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新时代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领导讲话近年来,国家和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也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等重要文件,高等教育发展形式日新月异,各高校都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以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为指引,迎难而上、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深化教学改革。

(一)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意识,以理念转变带动行为的转变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各高校的发展主要是规模扩张,发展是粗放的,外向的,是追求学校利益最大化的,很难实现“以生为本”。

在强调内涵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以生为本”在内涵发展中的实质性意义。

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都多次提出,一切改革要坚持“以生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教学改革也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角度着眼推进改革,提升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话语权、监督权,改革要依靠学生,要为了学生。

我们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接地气,惠师生。

(二)以增强应用性为重点,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规模发展至今,专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将以应用性建设为重点,以打造专业集群为抓手,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要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对于报考率低、就业前景差,转专业情况突出的专业,经过论证,我们将建议学校,有的进行改造,有的进行减少招生,有的要暂停招生,有的甚至要停办。

二是要整合专业资源,打造一批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品牌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专业集群,抱团发展,把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要以学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估和调整的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新专业,对需求量大、学生满意度高的专业要优先支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大学高质量发展演讲稿(3篇)

大学高质量发展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大学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希望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共同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实现大学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1. 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大学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

这包括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

2. 科研创新突破:科研创新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校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

大学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大学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5. 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大学高质量发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三、实现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 明确办学定位:高校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科学定位办学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2.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强化科研创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

此项工作于2011年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2012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

在全面总结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八、、•一是突出专业分类建设。

根据我校专业特点,新版方案在人才培养总体分为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类型细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艺体类,为各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利用好现有办学资源,设计好人才培养路径,服务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书记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

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2024年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2024年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5
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拓展
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管理
实验室硬件条件改善
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满足学生实 验需求。
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内容更新
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 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学生招生及培养政策优化
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增加留学生招生名额,提高留学生比例,促进校园国际化 。
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
优化留学生课程设置,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和实践机会,提 高留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加强留学生管理服务
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增 强留学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国际教育资源引进与整合
01
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引进海外知名高校、教育机构的优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丰富
我国教育内容和形式。
02
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
加强国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
用。
03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高教育国际
通过提高教师薪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住房等优惠政策,吸
引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加入教育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
02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和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实施教师分类管理
03
根据教师的专业领域和特长,实施分类管理,促进教师队伍的
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教师激励机制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高校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及时调整和变化,不断创新课程内容。

例如,应该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的讲解和教学,并融入到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中,以培养出具有前沿视野的人才。

同时,高校应该注重人文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讲授效率低下,而且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发挥自己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引入现代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等。

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该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成绩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学术道德评价制度等,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并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实践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训练机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适应未来的职业。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加强校企合作、创办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实验等,鼓励学生参加实际项目,并通过学生的实践经验,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

总之,高校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但是,高校的创新和改革需要理性的引导和有效的实施,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共同努力。

第三卷心得体会高等教育(3篇)

第三卷心得体会高等教育(3篇)

第1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高等教育》第三卷,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高等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等教育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推动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先进设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服务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高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1.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高校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高校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3. 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推进产学研合作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 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要积极融入国际教育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附件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世纪之交,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操作平稳,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当前,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问题以及教学经费不足和教师队伍不适应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不稳等困难,严重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的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我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初步形成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能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使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有所提高,并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意义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机构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采用的一种组织、管理、实施各种教学和培训活动的特定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能力提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作用不可替代。

二、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1.人才缺乏实际能力:现在很多应届毕业生学术水平优异,但实际能力却缺乏。

2.单一严格的考核制度:现行的考试制度让教育机构流于形式,并缺乏思维创新。

3.学科重视度不够:现在各种工科领域受到更多的关注,但人文科学领域并未得到有效开发。

4.人才交流与合作质量不高:教育机构之间的教师、研究生合作质量还需要改进和提高。

三、改革创新方向1.实践中增强学生能力教育教学内容要紧贴实际问题,让学生更能够把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不断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

2.拓展或改革考核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结果的通过率,这样会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培养学生的教育质量。

3.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投入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研究条件投入。

加强研究生的选科研、开发能力;研究生与社会交流合作,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4.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教育机构之间教师、研究生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沟通,也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案例说明1.实践教育的创新天津大学ACEM: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经验,ACEM在中国本科课程中实行以案例为基础的授课方法。

教师根据某一特定问题提供相关的客户案例和相关经验,使学生了解该问题的实际发生情况,并从中学习优秀的经验方法。

2.考试方式的改革清华大学:为了使考生不仅考核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要求学生发挥实际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全程采用开卷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其应用能力。

3.人才交流合作的创新复旦大学ETIC课程:复旦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及实业集团等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为学生寻找各种交流合作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最优秀的交流合作机会,并协助他们掌握市场和技术等最新信息,提高其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也逐渐清晰起来。

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及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 产业对接导向趋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国家对高等教育所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符合实际需求。

2. 多元化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大趋势是多元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满足于传统学科和专业。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更注重学科建设的多元化和专业结构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需求。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也包括了对学生的多样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大趋势是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 课程改革随着产业对接导向趋势的加强,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改革。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这包括对学科结构的调整,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等方面。

2. 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实践教学模式转变。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还需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如何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重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是高校最多的部分,抓对其进行创新模式培养尤为重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一、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知识。

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有必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

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品质。

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其一,要培养开拓、创新型本科人才,教师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敢于接受各种挑战,用创新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能以学术性和科研性为主导,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具有深厚的基础性和极大的探索性,达到培养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开发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其二,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应试教育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主要目标,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答案的高分,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重视。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提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变革时代已经到来,直面挑战、主动变革,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大学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的“进化过程”。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站在历史新起点,为进一步推动改革纵深全面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号角。

[1-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以规模增速放缓、提升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

新常态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从推动规模发展转向促进内涵发展,从单项改革转向综合改革转变。

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不仅需要调整政府与高校的改革行为,还需要协调多元改革模式。

[3]一、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高校有几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其根本职能;科学研究可以转化、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广义的,一种是直接服务社会,另一种是间接但更为重要的方式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服务社会.判断的标准是要看是还是有利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和本质工作,是不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不是为立德树人服务。

[4]中外教育发展史揭示了一条规律——如果一种教育形式或一类学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必会创造出另一种教育形式或学校来适应特定的社会需求及教育需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丛林法则,优胜劣汰。

这是发展规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社会形势。

从西方大学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始终是服务对象的发展和变革所推动的。

世界一流大学往往是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事业之中,并为之作出积极贡献的大学。

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武汉理工大学刘智运)作者简介: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

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

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我们需要明确的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方向是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各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推进教育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注重推进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加强高校党的领导等方面的。

四、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加大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的力度,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优秀教师来华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交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实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上,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政府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分析

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分析
际问题 , 进 而认识 到 学 习 的 重 要性 , 提 高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变被动 学习为 主动学 习 。
2 . 3 计 划 项 目与教 学 实 践 周 相 结合 。 推 动 教 学 实 践周 的 开 展 教学 实践周 是指 每学年 或学 期 , 拿 出一 到 两周 时 间 , 开
1 引 言
脱节, 人 才培养 规格与社 会需求 不尽 相 符 , 导致 高校 毕业 生 申报计划项 目。这种计 划项 目与 课 堂教 学无 缝对 接 的模 式 增 强学 生 的创新 意 识 , 更 重 素质、 能 力达不 到跨 国公 司 的要求 。因此 , 如何 深 化 高校 教 能 够锻炼学 生 自主学 习的能 力 ,
余 时间 完成且 只有 少数 学 生参 加 , 这 就 决 定 了学生 用 于 完
成 计 划 项 目时 间 很 有 限 , 学 生 的 受 益 面 很 小 。 为 了 让 更 多
沈 丽
( 北京物 资学院 , 北京 1 0 1 1 4 9 )
摘 要 : 大 学生科 学研 究与创 业行动计 划项 目的 开展 , 在 培 养 大学 生 自主 学 . - - j能 力、 创 新意 识和 科 学研 究与创 业 能 力
等 方 面取 得 了 巨大 的 成 功 。尝 试 将 计 划 项 目 引入 课 堂 、 实验 、 实践等教 学环 节, 并 找 到 计 划 项 目融 入 教 学 的 最佳 模 式 , 推 动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深 入 开展 。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No .09. 2O1 3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论 深化 教学改 革培养创新 人 才
大 学 生 科 学研 究 与创 业 行 动 计 划 项 目分 析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阶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师资方面要求更高,在招聘和评选方面注重师德师风以及专业能力,并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在学校管理上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自主办学,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并提供相关的机会。

其次,在人才选拔上要注重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估。

传统的选拔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这样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潜力。

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并注重发现学生潜在能力。

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潜力,我们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三、加强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优秀的学科建设对于培养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投入。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底色是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底色是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底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我国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整合与转化等多方面的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是其责无旁贷的责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育体制等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因素之中,高等教育体制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具体体系结构与运作方式的综合体现,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具决定性意义。

通过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可以解除束缚高等教育发展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阻制,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其他要素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这无疑将是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宏观管理体制创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实质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制度。

目前,我国施行的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等特点。

而适宜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有赖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4年,世界银行在《高等教育:经济教训》一书中,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曾提出过一条重塑政府角色的基本原则:由实行直接控制转变为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政策环境。

这一原则对于我国高等宏观管理教育体制创新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因此,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因为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高校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效率,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宽松而有利的制度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重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是高校最多的部分,抓对其进行创新模式培养尤为重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一、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知识。

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有必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

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品质。

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构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其一,要培养开拓、创新型本科人才,教师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敢于接受各种挑战,用创新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能以学术性和科研性为主导,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具有深厚的基础性和极大的探索性,达到培养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开发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其二,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应试教育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主要目标,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满足于答案的高分,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重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通过知识载体,对学生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智能的导引,是一种启迪智慧、开发悟性、培养能力、挖掘潜能的教学过程。

其三,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只有创新意识,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成败的生命线。

三、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专家们建议,政府、高校齐心协力,从内外部共同着手,深化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1、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改革投资体制
一是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真正实现法律规定的财政拨款在高
等教育投入中的主渠道地位。

二是要建立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

要依法规范收费,认真核算学生人均教育成本,制定既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又考虑到学生承受能力的收费标准;同时,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和壮大校办产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在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我国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等。

3、大力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和加强宏观管理,运用信息、法律、行政手段,对高校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明确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引导高校实现健康发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还强调,在评估过程中,必须防止"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使高校通过整改推动各项建设和改革。

4、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
一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的聘用和职称评定与劳动力市场接轨,鼓励海内外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到我国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来。

二是深化内部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后勤成本,加
快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5、提高办学自主权
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运用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监督评估和提供服务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减少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要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权于学校,不干扰学校正常的办学行为。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