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学者如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等都在谈论普世伦理或全球伦理问题。他们探讨了儒学与非儒学的沟通交流及实现儒学创造性转化的思想,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推动普世伦理。那么,所谓普世伦理或普世性价值观是否存在?儒学对于当代或未来世界的“普世伦理”建设可能作出什么贡献?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儒家哲学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人类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与演变的历史看,无论是宗教的追求还是人文的理想,其实在最高境界(宏观)上是共通的,即对于真、善、美的认同与追求。诸如基督教的天国、佛教的净土、柏拉图的理想国、儒家的王道乐土、道教的神仙世界,都是一个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人类是有共通的普世性价值观的。但在次高层面(中观)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传统或不同宗教信仰就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差异了。例如基督教的原罪、佛教的原苦、儒家的原善、道家的原虚,其价值观念就差异很大。至于具体层面(微观)上,就更是水火不容或者风马牛不相及。例如各种宗教的礼仪风俗,就最能体现其排他性特色,如基督教徒的礼拜仪式与复活节,是儒家信徒不屑一顾的;佛教的烧香拜佛、道教的扶乩画符、儒家信徒的祭天、祭祖以及佛、道、儒的盂兰盆节、中元节、清明节之类,基督徒和穆斯林就都嗤之以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是形形色色的,只要存在着国家民族与宗教、文化传统的差异,全人类就不可能拥有一个统一的普世适用的价值观。

再从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看。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大趋势的推动、影响之下,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方式日益多样化、世俗化,不同质文化的相互沟通、交流日益频密,从而形成了文化互补、价值互补的形势,于是产生了价值观念趋同化的趋势。一些原本分属于西方或东方的价值观念,在全球化时代正在打破文化界限和“思想专利”而日益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例如,本属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观念,本属东方儒学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等观念,正在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全球伦理”的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儒学的根本精神

及其核心价值

儒学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点?学界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人把儒家文化精神概括为“伦理本位主义”或“泛道德主义”,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在我看来,在中国哲学中,伦理与道德尽管关系密切,却意义不同。伦理讲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秩序,即所谓“伦者,序也”,道德是一种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即所谓“为仁由己”。如三纲五伦是伦理,仁、义、孝、悌、忠、信等等是道德。儒家固然讲伦理秩序(礼),但最重视的还是道德理性(仁),追求的是修身成德,即道德人格的完善。儒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但儒学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空想,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艺术,如同《周易》所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

如果将儒学的根本精神定位为道德人文主义精神,那么,构成这一根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呢?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经过近百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对儒家价值观从打倒到恢复,进行了轮回式的审思。但儒学中真正的精华是什么?现在大多数人还是不甚了了,就连某些自诩“新儒家”的人,也在那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地奢谈什么“儒家伦理”,却不了解伦理与道德的根本区别、“纲”与“常”的本质区别。

那么在儒学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那些观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呢?在我看来,就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四大范畴。

所谓“仁爱”,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由此而发展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人文精神。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说的“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思想,就是传统儒家“仁爱”精神与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初步转型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荣精神。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礼记·礼运》宣传的“大同”理想,实质上是提倡“多元和谐”的“太和”社会理想。所谓“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境界。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精神。“诚”即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儒家历来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信”之德,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国家立国之本。

所谓“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即推行“中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的精神。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也”,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

儒学核心价值观念的普世性

现代社会一方面享受着科技文明,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弊病。例如,核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克隆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道德伦理陷入危机;资源与能源的广泛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物质生活富裕的另一面是享乐主义、人欲横流;市场竞争的另一面是拜金主义泛滥、人际关系的冷漠紧张与人性的扭曲和沉沦;崇尚自由、民主的另一面是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对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忽视与贬斥。这种种现代性弊病的困扰,使人类日益认识到传统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精神弊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正在重新呼唤儒学的道德人文价值观。而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价值观念,是经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