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艾克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述要_彭启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
尽管 ρμηνε α 离不开理解,它要基于解释者自身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也要促成其他理解者对文本 的理解,但是在伯艾克的心目中,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却是解释。与后来伽达默尔把理解作为其哲学诠释 学的核心问题不同,伯艾克始终坚守诠释学的 “解释” 阵地,让诠释学努力帮助人们完成 ρμηνε α 的 任务。伯艾克之所以选择诠释学作为语文学的首要方法论, 是因为语文学具有 “解释 ” 的特性, 即具 有 “使……成为可理解的” 这一特性,而诠释学有助于人们达成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 人们往往将诠释学区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但在伯艾克看来,这种区分只是表明解释对象和解释素 材的不同,就其基本的原则和功能而言,诠释学是相通的。可见,伯艾克的用意不在于建立一种特殊类 型的诠释学,而是要建立一种普遍适用于整个语文科学的一般诠释学 。 那么,语文学诠释学的一般解释原则是怎样的呢 ? 伯艾克将解释区分为四种形态: ( 1 ) 语法解释; ( 2 ) 历史解释; ( 3 ) 个体解释; ( 4 ) 类型解释。其中, 语法解释和历史解释被认为是 “基于被传达信 息的客观条件的理解” 而做出的解释; 而个体解释和类型解释被认为是 “基于被传达信息的主观条件
[13 ]
伯艾克的言下之意, 是说品达这一诗句中使用的 “光亮的闪
电” 一词不能仅仅从其一般语义去理解, 因为这一语词有其特定的历史意蕴, 它与洛克里斯人在节日 颂歌的演讲中佩戴的徽章有关。不揭示这层历史关联, 就无法使这一诗句所表达的意蕴完整地彰显出 ,“历史解释” 是作为 “语法解释” 之补充而登场亮相的。 来。显然 ,“历史解释” 还有第二条标准: 作者在文本中一定会有意或无意地做出暗示 , 从而 在伯艾克看来 展现出某种特定的历史关联,而在历史文献的解释中必须去揭示这种历史关联 。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历 史文献产生的历史条件,仔细考虑其写作时间、地点和动机。在伯艾克看来,任何历史文献都产生于一 定的历史条件之中。特定的历史条件往往会通过作者的生活体验而渗透到文本之中 ; 作者在特定时间、 地点的生活经历,也会折射到文本的创作之中; 更为明显的是,文本的创作总是出于作者的某种动机, 而这种动机是隐含在文本的表达之中的 。 比如, 埃斯库罗斯在 《复仇女神 》 一剧中对阿雷奥帕古斯 ( Areopagus,古代雅典的最高法院 ) 的赞美, 与雅典时期最高法庭权威的状况有关联; 欧里庇得斯在
[9 ]
伯艾克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述要
53
生形式加以推断。人们首先要解释语词最简单的派生形式 ,进而去解释词根和复合形式; 简单语词的含 义又由于更多的派生和复合而更加明晰 。借助对语言使用习惯的分析,复合结构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显 然,伯艾克在语词含义的确定问题上 ,引入了普遍与特殊之间的诠释学循环 : 对语言基本含义的确定有 赖于对语言使用习惯的分析,而对语言具体使用的把握又要从基本含义出发才能得到理解 。任何混淆语 词普遍含义和特殊含义的做法,都会对文本语词含义的确定造成极大的危险 。 其次,就语言元素相互关联的确定而言 ,语法解释的关键在于: 从语境中,即从文本的上下文中去 寻找语词的最终界限。伯艾克将语言要素划分为两种: 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前者表达直观的内容,有 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后者描述直观内容的关联,有可变形词和不可变形词。例如,在古希腊语 。 “上下文关联一部分 和拉丁语中,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有变格和变位,而连词、介词等无词形变化

他的手稿整理而成的。
作为语文学方法论的诠释学
《语文科学的百科全书和方法论》 是由伯艾克的学生布拉图舍克 ( Bratuscheck ) 在他去世后, 依据 伯艾克认为,语文学乃是对整个人类既有知识的再认识和表述 ,其最高目的在于全面认识古典文化 ( 1 ) 描述的符号,即文字,( 2 ) 描 的精华。在他看来,语文学家对既有文化的再认识涉及到三个层面; “ ” 古文字学家常常停留于第一个层面, 述的手段,即语言,( 3 ) 描述的内容,即包含在语言中的知识。 即文字,它乃是作为描述的语言之符号; 而纯粹的语法家又固执于描述的手段本身 ,即语言; 只有语文 学家才深入到语言的背后,追究文本描述的内容和思想。伯艾克将古文字学家、纯粹语法家和语文学家
54
Leabharlann Baidu
《哲学动态》 2011 年第 10 期
《希波吕托斯》 一剧中表现出对重大疾病的恐惧, 则可以通过某出戏上演前不久瘟疫刚刚流行过来解 释; 甚至索福克勒斯在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 一剧中安提戈涅劝说其父亲俄狄浦斯与哥哥波吕涅克 斯和解的一席话,也可以从索福克勒斯在创作这个剧本时与其儿子尤封 ( Iophon) 的争吵及最终和解而 得到解释。伯艾克强调,历史解释必须诉诸证据,而证据的可靠性则需要历史批评来确立 : 要尽可能地 从作者自身出发来解释作者; 参考作者同时代的有洞见的人; 探究他们的知识源自何处。当然,伯艾克 也承认,当我们的知识不足以理解历史文献中的历史关联的时候 ,假定性的解释也是可以应用的。 与两条标准的确立相联系,伯艾克也给历史解释设定了两条界限 : 第一,历史解释的适用性不能超 过语词的语法含义所允许的范围 ; 第二,即便在语词的语法含义所允许的地方 ,历史解释也不能把更多 的东西塞入语词之中,从而超出了作者使用语词所能思考的范围 。可见,在伯艾克看来,历史解释虽然 必要,但却只是语法解释的补充,必须加以限制,不能使之喧宾夺主。如果历史解释摆脱了语法解释的 约束,就会造成诠释学中寓意解释的泛滥 。
[5 ]
52
《哲学动态》 2011 年第 10 期
解释者的解释,必须奠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对于赫尔墨斯来说,宣告和转述神谕不是一种不加理解的传 达,它必须以自身对神谕的理解为前提 ,因为其中涉及到从神的语言到人的语言的转换 。原声重播对于 。《圣经》 的诠释也大致相同。所以,诠释学要达成 “使……成为可理解的 ” 这 凡人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一目的,就必须以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为前提展开解释 。 其二, 解释者的解释最终必须促成理解者的理 解。对于赫尔墨斯来说,理解神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目标,他的真正任务乃是使凡人能够 理解神谕。而传播上帝的旨意,使之能够被普通教众所理解和接受 ,并转化为符合教义的宗教行为和世 , “他宣告神 俗行为,也是圣经诠释学的目的所在。伯艾克强调, 赫尔墨斯是 “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 。 的思想,把无限的东西转化成有限的东西 ,把神的精神转化成感性的显现”
[12 ] [11 ]
“在语法 理 解 不 足 以 澄 清 语 词 客 观 含 义 的 地 方 , 必 须 有 历 史 解 释 参 与 进
” 历史解释不是停留于语词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含义 , 而是深入到使用语词的文本作者与其历史情 来。 境的特殊关联之中,把握语词在特定历史情境之中获得的特殊意蕴。 伯艾克以诗人品达在 《奥林匹亚 颂之十一》 中的一句诗 “我们要赞美宙斯火一般光亮的闪电 ” 为例, 阐明了 “历史解释 ” 的必要性。 : “这句诗不可能没有历史关联,它处于一种关联之中,它是在这种关联中被说出的; 而颂歌对 他指出 , 这种徽章很 于洛克里斯 ( 古希腊地区名) 人来说是清楚的,在他们的徽章里就有闪电之光 [ 的标志 ] ” 可能是在节日颂歌的演讲中佩戴的。

解释形态Ⅰ: 语法解释
, 乃是一种指 语法解释被伯艾克确立为第一种解释形态 ,亦即第一条解释原则。 所谓 “语法解释 ”
[8 ] 。 向文本语词本身含义的解释,是 “从那种客观的、 普遍的立场出发而进行的语言解释 ” 文本作者对
语言的使用总是离不开既有的语言体系 。而既有语言体系中的语词以及不同语词之间的关系 ,总是在一 定的语言共同体内部得到某种普遍认同 。也就是说,语词总是有其公共性的层面,亦即有其独立于文本 使用者的主体性影响的客观含义 。对文本的解释,必须从语言的这种公共性入手,确定文本语词本身具 有的公共含义或者客观含义。 按照伯艾克的设想,语法解释对语词客观含义的确定, 一方面要依据个别语言元素 ( 单词 ) 的自 身含义来确定,另一方面要依据语言元素的相互关联来确定 。 首先,在个别语言元素自身含义的确定上 ,语法解释面临一个基本的困难: 个别语言元素的含义是 变动的、多义的。所幸的是,语词的变动和多义,并非是无规可循的。 在确定个别语言元素的含义时, : “相应地,语法解释的任务是依据语言元素 我们可以诉诸词源学考察和语言习惯的考察。伯艾克指出 的普遍基本含义及其特殊限定按照使用时间和范围去理解每一个语言元素 。 基本含义需通过词源学寻 ” 这种最简单组成部分的含义, 伯艾克称之 找,即通过把复合结构追溯到其最简单组成部分的含义 。 ,因为语词的其他含义都从它演化而来 。在他看来,这种 “语言之根” 又只能通过其派 为 “语言之根”
[7 ] 。在 的理解” 而做出的解释。 伯艾克所谓的 “四种解释形态 ” 实际上也就是 “四条基本的解释原则 ”
他看来,以往有关古典文化的研究只是涉及到了历史解释和语法解释 ,而个体解释和类型解释几乎无人 问津,因此相对而言这两种解释也最为困难 ,因为没有什么现成的范式可以遵循。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后两种解释形态的提出是最具有创造性的 。
[2 ] 的工作,分别比喻为柏拉图 《理想国》 中知识发展的不同阶段: ( 1 ) 想象; ( 2 ) 意见; ( 3 ) 知识。 [1 ]
在柏拉图那里,想象所对应的是可见世界中的实物之影像 ,意见所对应的是可见世界中的实物本身 ,而 。 伯艾克的 知识对应的则是可知世界中的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对理念的把握才能称得上 “理解 ” 这种比喻,旨在强调语文学家必须循着 “文字 - 语言 - 思想 ” 之路不断往前探索, 同时也透显出他对 语文学这门学科的高度期待与评价 。 ,“诠释学” 的得名不仅与 ρμηνε α ( 表达、 表达力、 解释 ) 的技巧有关, 而且与赫 伯艾克认为 尔墨斯神的名字 “'Eρμ ” 有关联,两者有着共同的词根。 ρμηνε α 的本质乃是思想的表达,即罗马人
[10 ] , “另一部分体现在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的结合 ” , 从上下文 体现在纯粹语言内容要素的简单组合”
关联出发进行语法解释,语词的含义时而通过自身,时而通过整体关联被划定界限,从大量符合语言使 用习惯的可能含义中挑选出符合上下文语境的真实含义 。

解释形态Ⅱ: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属于第二种解释形态, 它也被伯艾克确立为第二条解释原则。 所谓的 “历史解释 ” 并不 是指简单地追溯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历史背景 ,而是指去揭示语词的内容与其历史境遇之间的现实关联。 : “语词的客观含义本身— — —如语法解释所规定的— — —是那种有待历史解释查明的、 尚未明 伯艾克指出 确的前提条件的结果。为此,必须在各个方面熟悉语言作品中所探讨的事情 ,以便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 ” 因此,伯艾克认为,要理解古代文献, 者的立场。解释者的专门知识越多,就越能充分地理解作者。 仅仅把握语词的客观含义本身是不够的 , 因为语词并非是完全自足的, 其含义的获得还来自于人的表 象,而表象并不存在于语词之中,它与语词相关的历史境遇相连接 。 基于语词与历史境遇之关联, 伯艾克推出了其 “历史解释 ” 的第一条标准: 历史解释乃是语法解 : 释的必要补充。 他指出
[4 ] ” 伽达默 当时是同圣经学 ( Sakralsphre) 联系在一起的, 圣经学是向听众公开表露上帝的权威意志。
尔甚至强调 “诠 释 学 ” 与 “赫 尔 墨 斯 ” 之 间 的 词 源 学 关 联。 在 他 看 来, 赫 尔 墨 斯 的 工 作 就 是 一 种 ρμηνε α ,即通过自己的陈述使上帝的旨意能够被凡人所理解 。 ,“在诠释学中,不仅仅解释重要,而且理解本身也很重要,只有通过解释理解才得 伯艾克意识到 ” 从诠释学中 ρμηνε α 的展开过程来看,理解的重要性至少在两个层面上显现出来: 其一, 以显明。
[3 ]
,它不是 “理解” ( Verstehen ) ,而是 “使……成为可理解的” ( Verstndlichmachen ) , 所说的 “elocutio” ,旨在 “使他者的言语成为可理解的 ” 。 这一观 在这层意义上,伯艾克认为 ρμηνε α 是一种 “口译” : “ ρμηνε α 的 ‘技术’ 或诠释学在 点,亦为伽达默尔所认同,后者在 《诠释学》 ( 1974 ) 一文中指出
51 ·外国哲学思潮·
伯艾克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述要
彭启福 牛文君
[ B5 中图分类号]
(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耶拿大学哲学系
安徽芜湖 241000 )
德国耶拿 07737 )
[ A 文献标识码]
[ 1002 - 8862 ( 2011 ) 10 - 0051 - 06 文章编号]
奥古斯特·伯艾克 ( August Bckh,1785 - 1867 ) 是少数几个能够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相提并 论的近代诠释学家之一。伯艾克以其 《语文科学的百科全书和方法论 》 一书中坚守和拓展着西方诠释 学发展的语文学方法论路向,奠定了自己在西方近代诠释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