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1-4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精品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 地球的运动(二)公转课件 湘教版
(2)“三个基本不变”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 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 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 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 总是自西向东。
【深度链接】 1.黄赤交角存在产生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 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 返运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现象。如 下图所示:
第(3)题,①地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 赤道为中心,可判断出其位于赤道; ③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与②地相反, 位于北回归线;④地一年中恰好出现 一次极夜,除此之外正午太阳位于南 方,说明其位于北极圈上。
答案:(1)① ④ (2)47° (3)①地:赤道;②地:南回归线; ③地:北回归线;④地:北极圈。
考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母图导航
【信息解读】 晨昏线把与之相交的 纬线分成两段,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 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若 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 则昼短夜长。
【深度链接】 1.昼夜长短的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 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 时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③ 春 、 秋 分 日 : 由赤__道___ 向 南 北 递 减 。 (2)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① 夏 至 日 : _北__回__归__线__及_其__以__北______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值;南_半__球_____达到最小值。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有达到一年中的__最__大_值___; 北半球各纬度达到_最__小__值___。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年有_两___次最大值。 3.四季更替
(1)形成原因:_昼__夜__长__短___和
《状元之路》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114地球的运动(一)精品PPT课件
向北 向南 向南 向北
2.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 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针对训练2 下图XOY为地轴,MN为赤道, EF、E ′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据此回 答:
(2)若以中心圆圈代表太阳,地球位于甲处时,发生频率较大 的自然现象是( )
A.澳大利亚低温
B.墨西哥湾飓风
C.松花江洪涝
D.塔里木河断流
解析:此题考查近日点、远日点的有关知识。从图中可以看 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其时间应为1月初,即北半球的冬季。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1月份为其夏季,应为高温;墨西哥湾飓风 夏秋季节多发,所以时间不相符;松花江一年有两次汛期,一次 为3—5月的春汛,一次为7—8月的夏汛,所以时间也是不相符的;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从 从北 南极 极上 上空 空俯 俯视 视: :顺①时针方向 方向
(2)周期恒 太星 阳日 日: :为 时间②③
,旋转360° ,旋转360°59′
(3)速度角线速速度度::由 15°⑤/时,④ 极点为0
无角速度
向⑥
递减,
2.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⑦ 南极上空俯视:⑧
方向 方向
(2)周期恒 回星 归年 年: :336655日 日⑨ 5时48分46秒
(3)速度71月 月初 初, ,位 位于 于⑩ ⑫
点,速度⑪ 点,速度⑬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⑭
,
1.昼夜交替昼也夜不半⑮球的分界线:的⑯旋转球体
周期:1个⑰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湘教版
分类
所通过物 质的状 态
地
纵波 (P)
固体、液 体、气 体
震
波 横波 固体 (S)
传播 速 度
较快
较慢
共同点
传播速度都 随着所 通过物 质的性 质而变 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
球固体表面以地下幔 可划分为地壳、
、地核
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所
示:
3.地球的外部圈层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1.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解读
考试 内 容
核心知 识点
全国卷五 年考 题 题统 型 计
命题研究
地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的圈 层结构 及各圈 层的主 要特点
2011大
内容探究:地壳物质循环图的
纲文 选 阅读、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
综,1 择 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
题,4 题 同地域的表现。重点关注地
• A.② B.③ C.④ D.⑤
•( )
【审题突破】 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答案 (1)C (2)C
2.(高考经典)读图,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 ,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 岩 解析 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是火山岩,在地球 表层受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沉积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 物质循环等。读图可知,甲向上拱起为背斜 ,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 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 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 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故D项正确。
答案 D
【读图指导】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以下五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 年龄A>B>C>D。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地球的结构课件湘教版必修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2)填出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C:________,D: ________。
(3)A、B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________,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与岩石圈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3.大气圈
含义:是包裹地球的 层,是地球生命生 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上界:高度约为
4.水圈 (1)组成:由________、固态水和________组成。 (2)分类:按存在的____________可分为海洋水、陆地 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是 ____________。(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____小时才能 全 部 进 入 新 的 一 天 , 届 时 甲 地 的 地 方 时 是 ____________ 日 ____________时。
(4)地震波C、D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纵波 横波 (3)地幔 铁镁的硅酸盐类 (4)均可通过固体 C为纵波,还可通过液体,D为横 波,则不能,故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
易错问题诊断
明出错根源 点正确思路
问题 生物圈的特点 部分同学容易认为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其他 圈层中则没有生命。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对生物圈与其 他圈层的联系理解错误所致。虽然岩石、水、大气是无机 物,但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存在着各种生物,生物圈 孕育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他们,生物圈将不 复存在。
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1-1-4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精品课件 湘教版
• 要点四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有突出地位,结合地球公转图、 光照图考查,是主要的考查形式。
夏半年(北半球)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直 图 射 示 点
夏半年(北半球)
光 图 照 示 图
春秋分
• 要点六 日照图的类型及判读 •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时间,观测到的光照图不 同。光照图的判读,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
• 1.日照图类型 • (1)地球公转轨道图 • 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一般结合地 轴方向、近日点、远日点进行判读。
• (2)公转轨道局部图 • 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图中阴影为夜半球,太阳直射在赤 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确定为9月23日左右的光照图。
• (3)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 •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 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通过该 点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 为太阳直射的纬线,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在太阳直射的经 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赤 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 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则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 (3)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 圈仅一天极昼或极夜。
• 要点五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另一结果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它和昼夜长短 的变化规律一起共同形成了地球运动的重要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 产生了深刻影响。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光照图、楼房间距 问题等考查是主要的命题形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课 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
高频考点讲练
1.两种地震波的比较 消失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规律方法技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自然环境。
规律方法技巧
外部圈层 概念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 浮物组成的 包围地球的 复杂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水圈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地球表层生 生物圈 物及其生存
地壳
水圈(1)分布:广泛分布于 、
大气圈和 中地。壳 大气圈
(2)作用:与 、 生物 、
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基础知识回顾
温馨点拨 大气圈、水圈、地壳(岩石圈)
和生物圈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 中,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 响,共同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自然环境。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案 第14讲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案第14讲地球的结构湘教版【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特点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及各层特点【基础梳理】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对________的传播速度的研究地壳范围________以下,________面以上特点厚度不均,平均______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____由90多种元素组成,硅酸盐类分布最广分层硅铝层:上层,硅、铝比重大,密度____硅镁层:下层,镁、铁比重____,密度_____地幔范围________面与________面之间特点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______其上部存在一个局部液态的软流层分层上地幔:有软流层,为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为固体地核范围________面以下特点由极高温度和______状态下的外核、内核组成分层外核:呈____态,横波不能传播内核:呈____态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以氮气和____气为主密度变化随高度增加,密度______意义地球生物生存的基础条件水圈组成气态水、液态水和______水分类依据存在______和______ 类型海洋水____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生物圈组成生物及其生存______意义生物圈中的______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疑难突破】一、解析地震波及其特点地震波定义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地震波有横波(S波)和纵波(P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是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一是古登堡界面,它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第2章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PPT课件
•最新考纲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的物质
循环。
•名师解读 1.学会分析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其特
征。2.了解地
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
石的概念。3.掌握三大类 岩石的成
考点一 地球的结构
[知识整合]
分类
纵波
• 3.地球的外部圈层
• •
(2(1大)B)A气___圈_______:__由:_是__包__裹__地__球、的固气态体水层和。气态水组成。
• (3水)C圈______:液广态水泛分布于岩石圈,_______和水圈
中。生物圈
大气圈
[深度思考]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 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 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出现了 页岩的沉积,页岩上面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 接着,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 最后,发生了断层使已形成的岩层断裂错位。 第(2)题,图中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 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断层的形成是内 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 果。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 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如图4)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 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 时代。(如图5)
[题组递进]
• 1.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 )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厚 度
特征
地壳
(莫霍界 面)
上地幔 地 幔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宇
第五讲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1)分类⎩⎪⎨⎪⎧纵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波速较快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波速较慢(2)特点⎩⎪⎨⎪⎧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特别提示] 由于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
在船上或在水中游泳的人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不连续面:A 为横波、B 为纵波,两者在经过C 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 古登堡面时,A 完全消失,B 波速明显下降。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厚度越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3)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_900米深处。
其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可能是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其中E 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F 为内核,呈固态。
(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含义: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 件之一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下降上界:高度约为2 000~3 000千米2.水圈(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分类: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生物圈(1)分布: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作用:与地壳、大气圈、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①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复习课件(共51张PPT)
考点二:太阳视运动图
太阳视运动图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判断太阳 视运动图,关键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一、太阳升起落下的方向。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 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_正__北 升_正__北__落,正午太阳总在__正__南__)。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 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_正__南 升正__南__落,正午太阳总在__正__北__)。
天球立体图
夏至 春B秋分 冬至
E
N
S
A
W
规律1-3:观察地点在赤道上,则太阳 运行轨道面与地平圈垂直
正北升起B
夏至
N B(天顶) A
aE
N A
春秋分 冬至 S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W
规律
正北落下
S
北半球某地观察日出(刚好极昼)
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正北升起 B
夏至
春秋分
E
冬至
N
S
A
W
正北落下
规律:北半球某地观察日出 (已经出现极昼多时)
A.3个月
B.4个月
D
C.8个月
D.9个月
2.某日该地日出北京时间11∶00,则该地该日日落是北京时间为
A.01∶00 C.21∶00
B.03∶00 D.23∶00
A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72021/8/27Friday, August 2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3:49:3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72021/8/272021/8/27Aug-2127-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72021/8/272021/8/27Friday, August 27, 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别提醒 • 若黄赤交角为α,则回归线纬度为α,极圈的纬度为90°-α。如:
若黄赤交角为35°,则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为35°N,出现极昼、极 夜的范围为55°~90°之间。
精品课件
• 要点三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重、难点)
原因
特点 规律 表现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 原来的运动方向
自转 1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24小时 (昼夜更替现象周期)
公转
1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1回归年为365日5时 48分46秒 (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速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为 15°/时(或1°/4分钟)
度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均约1°/ 天
平均约30千 米/秒
精品课件
• 2.黄赤交角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 五带以回归线、极圈为界线;回归线的度数由黄赤交角决定,即回
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为余角 关系,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引起五带范围的变化。
精品课件
• (1)如果黄赤交角等于0°:说明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这时候, 地轴不仅垂直于赤道平面也垂直于黄道平面。在这种条件下绕日公 转,太阳直射点只能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而晨昏线始终过南、北两 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分割的昼弧与夜弧,全球均等长。因此,太 阳直射点将不再移动,昼夜长短将不再变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 没有四季的变化。
• 第四讲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
精品课件
• 要点一 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重点)
运动形式 概念
方向
地轴空间指 向
自转 绕地轴的旋转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 绕太阳的运动 同左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精品课件
运动形式
运动周期 ↓
现象周期
精品课件
• 特别提醒 • 假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目前正相反,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该如何
变化?若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或变慢呢? • 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将向左偏,南
半球将向右偏。假如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 向将更为明显。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偏向将不太明显。
精品课件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 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 方向改变
精品课件
判定方法 (左右 手法则)
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 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 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
• (7)如果一个人向东走,所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比太阳日短,向西走 所见到的昼夜更替周期比太阳日长。
精品课件
• 要点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重、难点) • 1.黄赤交角的影响 •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倾斜方向不变,导致太
阳直射北 回归线之间。(3)有无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叫北回归线;有无太阳直 射的最南界线叫南回归线。(4)回归线的纬度度数和黄赤交角相等。 (5)黄赤交角与黄道面与地轴的夹角是互余的。
精品课件
• (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增大,昼夜长短变化的周 期将延长,四季的差异将更加明显,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将变长。 从温度带来说,直射的范围加大了,即热带的范围加大了,斜射的 地区有一部分变成了直射的地区,另一部分则加剧了斜射的程度; 随着直射范围的增大,晨昏线转过的角度也将随之增大,极昼极夜 的范围也将增大,即寒带的面积也将增大,这样,温带的面积将减 少。
• 要点四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是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有突出地位,结合地球公转图、 光照图考查,是主要的考查形式。
• (4)如果地球只是自转而不公转,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等长。或者说, 恒星日与太阳日不等长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 造成的。
精品课件
• (5)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即两种运动方向都是向东或 者都是向西,则恒星日要短于太阳日。
• (6)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不一致,即两种运动方向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则恒星日要长于太阳日。
精品课件
•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高纬度地区每年都有极昼极夜现象。(7) 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叫北极圈(北纬66°34′);有无极昼 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叫南极圈(南纬66°34′)。(8)黄赤交角的大小, 决定了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最大高度角和最小高度角的大小。(9)黄 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近日点快 (1月初) 远日点慢 (7月初)
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目前存 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
精品课件
• 特别提醒 • (1)地球上的某一地点的自转轨迹就是它所在的纬线圈,即自转是沿
纬线圈自西向东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 (2)地球自转和经度的关系。
精品课件
• (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 转了360°;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一天中地球还要绕日公 转,因此地球绕太阳旋转了360°59′,时间是24小时,这是地球的 昼夜交替周期,是人类使用的基本时间单位。
精品课件
• (3)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就是直射的范围减小,即热带的范围减小, 极昼极夜的范围减小,即寒带的范围减小,这样,温带的范围将要 扩大。
精品课件
• 所以,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能离开赤道的最大角距离——回 归线度数,同时也决定了能出现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极圈度数, 这是天文上划分五带的主要根据,且回归线度数与极圈度数之和正 好等于90°,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引起五带范围的变化,这是 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一周,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个来回,引起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的时间变化(引起某地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的时间变化)——这样 形成了四季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