需新鲜配制,宜用生理盐水溶 解,不宜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溶解 ⑦注射器应单独使用 ⑧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 治疗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支持疗法
(2)局部刺激:肌肉注射常可引起局 部疼痛、红肿、硬结等,以钾盐为甚。
(3)青霉素脑病:静滴大剂量青霉素, 可引起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反应,偶 可引起精神失常。
2、抗菌原理: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
PABA
(-)
磺胺类药
二氢叶酸 (-) (人及动物)
四氢叶酸
甲氧苄啶
(微生物)
注意 (1)PABA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磺 胺类强万倍,为避免耐药,使用磺胺类药常采用 首剂加倍。 (2)脓液和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PABA、普 鲁卡因水解产生的 PABA 均可对抗磺胺类药物的 抑菌作用,必须清疮排脓后方可应用本类药物。 ( 3 )人体细胞可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不 受磺胺类药物影响。
四、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利福平 五、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磺胺类+TMP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一、耐药性产生机制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 主要由染色体介导 获得性耐药性:系由细菌与药物多次 接触后产生。 主要由质粒介导
获得性耐药性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β内酰胺类
▲钝化酶(合成酶):氨基苷类
2、改变靶部位: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 类
3、增加代谢拮抗物:磺胺类 4、药物不能到达其靶部位:喹诺酮类、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 β内酰胺类
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1、结合细菌学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 2、足够剂量和疗程 3、联合用药 4、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2、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 例可扩大抗菌范围
(二)联合用药的指征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3、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4、减少剂量,降低毒副反应
(三)联合用药中药物的相互作用
Ⅰ类:繁殖期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
Ⅱ类: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
●化学治疗 (chemotherapy) 及化疗药物: 凡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 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即化疗药物。 ●抗微生物药:凡对病原体产生抑制或杀灭 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凡对病原体 (主要指细菌,也包括真菌、立克次体、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产生抑制或 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 3 )代谢快,半衰期约 30 分钟,但有 明显后效应。
( 4 )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从肾小管 主动分泌(与酸性载体结合,存在着竞争 性拮抗)。
为延长 PG 作用时间,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与丙磺舒合用 ②使用长效制剂如普鲁卡因青霉素G, 长效西林等。
2、抗菌作用 (1)抗菌谱:“三菌一体”
G + 菌(包括球菌和杆菌)、 G - 球菌、 放线菌和螺旋体。 ( 2 ) 抗菌原理:与青霉素结合蛋 白 (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阻碍粘 肽的交叉联结,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从而使细胞壁缺损,细菌溶胀死亡。
特点 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抗菌谱窄, 仅对部分G-杆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抗菌活性稍 强些,现也已少用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广而强, 对G+菌和G-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2、耐药性 本类药物的抗菌原理与其他抗菌药完 全不同,故对多种细菌仍较敏感。但随着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 逐渐增加,且存在交叉耐药性。 3、体内过程 氟喹诺酮类口服吸收好,在组织和体 液中分布广泛,多数药主要以原形经肾排 出。
1、结合细菌学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
2、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与感染部位选药
3、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
肝功能不良:避免使用红霉素酯化物、 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等 肾功能不良:氨基苷类、万古霉素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一)联合用药目的
1、发挥抗菌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由此抗菌原理可说明
①属繁殖期杀菌药,对正在合成细胞壁的细 菌杀菌作用强。
②对G+菌作用强,对G-杆菌作用弱。
因为:a . 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而 G-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脂多糖等。 b. G+菌细胞内外渗透压差较大,细胞内高渗, 一旦破损,大量水分流入细胞内;而G-杆菌细胞 内外渗透压差较小。 ③对人、病毒细胞无杀伤作用,因人、病毒 的细胞没有细胞壁。
3、造血系统反应
可出现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对G-6-PD缺乏的患者 易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可通过胎盘屏障, 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使血中游离胆红 素浓度升高,加重新生儿黄疸。
§35-3 其他合成抗菌药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 本品又称磺胺增效剂,抗菌谱与磺胺 类药相似,半衰期与SMZ相近,故常与SMZ 组成复方制剂。 抗菌原理为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当 与磺胺类药合用时,可双重阻断细菌叶酸 的合成,使抗菌作用增强,并减少耐药菌 株产生。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为长效类药,每日给药一次;组织穿 透力强,脑脊液中浓度高。抗菌谱广,抗 菌活性强。近年报道,有严重光敏反应。
§35-2 磺胺类药
一、分类和常用药物
1 、治疗全身感染的磺胺类药:磺胺嘧 啶(SD)、磺胺甲恶唑(新诺明,SMZ) 2 、治疗肠道感染的磺胺类药:柳氮磺 吡啶(SASP)
临床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及肠 道感染等。 长期服用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应给予亚叶酸钙治疗。可致畸,孕妇禁 用。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6-1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penicillin G,benzylpenicillin,苄青霉素) 1、药动学 (1)口服易破坏,宜静注或肌注 ( 2 )体内分布广,正常情况下脑脊 液中浓度低,但在脑膜炎时,由于血脑屏 障通透性增加,使用大剂量时,脑脊液内 可达有效浓度。
3、局部外用的磺胺类药:磺胺米隆 (SML,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SD-Ag)
二、体内过程
SD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脑脊液中浓度 高。主要在肝内乙酰化为无抗菌活性的产物, 在酸性尿液中溶解度低,易析出结晶,损害 肾脏。 三、抗菌作用 1、抗菌谱
为广谱抑菌药,对多数G+和G-菌都有效, 对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无效。
氧氟沙星 (ofloxacin,氟嗪酸)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高, 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中浓度及尿药浓 度居各种氟喹诺酮类之首。临床主要用 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胆道、耳鼻喉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口服具有极好 的生物利用度,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2倍, 且不良反应小,是目前喹诺酮类药物中不 良反应最小者。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 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抑制病原菌生 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抗菌谱广,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血 药浓度低,但尿道、肠道药物浓度高,在 胆汁中的浓度也明显高于血药浓度。临床 主要用于泌尿道、肠道及胆道感染。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可静脉滴注给 药。本药组织穿透能力强,抗菌谱广, 尤其对 G - 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是目前喹 诺酮类药物中最强者。
3、耐药性
单用易产生,可与TMP合用。同类药物 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四、临床用途 1、SD可用于治疗流脑 2、SMZ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
3、SASP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4、SML适用于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感染
五、不良反应 1、肾损害:SD和SMZ较常见。
预防措施
●多饮水 ●同服等量碳酸氢钠 ●定期进行尿液镜检 2、过敏反应:可见皮疹、发热及剥脱 性皮炎,严重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类
青霉素 V 。可口服,抗菌谱与青霉素 G 相似但较弱。
4、抗菌谱
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 G- 杆菌包括铜 绿假单孢菌有强大杀菌活性;对耐药金葡 菌也有较好抗菌活性;某些药物对结核杆 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5、用途
氟喹诺酮类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敏 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肠道、呼吸系 统、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性疾病。
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1)胃肠道反应 ( 2 )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 失眠,甚至可诱发癫痫。 (3)影响软骨发育 (4)过敏反应
二、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机体
抗病能力
致病作用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体内过程
耐药性
病原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二、抑制细菌细胞膜功能 抗真菌药、多粘菌素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 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可逆性抑制蛋 白质合成 ▲四环素类: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 与tRNA竞争A位(接受部位),阻止肽链 延伸
4、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轻者药热、皮疹、哮 喘等,重者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胸闷、呼吸困难、喉头 水肿等)
●循环衰竭(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中枢(先兴奋后抑制)
预防 ①询问病史、过敏史 ②做皮试(初次注射、停药三天以上 或更换批号者)

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大环内酯类
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Ⅰ类和Ⅱ类合用可增强疗效 Ⅰ类和Ⅲ类合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5-1 喹诺酮类
一、喹诺酮类药的共性
1、抗菌机制与作用特点
机制
抑制敏感菌 DNA 回旋酶( G - 菌)和拓 朴异构酶 Ⅳ(G+菌),干扰DNA 复制产生 杀菌作用
●抗生素 (antibiotics) :系某些微生物在其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其他微生物具有 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也包括一些半合 成衍生物。
●抑菌药 (bacteriostatic drugs) 和杀菌药 (bactericidal drugs):
抑菌药一般指仅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杀菌药则是 指对病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3)耐药性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较易产生。
原因:
①细菌产生青霉素酶(β-内酰胺 酶),破坏了β-内酰胺环。 ②PBPs结构变异
3、临床用途
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溶血性链 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腺炎、败血症等;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肺炎球菌 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G + 杆菌引起的白喉、破伤风等需合用 特异的抗毒素;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淋病;梅毒以及钩 端螺旋体感染等疾病。
最低杀菌浓度(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杀灭病原菌的 最低药物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 PAE): 系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以后,细菌生 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抗药性,resistance): 病原体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对抗菌 药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 布广,抗菌活性高于诺氟沙星及氧氟沙星, 但不及氟罗沙星。光敏反应最常见。
氟罗沙星(fleroxacin) 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可达100%。 体内抗菌活性强于现有的各喹诺酮类药。 临床主要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细菌感染。不 良反应较多见,主要是胃肠反应和神经系 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