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心理学

主讲:李凤霞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

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心理健康: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论:许又新、1988

(一)体验标准:主观体验、内心世界。

包括: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

(二)操作标准:观察、试验、测验方法心理活动的过程效应

关键是效率心理活动的效率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三)发展标准:纵向考察分析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有使可能性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郭念锋、1986《临床心理学概论》10条

(一)周期节律性:若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则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若经常分散——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易被环境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思维动摇。

(四)心理活动强度:抵抗能力(强烈精神打击)认识水平与人的生活经验有关性格特征神经系统的素质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内受力)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六)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是否有恰当的自信)

(九)社会交往

(十)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正常心理——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不包含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异常心理——有典型精神障碍(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等问题的一对范畴。

“健康”和“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的如何。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从发展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变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第六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使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端正生活方式,除去种种不良生活习性,如吸烟、大量饮酒、不好的饮食习惯等等,以便保护人的身体健康,等等。

有以下3个方面: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一、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官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第七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概述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

从现阶段咨询心理学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与神经症的某些症状之间,界限混浊不清。一来造成咨询心理学对精神病学的依附;而来给咨询心理学的临床分类诊断和确定工作目标带来麻烦。

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咨询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对“心理健康咨询对象”的分类,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一、用途

(一)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二)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三)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五)疗效评估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七)职业培训

(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九)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二、效度

所谓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一)症状学效度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二)预测效度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进入“心理不健康状态”之后的自然发展历程,可因个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环境条件的变化、所受刺激的性质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

(1)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化解。(3)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从而出现间断性的身体虚弱,情绪和情感的自控能力下降,生活和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1)非专业的社会支持。

在外界刺激性质和强度不甚严重、反应不甚强烈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出现的早期,可被此类社会支持化解。

(2)专业的心理咨询。

(三)结构效度

在理论上,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

1、人口学因素:青春发育期、更年期更易发生。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第一类型—心理问题定义: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诊断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持续满1个月,或间断地持续2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

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

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内容不泛化)

二、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定义: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限在一年之内;至于社会功能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参考因子予以考虑。

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动的性质”和“病程”。

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2、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

映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以后痛苦可逐渐减弱,但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反应对象被泛化

三、第三类型—神经症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