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终极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概述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1956年的一系列认知革命事件——艾森克等人

1967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普遍的观点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知道)

一、信息加工学说

基本观点——计算机隐喻

在功能的水平上把人脑比作计算机;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的操作;强调符号的序列或串行的加工方式。

信息加工模型

二、联结主义学说

基本观点——神经网络隐喻

以类似于神经元的结点和单元构成认知网络。每个结点或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既可兴奋或抑制其他单元,也可受其他单元的兴奋或抑制)。

信息加工是并行加工或分布加工。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研究范式

反应时记录法

1.反应时的含义

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2.基本指标

反应时和正确率。

3.基本程序

快速向被试呈现某种刺激,要求在接收刺激后准确而快速地做出反应。同时,通过设备记录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做出外显反应的时间。

4.基本原则

被试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率”权衡的原则。

5.数据处理

反应时数据仅限正确的反应,要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剔除。

就某个被试而言,如果他的错误率高于一定标准(如20%),那么这个被试就是无效被试。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1.事件相关电位(ERP )

一种脑电采集和分析技术。在头皮上安置一定的电极,记录来自大脑的电信号,进而测定和记录于某一具体事件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反应。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

一种功能脑成像技术,根据脑内各个部位的放射量来推测相应部位的血流量,从而推测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

利用血液的磁性特征进行脑成像的技术,可以检测出大脑活动区域中血流充氧量的变化。

第二章注意

两种注意(了解)

选择性注意:在同时呈现的两种及以上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分配性注意: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同时对两种及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第一节瓶颈理论

一、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8)

(一)基本观点(假设)

1.认知能力有限,需要“装置”来筛检信息。

2.装置名为“过滤器”,位于感知阶段。

3.过滤器为单通道形式,遵循“全或无”原则。

(二)实验证据——双耳分听实验范式

1.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可控声道的耳机

材料为一系列6个数字构成的字符串 2 5 8 3 6 9

2.程序及结果

根据刺激呈现和被试报告的方式,分三种:

(1)双耳兼听+任意报告的方式

如:左耳=右耳=258369。正确率约为93%

(2)双耳分听+任意报告的方式

如:左耳=258,右耳=369。正确率约为65%

(3)双耳分听+顺序报告的方式

正确率约为20%

3.理论解释

条件(1):注意无需转移,成绩最好。

条件(2):注意只需转移一次,成绩较好。

条件(3):需要多次转移注意,成绩最差。

二、衰减器模型(Treisman,1964)

(一)基本观点(假设)

1.认知能力有限,需要“装置”来筛检信息。

2.装置名为“衰减器”,位于感知阶段。

3.衰减器为多通道形式,遵循重要或意义原则。

(二)实验证据——双听附加追随耳范式

1.仪器与材料

仪器采用可控声道的耳机

材料为系列短语或句子knowledge of on a hill

2.程序与结果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被试更多报告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且声称从一只耳朵中听到。3.理论解释

引入阈限的概念来解释注意衰减的机制。

非追随耳的信息达不到阈限,被筛检掉。

有意义的信息的阈限较低,即使被衰减,也容易被激活而得到注意。

三、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

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二)不同之处:

1.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输入刺激的物理属性的粗略分析;衰减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认为是衰减的方式,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第二节中枢能量理论(实验)

一、能量分配模型(Kahneman,1973)

实验证据

1.理论依据

认知资源有限→认知资源竞争假设

2.实验任务(双作业)

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种任务

任务一:标准的双听任务

任务二: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

3.实验程序

任务一:双耳分听范式附加追随靶子词任务——任务是复述靶子词

条件A:变换朗读者的性别,要求追随男声或女声。

条件B:同声朗读两类语词(例如动物或植物),要求追随其中一种的名称。

任务二:对随机的灯光做出反应,记录反应时。

4.实验假设

“公理”:语义加工耗用的资源比感觉登记要多。

条件A(感觉登记)消耗资源少,故完成任务二的资源相对增加,反应成绩应好。

条件B(语义加工)消耗资源多,故完成任务二的资源会相对减少,反应成绩应差。

5.实验结果

结果:条件A下任务二的成绩好。

二、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的分离——视觉搜索实验

程序: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识记项目),再呈现1-4个项目(再认项目)任务:判定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一个是以前识记过的,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项目安排:

方式一: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两个范畴

识记项目:F → S → V → M再认项目:3 → 6 → V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