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位获得者应达到下列要求:
1.在电气工程方面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某些方向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用该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德业双修,身心健康。
二、学制:
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为两至四年,最短不少于两年,最长不超过四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少于三年为提前毕业,长于三年为推迟毕业。提前毕业者必须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相关规定。
三、研究方向: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电力市场、数据和通信的安全、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分布能源监控的通信等;智能电网自愈、广域后备保护、分布式控制系统及重构技术;风力发电变桨距控制技术、变流器控制技术、并网及调度技术、新能源发电微电源混合供电技术。充分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知识提取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将粗糙集和模糊集、神经网络与其它智能方法融合,进行电力系统和电机应用领域的系统非线性建模和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大型风力发电机及控制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机和风柴蓄混合控制系统、开关磁阻风力发电系统,提高输出电能质量。研究电网故障下新能源系统的低电压穿越技术,解决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研究新型高效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调制策略、多电平变换技术、控制策略及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以单级式矩阵变换器、双级式矩阵变换器、PWM功率变换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功率变换器的调制策略,改进其在非理想运行条件的输入输出性能;提高单级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实现大容量、高性能样机设计;研究控制策略、调速节能、绿色能源应用;研究功率变换器的建模方法和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稳态输出精度、
动态响应能力,增强系统鲁棒性。研究基于矩阵变换器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实现风电机组的最佳风能跟踪、输出功率解耦控制及并网控制;研究电动汽车电气驱动技术,以提高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性能。应用半导体物理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系统地分析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特性和失效机理,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研究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基于智能控制光伏并网逆变技术、孤岛监测技术和建筑光伏节能设计等;探索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的并联控制策略;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太阳能电池性能的表征;研究新能源停车场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低功耗远距离无线通信智能电子卡,研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系统、红外蓝牙微波车辆安全自动进出管理系统产品、远距离一卡通车辆安全管理无线网络系统、现代传感器网等。研发由有机电致荧光材料、电致磷光材料实现的发光器件,提高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节能。研究低电压、低功耗电流模式器件的设计及应用、连续时间电流模式滤波器的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基准电压源、A/D、D/A、乘法器的研究及设计、传感器信号的调理、高性能可编程模拟阵列的实现及应用研究、基于细粒度的智能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4.电机与电器
研究基于矩阵变换器的风力发电系统仿真实验、样机模拟实验及其系列控制策略;研究新型矩阵变换器供电的交流调速系统,包括压频比控制、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功率控制、高性能智能控制;研究三电平变换器的各种控制策略以驱动电机的调速系统;研究开关磁阻电机及其他特种电机驱动控制、基于智能控制器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转矩脉动研制。研究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鲁棒控制策略、特种车辆的直流牵引电机及传动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的交流传动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研究伺服电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同步电机的无位置控制技术,减少电机体积,提高运行可靠性。
四、课程设置
五、学分要求
应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26学分,研究方向课程由导师指定一门,选修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六、学位论文
选题应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选题在第三学期末进行,并向指导教师小组和本专业全体研究生作选题和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和学位点审核同意,报学院批准。开题报告对所研究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进行综合评述;论证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行性,并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进行。同时,要阐明论文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实验方法、工作进度和预期研究成果,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于第四学期五月一日前
上交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七、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内容,要求在三年的培养和学习阶段至少提供一次有关参加学术活动的报告。
2.教育实践:学生可根据导师的安排,选择教学实践或科研实践。教学实践主要是通过所安排的助教工作,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协助主讲教师上习题课、辅导实验和答疑、批改作业等,其中上习题课不少于8课时;科研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安排的科研活动,了解科学研究或科技开发的过程,提倡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位论文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一般安排在第3或第4学期进行,要求完成后提交实践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写出评语,成绩合格者,可获得2学分,不合格者必须重新进行。就读研究生前,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并承担过教学工作者,经原单位证明和学位点批准,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八、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由导师或以导师为中心组成的集体指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学术群体的培养机制,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重视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倡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严格考核,建立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材施教,开展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本专业研究生文献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书目、专业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