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做人文学观念价值意义
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
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 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 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 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 的作用。
“文学革命”中的论战
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写“双簧信”。 林纾1919年作了两篇攻击文学革命的文言小说,引
《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
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任务

即: 破坏与建设这两个维度即抨击旧(传统)文 化,输入新(西方)文明 。前者首先表现在对中国思 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重新评判,表现在对封建礼 教的抨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后一方面,即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 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潮的引 介实践 。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 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 ,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 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 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陈独秀
旧道德
一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
、 (一)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1、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
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中国资 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这使 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产生了。
起了新文学阵营和守旧派的第一次论战。 “学衡派”、“甲寅派”与新文学的论争。
1920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国民学校低
年级国文课统一使用白话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标志着文学革命的胜利。
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写 “双簧信”。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春年》上发表了“双
簧信”,即由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 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 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 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 社会注意。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总结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历史教训后, 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 运动。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 杂志》(自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后移址 北京)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一 批新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便借助这份崭新的传播媒介 开始了对“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 等新观念的倡导,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并得以迅速发展。
为新文学的本质在于“重新发现“人”,弘扬以人 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人”的发现,构成中国文化由古代走进现代的标 志。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对抗否定人的价值、抹杀 人性合理发展的封建蒙昧主义。以个性主义和人道 主义对抗封建纲常伦理思想。
周作人《人的文学》
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
我们相信人的一切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 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 性和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文学革命”的文学背景
晚清文学的先导
梁启超等人提倡“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诗 界革 命”,裘廷梁提倡白话文,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等在文学内容和文 学形式上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必要条件, 成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中介。 域外文学的催生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如严复、林 纾、苏曼殊、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先行者,注 重学习西方文学,开始了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
——周作人
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
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 学的本质特征。
在 1918 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
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 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 题” 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
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 而行之的。其两者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 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 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而主 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 否,真挚否”。
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白话语体描写
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贵实地反映“世 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 “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新文化运动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宣传“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反 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 学,反对旧文学。。 二是“刨祖坟”。 三是大量介绍西方近现代文化。

民主
民主
科学
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 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 ‘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在助成人性健 全发展。
1919 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 学”的概念(注:周作人:《平民文学》 《每周评论》1919 年第 5 期。),
与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
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
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另一种趋向稳健的文 化抉择,从文化积累与学理建树的角度看, 也确有一些独立的见解,但其基本点是否定 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 辑的
“甲寅派”与新文学的论争
1925,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
林纾1919年作了两篇攻击文学革命的 文言小说
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他极力反
对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写了《论古文白话 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 对白话文运 动大张挞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 孔孟,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 谈”(注: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1919 年 3月 18 日《公言报》)。
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 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死的工具的革命。 ——胡适
Baidu Nhomakorabea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刊发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一文予以呼应,明确提出“三大主 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 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 社会文学
新道德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 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 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 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
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 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 社会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 化的普及和繁荣。
二、 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二、“人”的发现与“人的文学”
二、“人”的发现与“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继“白话 文学”之后的第二个中心范畴。是标志 中国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更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新文学建设的中最重要的一 块基石。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他认
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 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 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甚至断 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 “读经救国”。 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 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 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五四文学的两大主题:个性解放和对国民性 弱点的批判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胡适在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了《文
学改良刍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提出“八事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 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在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又发表《建设的 文学革命论》,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的口号 。
1、白话文取得胜利,取代文言,从此,中国文学进
入现代时代,总体上的中国文化也进入现代时代。 新文化运动其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急 先锋的是新文学运动。 2、外国文学思潮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文学社团蜂起, 开始了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文学创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奠定了中国现代 文学类型的雏形,这一点并不为我们过去所重视。 “文学革命”确立了整个新文学、新文化的模式, 我们现在就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产物。
文学革命的倡导
文学革命的倡导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举文学变革
的大旗。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一份宣言书。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比胡适增添了大 无畏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气势。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军”的 大旗 。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 动推向了高潮。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 等人的响应。 1918年4月,胡适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进一步 阐明了文学革命的宗旨、方法和途径。提出“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文言文因此失去正宗地位。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
二、“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和意义
“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
一、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二、文学背景
“文学革命”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用进
化论的观点,把近代社会的历史描述为社会 实践重心频繁转移的过程,即社会经历了一 个由“器物”变革(主要是洋务运动“师夷 长技以制夷” )、“制度”变革(戊戌变法) 到“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践 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学革命开始的,整个新文 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
1、 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 办《新青年》 2、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等。 4、 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5、 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6、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学衡派”、“甲寅派”与新文学的论 争
“学衡派”
此派以 1922 年 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
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 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 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 响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 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