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世界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35~336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四川乐山二模)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解析:C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与其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与十月革命的目标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反映出十月革命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东方反殖民斗争产生了影响,树立了榜样,但不是使东方实现了非殖民化,故D项错误。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容忍相当的资本主义,取得不错成效。
这引发党内争议,赞成者认为此法应该进一步推动,以富国强兵;反对者认为此法违背社会主义理念,应及时停止。
这一争议()
A.属于姓“资”姓“社”的大是大非问题
B.纠结于是否应该让俄国实现富国强兵
C.反映出苏联建设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D.体现出教条主义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阻挠
解析:D列宁根据苏俄的国情采取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反对者直接拿社会主义理念的条条框框去反对,故D项正确。
A项本身说法错误;争议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借鉴资本主义,B项错误;苏俄当时尚未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项错误。
3.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
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解析:C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使苏联增强按“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工业,这与
题意相反,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工业由之前按“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到按“工业布局指导思想”布局,说明苏联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进行工业布局,故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4.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曾这样描写罗斯福:“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
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
”由此推断()
A.罗斯福新政冲击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民众宣泄不满
C.美国民众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很不满
D.罗斯福新政激发了美国民众的信心
解析:D根据材料“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可知罗斯福新政赢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激发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是作者的假设,A、C两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所以答案选D。
5.至1959年,美国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
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
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解析:D1959年时美英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其意识形态相同,美国不必与英国进行文化较量,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在海外输出图书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9年属于美苏两极格局时期,美国向外大量输出图书意在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文化渗透,是和平演变政策的表现,故D项正确。
6.(2017·河北石家庄摸底)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
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A.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西欧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解析:D材料反映英国注重发展与本国利益相关的国家的关系,摆脱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光荣孤立”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三环外交”是综合国力衰落的选择。
【新知生成】“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7.(2017·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该图反映出()
A.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20世纪80年代最强
C.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
D.各国因时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重点
解析:D图片材料表明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是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表现。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先升后降,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与其原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有关,表明了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时代的国情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故答案为D项。
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但是不能表明低收入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故A项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的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故B项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到目前方兴未艾,故C项排除。
8.1978年后,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
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
材料表明()
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解析:A据材料中“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是因为中国农业
人口众多,家庭经营符合中国国情,而苏联却没人愿意承包,材料说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大面积的土地实行家庭经营不现实,机械化水平又达不到,说明中国和苏联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苏联没人愿意承包”可得知苏联改革不可能走中国模式,故B项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成效不大,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排除;材料未提及改变单一公有制,故D项排除。
9.(2018·云南昆明调研)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
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
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
解析:B据材料关键信息“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可知,B项与之吻合,D项与之相反,排除D项。
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10.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
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A.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世界格局的发展体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利益的分配,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世界格局发展的根基支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世界格局的发展会调整大国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1.牛顿经典力学创立,当初有科学家认为所有涉及的物理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不变的引力和斥力,因而只要把自然现象转化为力就行了。
结果到后来,“力”成了对现象和规律缺乏认识的避难所,把当时无法解释的各种现象都冠以各种不同力的名称。
这一事实表明经典力学的创立()
A.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有得也有失
B.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D.使人类在思想上获得了彻底解放
解析:A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但后来“力”成了对现象和规律缺乏认识的避难所,又阻碍了物理学的发展,它的影响有得也有失,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忽视了经典力学的消极影响,错误;经典力学创立于17世纪,人类在思想上还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还
没有彻底解放,D项错误。
12.(2017·河北名校联盟模拟)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19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
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认为()
A.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C.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
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文人画与近代西方立体画派的比较。
材料“文人画……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体现了文人画借物抒情、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特点;“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反映了西方立体画派反对追求形似,而突出个人主观感受和个性发展的风格。
综合可知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不以形似为重,故A项错误;B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湖北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时间大事
1947年6月5
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1947年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
英法不同意。
苏联退出会议
1947年7月9
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
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1947年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
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
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
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西方国家与苏联矛盾的焦点与实质。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的应对举措有何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13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可知矛盾的焦点是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美苏矛盾的实质在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由材料一苏联“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概括可知苏联坚决反对参加马歇尔计划,同时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可知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由材料二“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可知北约和华约两大对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由材料二“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可知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
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说明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同时也应看到势均力敌也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1)焦点: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
实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控制与反控制亦可)
特点:反对态度坚决;政治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12分)
(2)因素: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13分)
14.(2017·河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西方启蒙运动中存在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一些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对以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启蒙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评论东方文化,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17~18世纪西方译介中国典籍表
时间事件
1626
年
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
语》的拉丁译文
1771年布拉格大学刊印了《中国典籍六种》收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小学》的拉丁译文。
此书后来被译成法文,于1784~1786年间在巴黎出版
1776年法国先后出版《中国历史学艺术风俗习惯之研究》《海外传教士耶稣会士通信录》《中国通史》《中华帝国全志》,把法国汉学推到了一个独霸世界汉学研究之圣坛的地位
明确写出所提信息,分析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解题时首先需要从材料中概括出一条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据表格材料可知,17~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耶稣会士、大学或翻译或刊印中国儒家经典,欧洲出现“汉学热”,由此可概括出如“17~18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重视研究中国儒家思想”的信息,然后再依据题目要求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从当时欧洲的社会背景、启蒙思想家的追求以及中国儒家思想的主张、特点出发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注意论述严谨、清晰、有逻辑,文笔通顺。
答案:(示例)
信息:17~18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重视研究中国儒家思想。
分析: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神学的日益腐朽,欧洲已处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神学统治的社会变革时期。
为配合这种社会变革,当时的欧洲思想界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实现由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的过渡,这就需要人们能够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回归社会的理性。
而古代中国不重视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
因此,首先由传教士传到欧洲的儒家思想日益受到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的重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