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评价

姓名:

指导老师:孙焱老师

专业班级:2011级体教3班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评价

【摘要】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因此测定运动前后的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准确判断运动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诊断评价反应时肌力平均值T检验

【前言】

运动性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大类,生理疲劳又称为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又称为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对于运动员来说,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是疲劳的表现。因此,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及其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实验目的】

正确诊断和评价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实验器材】

直尺秒表握力测试仪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方法:

(一)反应时测定

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肌肉会出现疲劳,反应就会变得迟缓。因此,测定手臂肌肉的反应时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实验步骤:

①让受试者平行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测试者手拿直尺与受试者面对面站

立;

②受试者手臂伸于胸前的位置,测试者手拿直尺(直尺的起点与受试者

手指平行),直尺垂直于地面;

③开始测试时,受试者全神贯注的盯着直尺,测试者手指放开直尺,受

试者应立即握住直尺;

④测试后,测试者立即读取受试者握住直尺的刻度(数值是拳头最低端),

并记录数据;

⑤重复测试5次,过程如上,并依次记录数据;

⑥在运动前后各测5次,然后比较两组的结果。

评价:运动后刻度平均值较高,表示机体疲劳。

(二)肌力(握力)测试

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会下降。因此,测定工作前后的肌肉力量,可判断参加工作的肌肉是否出现疲劳及其疲劳的深度。

测试方法:

①受试者站立于握力测试仪旁边,测试者坐于握力测试仪旁操作;

②开始测试时,测试者操作握力测试仪准备开始,机器发出信号时,受

试者就瞬间用最大力握住握力器,然后放手;

③测试完成后,测试者记录数据;

④重复测试5次,过程如上,并依次记录数据;

⑤在运动前后各测5次,然后比较两组的结果。

评价:运动后握力平均值较低,表示机体疲劳。

步骤:

1、本组7个成员,运动前先记录每个人的反应时(测5次)和握力(测5次),并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运动后如上。

2、两个人一组,在水平地面上做俯卧撑(2min/100个),分三组做和测。

3、做完俯卧撑后,剩下的5人中两人测一个项目,一人做记录。先测握力值,后测反应时。后三组实验步骤同第一组。

4、对运动前后进行比较,利用T检验对运动前后的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实验结果与分析】

运动前反应刻度值/cm

运动后反应刻度值/cm

表2

表3

运动前握力值/公斤

姓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平均值李冰46 45 50 51 53 49 占伟47 52 49 49 56 50 胡光宇46 46 43 43 46 45 宁哲正51 51 47 50 51 50 彭玉肃38 41 39 36 46 40 马书林46 50 51 51 52 50 钟丹丹27 27 30 30 31 29

表4

运动后握力值/公斤

表6

【讨论与分析】

对整体进行T检验:

进行T检验时的所要用的公式,样本的平均值

n x

x

=、当样本n小于45

时的标准

()

1

/2

2

-

-

=

∑∑

n

n

x

x

S、

x

s

x

t

μ

-

=。

一、从表1和表2 可以得出运动前后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x前=6.29;S前=0.42;

x后=9;S后=0.44;

1、假设:运动前后的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

2、根据公式可得出t=0.925;

3、取α=0.05,自由度n'=35+35-2=68,查t值表,t0.05/2(68)=1.994

4、比较:t==0.925 < t0.05/2(68)=1.994;P>0.05,差异不显著,接受原假设结论:本组成员运动前后的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所以这样的运动强度没

有产生运动疲劳。

二、从表4表5可以得出运动前后的握力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x前=44.14;S前=2.50;

x后=37.29;S后=2.208;

1、假设:运动前后的握力值无显著差异;

2、根据公式可得出t=1.503;

3、取α=0.05,自由度n =35+35-2=68;查t值表,t0.05/2(68)=1.994;

4、比较:t==1.503 < t0.05/2(68)=1.994;P>0.05,差异不显著,接受原假设

结论:本组成员运动前后的握力值无显著性差异,所以这样的运动强度没有产生运动疲劳。

【结论】

判定疲劳的程度一般可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1.根据学生和运动员的各种自觉症状如疲乏、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加以评定。

2.根据疲劳时的客观体症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和注意力等,进行评定。

3.根据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如:心率、心电、反射时、肌腱反射、肺活量、血压、握力和尿蛋白等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 《体育统计学》主编丛湖平

2. 《体育保健学》主编:姚鸿恩

3. 网上资料:《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