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心电图学知识点
1.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㈠心电产生原理
⑴静息电位:以细胞膜外的电位为 0,则细胞内电位稳定在-90mV 左右,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
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⑵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时产生的细胞内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⑶除极:心肌细胞激动后,膜外变为负电荷,膜内变成正电荷,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2.心电图导联及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
㈠心电图导联
⑴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
⑵单极肢体导联:aVR 导联、aVL 导联、aVF 导联
⑶单极胸导联:
V1 导联 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V5 导联 左腋前线与 V4 同一水平 V9 导联 脊柱左缘与 V4 同一水平
V2 导联 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V6 导联 左腋中线与 V4 同一水平 V3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3 对应部位
心室全部去极化的时间
压低不超过 0.05mV
>0.20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0.12s:预激综合征
压低或抬高:心肌损伤
注:①PtfV1:V1 导联 P 波的终末电势,正常值> - 0.003mm·s,若≤-0.004mm·s(负值增加),则见于 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负荷增加。 ②QRS 波群:正向波或负向波大于或等于 0.5mV 时用大 写字母,否则用小写字母。 ③J 点: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的交接点,代表着 心室除极结束及复极开始。 ④ST 段:抬高在 V1~V3 导联不超过 0.3mV,在 V4~V6 及 肢体导联不超过 0.1mV。 ⑤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1/10 T 波低平
和和后结间束。
③房室结:位于冠状静脉口及心室间隔膜部之间。
④房室束:又称希氏束,是房室结的延续部分,连接房室结
及束支。
⑤束支及分支:希氏束在膜部室间隔下缘分为左束支(左前
分支、左后分支和左间隔分支)和右束支。
⑥浦肯野纤维:左、右心室及其分支的末梢纤维,在心内膜
下和心肌细胞呈网状分布,末端与普通心肌
细胞相连。
PⅠ、Ⅱ、aVF、V4~V6 直立,PaVR 倒置(窦性 P 波)。 ㈡一般性窦性心律失常 ⑴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的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动过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①窦性 P 波;②P 波频率>100 次/分;③可伴有 ST-T 改变。 ⑵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的心动过缓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形 成 新 的 动 作 电 及振幅小于正常 位 的 幅 度 仍 小 于
位
正常
⑻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电位幅度。
⑼心电向量: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时产生的电动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下。
②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结,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
③ST-T 改变:在 R 波为主的导联上 ST 段压低 0.05mV 或以上,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⑵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 波群形态改变:V1 呈 R 型或 Rs 型,R/S>1。 ②QRS 电轴右偏>+90°(重症>+110°)。
③右心室壁激动时间(VAT)延长:主要表现为 V1 的 VAT>0.03s。 ④ST-T 改变:主要表现为 V1、V2 的 ST 段压低,T 波倒置或双向。 5.心肌缺血
V1~V6 及Ⅰ、aVL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V1~V4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V7~V9 及Ⅱ、Ⅲ、aVF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Copyright @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4/7
7.窦性心律失常 ㈠窦性心律 ⑴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房结性心律,简称窦性心律。 ⑵心电图表现:①频率 60~100 次/分,平均 75 次/分;②P 波规律发生,P-P 间距互差<0.12s;③
6.急性心肌梗死
㈠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形式
⑴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①表现为:复极时间延长(ST 段延长)及 T 波形态及方向改变。
②特点:缺血型 T 波可高耸、平坦、双向及倒置,也可以呈降支与升支对称的深而尖的倒置 T 波,
即冠状 T 波。
⑵损伤型心电图改变特点:
①ST 段偏移:包括外膜下心肌损伤出现的 ST 段抬高及内膜下心肌损伤出现的 ST 段压低。
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⑴ST 段异常
缺血型 ST 段压低:ST 段压低>0.05mV,分为水平型和下斜型。
⑵T 波异常
①T 波低平:以 R 波为主的导联 T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 为 T 波低平。
②T 波双向:T 波先倒置后直立为负正双向,先直立后倒置为正负双向。
③T 波倒置——冠状 T 波:倒置的 T 波两支对称,波谷变尖,基底变窄。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①在规则的窦性 P-P 间距中突然出现长的 P-P 间距,长 P-P 间距是短 P-P 间 距的整倍数,常见的是 2 倍或 3 倍;②常出现逸搏。 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本身和周围组织的病变造成其起搏功能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 律失常并伴有临床症状者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 8.期前收缩 ㈠与期前收缩相关的术语及产生机制 ⑴期前收缩:在一个基本的心动周期(通常为窦性周期)之内出现的搏动。 ⑵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或配对间期,即期前收缩与其前基础心律的间距。 ⑶回转周期:指期前收缩与其后第一个基础心搏的间距。 ⑷代偿间歇:指期前收缩后的常间歇,即回转周期长于基础心律周期时称为代偿间歇。 ㈡不同部位的期前收缩 ⑴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左、右心室及室间隔部位,引起心室除极程序的改变并通过心室肌传导, 故时间延长,并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及 T 波倒置。 心电图表现:①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0.12s,T 波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② 其前无相关 P 波;③代偿间歇通常完全。 ⑵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心房内,可在心房内不同部位出现。 心电图表现:①提早出现的 P′波与窦性 P 波不同;②P′-R 间期≥0.12s;③代偿间歇通常不完 全;④QRS 波群接近正常。 ⑶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起源于房室交接区内。 心电图表现:①提早出现的 QRS 波群,其形态及时间与窦性者基本相同;②逆行 P 波:可以在 QRS 波群之前,P—R 间期<0.12s、在 QRS 波群之后,R-P-间期<0.20s(R 波开始至 P-波开始的间 期)或重叠于 QRS 波群之中;③代偿间歇通常完全。 ㈢特殊类型室性期前收缩 ⑴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同一导联中有 2 种或 2 种以上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且偶联间期不同称为多 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⑵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同一导联中有 2 种或 2 种以上形态但偶联间期相同的室性期前收缩。 ㈣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位诊断与分级 室性期前收缩的分级:0 级:无期前收缩;Ⅰ级:偶发,<30 次/小时或<1 次/分;Ⅱ级:频 发,>30 次/小时或>6 次/分;Ⅲ级:多源性;Ⅳ级:反复出现的①ⅣA 级:成对、②ⅣB 级:成 串(3 次或 3 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V 级:R on T 型室性期前收缩。 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激动起源于心室以上或折返环路不局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称为室上性行动过 速,又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 160-250 次/分。 10.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⑹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属于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属于机械特性。
⑺心肌的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正常应激期
任 何 刺 激 均 不 起 对 强 刺 激 可 引 起 强 刺 激 可 使 激 动 阈 下 刺 激 也 能 引 膜电位恢复至
反应
局部反应,但不能 扩展,但除极速度 起兴奋,但动作电 -90mV
Copyright @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3/7
4.心房扩大与心室肥大
㈠心房扩大
⑴右心房扩大的心电图表现:①Ⅱ、Ⅲ、aVF 导联 P 波高尖,≥0.25mV;②V1 或 V2 导联 P 波≥0.15 mV。以上两条符合一条即可诊断。
⑵左心房扩大的心电图表现:①P 波时间≥0.12s,出现双峰,峰距≥0.04s,在Ⅰ、Ⅱ、aVL 导联最
明显;ptfV1≤-0.04mm·s。以上两条符合一条即可诊断。 ㈡心室肥大
⑴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 波群电压增高:
胸导联:RV5 或 RV6>2.5mV,RV5 或 RV6+SV1>4.0mV(男)或>3.5mV(女); 肢体导联:RⅠ>1.5mV,RaVL>1.2mV,RaVF>2.0mV,RⅠ+RⅢ>2.5mV。 ②QRS 波群时间轻度延长:一般不超过 0.11s。
⑶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定位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定位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①前间壁
V1、V2、V3
④高侧壁
Ⅰ、aVL
②前壁
V3、V4
⑤下壁
③前侧壁
V5、V6、Ⅰ、aVL
⑥正后壁
右心室心肌梗死
V3R~V5R
除上述六个部位外,心肌梗死可在多部位同时存在
Ⅱ、Ⅲ、aVF V7、V8、V9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间壁心肌梗死 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Copyright @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2/7
㈡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 ⑴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的投影
P 环——心房激动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QRS 环——心室除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T 环——心室复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运行方向与方位与 QRS 环一致 ⑵平均心电轴 ①心房及心室的除极或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均称为心电轴。 ②正常值 0。~+90。;右偏+90。~+120。(轻、中度),+120。~+180。(显著); 左偏 0。~-30。(轻、中度),-30。~-90。(显著);极右偏(无人区)-90。~-180。 ③平均心电轴的测定 目测法:心电图导联的排列从左至右为Ⅰ至 aVF。左手指向Ⅰ(代表左),右手指向 aVF(代表 右),哪只手所指的 QRS 波群的主波朝上即为电轴的偏移方向。
V3 导联 V2 与 V4 的连线中点
V7 导联 左腋后线与 V4 同一水平 V4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4 对应部位
V4 导联 左锁骨中线第 5 肋间 V8 导联 左肩胛线与 V4 同一水平 V5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5 对应部位
注:18 导联系统,增加了左胸 V7~V9 导联、右胸 V3R~V5R 导联
②ST 段形态改变:包括凸面向上及凹面向上两种。
⑶坏死型心电图改变特点:病理性 Q 波或 QS 波的形成。病理性 Q 波时间≥0.04s,振幅>1/4 R 波
㈡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演变与定位
⑴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非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⑵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①超急性期;②急性期;③亚急性期;④陈旧期。
心电图表现:①窦性 P 波;②P 波频率<60 次/分;③可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⑶窦性心律不齐: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规则,使窦性 P-P 间距差别>0.12s 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表现:①窦性 P 波;②P-P 间距互差>0.12s。 ㈢临床意义较严重的窦性心律失常 ⑴窦性停搏:窦房结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产生激动称为窦性停搏,又称为窦性静止(2s)。 ⑵窦房阻滞: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发生传导延缓或中断的现象称为窦房阻滞。
>0.11s:二尖瓣 P 波 >0.25mV:肺性 P 波(右房) >0.12:室内阻滞 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 血
时 PR 间期
间
间 QT 间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间
段
ST 段 心室 2 期复极化
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时间:0.12~0.20s
心室去极到完全复极的时间 时间:0.32~0.44s
心电图波段 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对应关系
心电图波段的意义
正常值
异常值
P波
波 QRS 波
形
T波
心房肌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 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心室肌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 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心室肌动作电位 3 期复极化 两心室复极过程
时间:<0.11s 振幅:0.05~0.25mV 时间:0.06~0.10s
⑷复极:除极后接着即发生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
⑸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五个时相:
0 期(快速去极期)——Na+内流(快 Na+通道)
1 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Ito 电流) 2 期(平台期)——Na+内流、Ca2+内流(L 型 Ca2+通道)
3 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Ik1 和 Ik) 4 期(静息期)——离子恢复(钠泵、Na+-Ca2+交换体、钙泵)
不偏
右偏
左偏
QRS 主波方向
Ⅰ Ⅲ
㈢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①识别各种心律失常;②辅助诊断心房、心室肥大;③反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④心电监护;⑤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对心肌的影响;⑥辅助诊断电解质代谢紊乱。 3.正常心电图 ㈠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⑴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心电图纸是由许多边长 1mm 的正方形小格组成。 横向表示时间,标准的走纸速度为 25mm/s,1mm 的宽度代表 0.04s, 1 个大格代表 0.2s; 纵向表示电压,1mm 高度代表 0.1mV,1 个大格代表 0.5mV。 ⑵心率的测量 不规则心率:以一个 P 波或 R 波为起点,连续计算 3s 或 6s 内所含的 P-P 或 P-R 间期数,乘以 20 或 10,即得出心率数。 ㈡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及正常范围
心电图学知识点
1.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㈠心电产生原理
⑴静息电位:以细胞膜外的电位为 0,则细胞内电位稳定在-90mV 左右,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
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⑵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时产生的细胞内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⑶除极:心肌细胞激动后,膜外变为负电荷,膜内变成正电荷,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2.心电图导联及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
㈠心电图导联
⑴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
⑵单极肢体导联:aVR 导联、aVL 导联、aVF 导联
⑶单极胸导联:
V1 导联 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V5 导联 左腋前线与 V4 同一水平 V9 导联 脊柱左缘与 V4 同一水平
V2 导联 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V6 导联 左腋中线与 V4 同一水平 V3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3 对应部位
心室全部去极化的时间
压低不超过 0.05mV
>0.20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0.12s:预激综合征
压低或抬高:心肌损伤
注:①PtfV1:V1 导联 P 波的终末电势,正常值> - 0.003mm·s,若≤-0.004mm·s(负值增加),则见于 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负荷增加。 ②QRS 波群:正向波或负向波大于或等于 0.5mV 时用大 写字母,否则用小写字母。 ③J 点: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的交接点,代表着 心室除极结束及复极开始。 ④ST 段:抬高在 V1~V3 导联不超过 0.3mV,在 V4~V6 及 肢体导联不超过 0.1mV。 ⑤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1/10 T 波低平
和和后结间束。
③房室结:位于冠状静脉口及心室间隔膜部之间。
④房室束:又称希氏束,是房室结的延续部分,连接房室结
及束支。
⑤束支及分支:希氏束在膜部室间隔下缘分为左束支(左前
分支、左后分支和左间隔分支)和右束支。
⑥浦肯野纤维:左、右心室及其分支的末梢纤维,在心内膜
下和心肌细胞呈网状分布,末端与普通心肌
细胞相连。
PⅠ、Ⅱ、aVF、V4~V6 直立,PaVR 倒置(窦性 P 波)。 ㈡一般性窦性心律失常 ⑴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的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动过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①窦性 P 波;②P 波频率>100 次/分;③可伴有 ST-T 改变。 ⑵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的心动过缓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形 成 新 的 动 作 电 及振幅小于正常 位 的 幅 度 仍 小 于
位
正常
⑻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电位幅度。
⑼心电向量: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时产生的电动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下。
②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结,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
③ST-T 改变:在 R 波为主的导联上 ST 段压低 0.05mV 或以上,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⑵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 波群形态改变:V1 呈 R 型或 Rs 型,R/S>1。 ②QRS 电轴右偏>+90°(重症>+110°)。
③右心室壁激动时间(VAT)延长:主要表现为 V1 的 VAT>0.03s。 ④ST-T 改变:主要表现为 V1、V2 的 ST 段压低,T 波倒置或双向。 5.心肌缺血
V1~V6 及Ⅰ、aVL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V1~V4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V7~V9 及Ⅱ、Ⅲ、aVF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Copyright @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4/7
7.窦性心律失常 ㈠窦性心律 ⑴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房结性心律,简称窦性心律。 ⑵心电图表现:①频率 60~100 次/分,平均 75 次/分;②P 波规律发生,P-P 间距互差<0.12s;③
6.急性心肌梗死
㈠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形式
⑴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①表现为:复极时间延长(ST 段延长)及 T 波形态及方向改变。
②特点:缺血型 T 波可高耸、平坦、双向及倒置,也可以呈降支与升支对称的深而尖的倒置 T 波,
即冠状 T 波。
⑵损伤型心电图改变特点:
①ST 段偏移:包括外膜下心肌损伤出现的 ST 段抬高及内膜下心肌损伤出现的 ST 段压低。
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⑴ST 段异常
缺血型 ST 段压低:ST 段压低>0.05mV,分为水平型和下斜型。
⑵T 波异常
①T 波低平:以 R 波为主的导联 T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 为 T 波低平。
②T 波双向:T 波先倒置后直立为负正双向,先直立后倒置为正负双向。
③T 波倒置——冠状 T 波:倒置的 T 波两支对称,波谷变尖,基底变窄。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①在规则的窦性 P-P 间距中突然出现长的 P-P 间距,长 P-P 间距是短 P-P 间 距的整倍数,常见的是 2 倍或 3 倍;②常出现逸搏。 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本身和周围组织的病变造成其起搏功能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心 律失常并伴有临床症状者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 8.期前收缩 ㈠与期前收缩相关的术语及产生机制 ⑴期前收缩:在一个基本的心动周期(通常为窦性周期)之内出现的搏动。 ⑵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或配对间期,即期前收缩与其前基础心律的间距。 ⑶回转周期:指期前收缩与其后第一个基础心搏的间距。 ⑷代偿间歇:指期前收缩后的常间歇,即回转周期长于基础心律周期时称为代偿间歇。 ㈡不同部位的期前收缩 ⑴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左、右心室及室间隔部位,引起心室除极程序的改变并通过心室肌传导, 故时间延长,并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及 T 波倒置。 心电图表现:①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0.12s,T 波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② 其前无相关 P 波;③代偿间歇通常完全。 ⑵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心房内,可在心房内不同部位出现。 心电图表现:①提早出现的 P′波与窦性 P 波不同;②P′-R 间期≥0.12s;③代偿间歇通常不完 全;④QRS 波群接近正常。 ⑶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起源于房室交接区内。 心电图表现:①提早出现的 QRS 波群,其形态及时间与窦性者基本相同;②逆行 P 波:可以在 QRS 波群之前,P—R 间期<0.12s、在 QRS 波群之后,R-P-间期<0.20s(R 波开始至 P-波开始的间 期)或重叠于 QRS 波群之中;③代偿间歇通常完全。 ㈢特殊类型室性期前收缩 ⑴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同一导联中有 2 种或 2 种以上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且偶联间期不同称为多 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⑵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同一导联中有 2 种或 2 种以上形态但偶联间期相同的室性期前收缩。 ㈣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位诊断与分级 室性期前收缩的分级:0 级:无期前收缩;Ⅰ级:偶发,<30 次/小时或<1 次/分;Ⅱ级:频 发,>30 次/小时或>6 次/分;Ⅲ级:多源性;Ⅳ级:反复出现的①ⅣA 级:成对、②ⅣB 级:成 串(3 次或 3 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V 级:R on T 型室性期前收缩。 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激动起源于心室以上或折返环路不局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称为室上性行动过 速,又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 160-250 次/分。 10.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⑹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属于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属于机械特性。
⑺心肌的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正常应激期
任 何 刺 激 均 不 起 对 强 刺 激 可 引 起 强 刺 激 可 使 激 动 阈 下 刺 激 也 能 引 膜电位恢复至
反应
局部反应,但不能 扩展,但除极速度 起兴奋,但动作电 -90mV
Copyright @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3/7
4.心房扩大与心室肥大
㈠心房扩大
⑴右心房扩大的心电图表现:①Ⅱ、Ⅲ、aVF 导联 P 波高尖,≥0.25mV;②V1 或 V2 导联 P 波≥0.15 mV。以上两条符合一条即可诊断。
⑵左心房扩大的心电图表现:①P 波时间≥0.12s,出现双峰,峰距≥0.04s,在Ⅰ、Ⅱ、aVL 导联最
明显;ptfV1≤-0.04mm·s。以上两条符合一条即可诊断。 ㈡心室肥大
⑴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 波群电压增高:
胸导联:RV5 或 RV6>2.5mV,RV5 或 RV6+SV1>4.0mV(男)或>3.5mV(女); 肢体导联:RⅠ>1.5mV,RaVL>1.2mV,RaVF>2.0mV,RⅠ+RⅢ>2.5mV。 ②QRS 波群时间轻度延长:一般不超过 0.11s。
⑶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定位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定位
导联出现坏死图形
①前间壁
V1、V2、V3
④高侧壁
Ⅰ、aVL
②前壁
V3、V4
⑤下壁
③前侧壁
V5、V6、Ⅰ、aVL
⑥正后壁
右心室心肌梗死
V3R~V5R
除上述六个部位外,心肌梗死可在多部位同时存在
Ⅱ、Ⅲ、aVF V7、V8、V9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间壁心肌梗死 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Copyright @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2/7
㈡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 ⑴立体心电向量环的的投影
P 环——心房激动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QRS 环——心室除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 T 环——心室复极时,把各瞬间向量连接起来形成的环,运行方向与方位与 QRS 环一致 ⑵平均心电轴 ①心房及心室的除极或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均称为心电轴。 ②正常值 0。~+90。;右偏+90。~+120。(轻、中度),+120。~+180。(显著); 左偏 0。~-30。(轻、中度),-30。~-90。(显著);极右偏(无人区)-90。~-180。 ③平均心电轴的测定 目测法:心电图导联的排列从左至右为Ⅰ至 aVF。左手指向Ⅰ(代表左),右手指向 aVF(代表 右),哪只手所指的 QRS 波群的主波朝上即为电轴的偏移方向。
V3 导联 V2 与 V4 的连线中点
V7 导联 左腋后线与 V4 同一水平 V4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4 对应部位
V4 导联 左锁骨中线第 5 肋间 V8 导联 左肩胛线与 V4 同一水平 V5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5 对应部位
注:18 导联系统,增加了左胸 V7~V9 导联、右胸 V3R~V5R 导联
②ST 段形态改变:包括凸面向上及凹面向上两种。
⑶坏死型心电图改变特点:病理性 Q 波或 QS 波的形成。病理性 Q 波时间≥0.04s,振幅>1/4 R 波
㈡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演变与定位
⑴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非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⑵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①超急性期;②急性期;③亚急性期;④陈旧期。
心电图表现:①窦性 P 波;②P 波频率<60 次/分;③可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⑶窦性心律不齐: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规则,使窦性 P-P 间距差别>0.12s 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表现:①窦性 P 波;②P-P 间距互差>0.12s。 ㈢临床意义较严重的窦性心律失常 ⑴窦性停搏:窦房结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产生激动称为窦性停搏,又称为窦性静止(2s)。 ⑵窦房阻滞: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发生传导延缓或中断的现象称为窦房阻滞。
>0.11s:二尖瓣 P 波 >0.25mV:肺性 P 波(右房) >0.12:室内阻滞 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 血
时 PR 间期
间
间 QT 间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间
段
ST 段 心室 2 期复极化
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时间:0.12~0.20s
心室去极到完全复极的时间 时间:0.32~0.44s
心电图波段 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对应关系
心电图波段的意义
正常值
异常值
P波
波 QRS 波
形
T波
心房肌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 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心室肌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 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心室肌动作电位 3 期复极化 两心室复极过程
时间:<0.11s 振幅:0.05~0.25mV 时间:0.06~0.10s
⑷复极:除极后接着即发生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
⑸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五个时相:
0 期(快速去极期)——Na+内流(快 Na+通道)
1 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Ito 电流) 2 期(平台期)——Na+内流、Ca2+内流(L 型 Ca2+通道)
3 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Ik1 和 Ik) 4 期(静息期)——离子恢复(钠泵、Na+-Ca2+交换体、钙泵)
不偏
右偏
左偏
QRS 主波方向
Ⅰ Ⅲ
㈢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①识别各种心律失常;②辅助诊断心房、心室肥大;③反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④心电监护;⑤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对心肌的影响;⑥辅助诊断电解质代谢紊乱。 3.正常心电图 ㈠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⑴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心电图纸是由许多边长 1mm 的正方形小格组成。 横向表示时间,标准的走纸速度为 25mm/s,1mm 的宽度代表 0.04s, 1 个大格代表 0.2s; 纵向表示电压,1mm 高度代表 0.1mV,1 个大格代表 0.5mV。 ⑵心率的测量 不规则心率:以一个 P 波或 R 波为起点,连续计算 3s 或 6s 内所含的 P-P 或 P-R 间期数,乘以 20 或 10,即得出心率数。 ㈡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及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