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老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

一、掌握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

2015江苏卷《罗丹的雕刻》(原文前面学案)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解析】通观全文,“根本性的变革”主要在第2至第4段中。分别找出其中的观点句、概括句、评价句、总结句等,如第2段中的“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第3段中的“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第4段中的“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等。找出这些关键性语句,再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即可。难点主要在“观念”、“内容”、“形式”这三个“类”的关键词的提炼上。

【点评】这也是一道传统题型,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捕捉、筛选、分析、整合的能力。

精要点拨

“内容要点”是指文章几个主要部分的主要内容,侧重考查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如何概括呢?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性语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对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来说,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概括性语句多出现在篇首或篇尾、段首或段尾,甚至标题中。

(2)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章并没有相应的概括性语句。遇到这种情况时,考生就要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二、掌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

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将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使这一点儿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

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他认为,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颇有些道理,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节选)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作者认为鼓吹者们一方面杂糅了儒道佛思想,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其价值。

解析分析该句作者的观点,一要注意该句的比喻特点,二要注意“另一方面”的并列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所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多年来对母亲的恨,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搜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了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的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选自《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3.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答案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精要点拨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在论述类文本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如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1.遵从文本特点去阅读,进而把握其观点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