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并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

人的发展:天资、教育、自由自主。

教学原则:(1)遵循自然原则,遵循儿童天性。

(2)遵循文化原则。

(3)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4)直观教学原则。

罗蒙诺索夫俄国创办莫斯科大学设:法律、哲学、医学三个系。

乌申斯基(1824-1871)俄国
《人事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本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观: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教育学中以“生理学和心理学”最为重要。

贺拉斯*曼(1796-1859)美国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对师范教育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
《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主张大力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的主张。

主张培养国家观念和独立意识。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
《大教育论》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
《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
教育目的: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指导性原则。

自然原则:(1)、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

(2)、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从“泛智”的思想,提出普及教育思想。

提出统一的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观察实际事物
2、巩固性原则经常练习和复习
3、量力性原则
4、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重视道德教育,德育重于智育。

普遍设立学校,国家设立督学。

卢梭(1712-1778)法国
《爱弥儿》教育上的“哥白尼”
人的天性:“性善论”者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身强体壮,心智发达,能力强胜的“新人”
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
教育的四个阶段:
1、婴孩期(出生-2岁)身体养护和锻炼
2、儿童期(2-12)感觉教育
3、少年期(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
4、青年期(15-20)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影响:斐斯泰洛齐、杜威。

斐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要素教育论: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体育:
道德教育:教育体系的核心。

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数目、形状、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这一思想进行实践的教育家。

新庄孤儿院
斯坦兹孤儿所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1)语言教学(2)算术教学(3)测量教学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之上。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教育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其中实验哲学就是伦理学。

(1)伦理学基础:内心自由、完善、仍次、正义、公平或报偿。

(5种道德观念)
(2)心理学基础:统觉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
教育学体系:
管理论: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
教学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德育论: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

课程理论:
课程的选择必须与经验和兴趣相符合
兴趣分为两类六种
(1)经验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
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相关”和“集中”
儿童的发展
婴儿期感官训练
幼儿期《荷马史诗》,想象力
童年期数学、历史,发展理性
青年期数学、历史,继续发展理性
传统课程三中心:课堂、书本、教师
教育心理化的代表人物、明确提出要将教育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
《人的教育》首创幼儿园,近代影响最大的幼儿教育家“幼儿园之父”
教育原理:
(1)统一的原则自然、人性、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3)发展的原则人性不断发展
(4)创造的原则像上帝一样创造
幼儿园教育理论:
家庭和母亲在幼儿教育中作用巨大。

有些母亲没有时间和经验,创立幼儿园。

教育方法:自我活动,直观性教学原则,亲身观察,游戏的的教育价值。

课程:活动、歌谣、游戏。

创造“恩物”
雷迪英国
新教育运动之父标志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乡村寄宿)强调自由,但自由服从法律
尼尔(1883-1973)英国
夏山学校(萨默希尔学校)①摒弃权威,还儿童自由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梅伊曼德国
拉伊德国
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强调从实验结果中寻找教育方法;主张用测量统计方法研究缺点: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

凯兴斯泰纳(1854-1932)德国
1、公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的产物→教育目的:培养国家公民
2、劳作学校: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劳作学校(目的、手段、机构关系)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
《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幼儿发展: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在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把遗传与环境、教育统一起来。

主张:手脑结合,身心和谐的幼儿活动,重视早期教育。

创办儿童之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著名幼儿教育家。

帕克(美国)
昆西教学法进步教育之父
1、儿童为学校中心
2、重视学校社会功能
3、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精神
约翰逊(美国)
有机教育学校费尔霍普学校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
沃特(美国)
葛雷制学校四部分:体育与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

独创二重编法
帕克赫斯特(美国)
道尔顿制个别教学制度废除课堂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

缺点:过于强调个体差别,对老师要求过高。

华虚朋(美国)
文纳特卡计划与道尔顿制一样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华虚朋是帕克的学生)
克伯屈(美国)
《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之父”
核心:强调儿童自发的、有目的的活动
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

优点: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符合儿童发展。

缺点:过于强调儿童经验学习,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
《教育诗篇》、《塔上旗》
1、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对象:集体方式:集体教育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核心思想,被称为“平行教育影响”。

2、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
纪律首先不是教育手段,而是教育结果,当纪律形成后才是教育手段。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纪律教育方法: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体罚。

3、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不可缺少,也是全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凯洛夫(1893-1978)苏联
代表作《教育学》
教学工作原则: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
4、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
5、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赞科夫(1901-1977)苏联
《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受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影响。

“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在学习时高速前进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
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杜威(1859-1952)美国
《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结合②学校要与儿童生活结合
学校即社会: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以上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相同的,即:
①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
②不仅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同时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条件
③儿童的教育发展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而且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有明确社会定向。

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说”
教育无外在的目的,有内在的目的。

课程与教材
在经验论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要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式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思维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做中学。

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5个步骤:
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推断出那个假设能解决问题⑤验证假设
道德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

反对个人至上论,反对社会至上伦,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英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教会控制学校教育)
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
中等学校有三类:文法学校、公学、新型中等学校。

(有“双轨制”痕迹)
19-20世纪初
①教育领导体制发展
《初等教育法》又叫《福斯特法》的颁布,标志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19世纪末完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②初等教育
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
《福斯特法》又叫《初等教育法》→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中等教育
公学改革、现代中学创办
④高等教育
1828伦敦大学学院创立1829国王学院1836合并为伦敦大学
新大学运动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繁荣城市
新大学特点: 私立,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

(受影响,牛津剑桥进行改革)
《巴尔福法案》1902
进入20世纪颁布的第一重要法案
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与地方教育局的结合。

《费舍教育法》1918 (初等教育)
首次提出教育立法要关注为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建立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哈多报告》1926 (中等教育)
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思想,明确提出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主张
《斯宾斯报告》1938 (中等教育)
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变为三轨,文法学校,现代学校,技术学校。

技术学校成为中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
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方针,是英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法令。

“罗宾斯原则”《罗宾斯报告》1963 (高等教育)
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社会这一问题
《雷沃休姆报告》1981 (高等教育)
《1988年教育改革法》
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国家课程
该法被认为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又一部里程碑式法律
法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
《康多塞方案》1792 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方案》1793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19世纪
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全国分为29个大学区
①初等教育
《基佐法案》1833
每个乡设立一个小学,教师经过培训方可任教
《费里法案》1881
奠定初等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个原则
②中等教育
中学国立中学统称为中心学校实科性中学✈现代中学
市立中学1864 1891
文实之争:既保留古典传统科目,又增设现代科学知识科目。

③高等教育
20世纪
统一学校运动1919
冲击了双轨制教育,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比例,推动法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阿斯蒂埃法》1919
职业技术教育方案“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
法国战后初期教育改革的依据,但并未实施
《富尔法案》又称《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1968
确定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
《哈比改革》1975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
《课程宪章》20世纪90年代
德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
最早把教育权转移到国家手中的是德国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
大学分为文科、神学、法学、医学四科,其中神学是大学的支柱。

19世纪初
洪堡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学校充满极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19世纪后期
中等学校: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等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兼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帝国主义推行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效忠国家放在首位
魏玛共和国(1919-1933)
魏玛宪法废除了德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双轨制教育
《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1959
标志联邦德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高等学校总纲法》
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
美国近现代教育
独立战争后至20世纪初
高等教育
——州立、专门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美国第一所公认的州立大学
——增地学院的出现莫雷尔法案颁布(1862)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研究型大学大学出现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
——初级学院的兴起芝加哥大学将该校一二年级分为独立部分,成为初级学院的雏形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
“八年研究”“三十校实验”(1933-1941)
研究四个方面问题:①教育目的②教育管理③关于课程方法的选择④评估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06
《史密斯-休斯法案》
使普通教育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国防教育法》1958
①加强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的教学(新三艺)
②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力量
③加强职业教育
④强调“天才教育”
⑤曾拨教育经费,资助高等教育,发放贷款和奖学金
生计教育1971 《生计教育法》1974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
公众对公立学校教育不满,其措施实质上是恢复传统教育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
影响:①恢复了学术型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
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改造主义教育
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
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五个方面:
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不同的是,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

2、要素主义教育(复古派)
“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
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2)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努力专心。

(4)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3、永恒主义教育(复古派)
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哈钦斯、利文斯通(英国)和阿兰(法国)。

比要素主义对“进步教育”的批判更加激进。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都倾向于传统教育
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复古派)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教育课程核心应该是宗教教育,教育应属于教会。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5、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

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奈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6、新行为主义教育★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和加涅
20 世纪30 年代产生,60 年代是繁盛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法,设计了教学机器,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按照程序进行教学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4)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意义:新行为主义教育有助于学识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它忽视人类学识和动物学识的本质差别,把人类学识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

具有机械主义的特性。

7、结构主义教育★
以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20 世纪60 年代,布鲁纳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
把认知发展与教育思想统一起来
8、分析教育哲学
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教育理论,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的分析。

分析哲学二个特点:一是哲学的任务是对名词和概念进行分析;二是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清思。

逻辑实证论的目的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发展一种比普通语言更加确切的逻辑符号语言。

逻辑实证论的分析教育哲学的特点是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之中,以英国的奥康纳为代表。

语义分析学的目的是试图发展澄清名词和概念的方法。

相应的分析教育哲学的特点:一是把教育概念的普通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以美国的索尔蒂斯为代表;二是把教育概念的逻辑前提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以英国的彼得斯为代表。

9、终身教育思潮
法国教育家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
其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10.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缺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忽视了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