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赏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溪山行旅图》内容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 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 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 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 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 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 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 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 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 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 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 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溪山行旅图》赏析
目录

来自百度文库

一、关于范宽 二、《溪山行旅图》内容 三、《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 四、《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 五、前、中、远景的意境
一、关于范宽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 年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在宋 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工山水。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 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 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 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李成、范宽两位大师在宋初山水画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分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当时最 有影响的画家。 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 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 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 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 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 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五十八件,米 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 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四、《溪山行旅图》笔墨技法特性


《溪山行旅图》所表现的雄阔壮美的境界除了独到的经营位置所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笔墨皴法的与众不同。古人评其用笔多 为“抢笔”“人屋皆质”.“抢笔”在书法艺术上指用笔由蹲而斜向上急出。“人屋皆质”,古人也追求物体体积感,质感。称其画为 “铁屋石人”,正应了谢赫 “六法论”中 “骨法用笔”.范宽把骨法用笔演绎到极致。元代汤垕星《画鉴》评:“宋世山水超绝唐世者 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 法。”范宽用雄健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 纹脉络,并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皴,塑出山石岩体的向背和质量感。在轮廓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表现“高光面”, 以表现山石凹凸起伏,一致的点皴使丰富繁杂的画面呈现秩序感,精确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的风骨。后人学而不得要领,难 怪有人说:“北宋人冶艺之精,真令人倾倒。”观《溪山行旅图》还会有这样感觉,沉黑如墨的密林笼罩山头,以致光线也被这股气 势所逼变暗,白天似乎也变成黑夜,难怪黄宾虹如此感受“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这就是范宽善用积墨法所至,其墨色的苍 老、沉着、滋润更添山之气势。 (一)、写实与写意-形神俱足 这幅画虽然旨在将山的内在精神传达出来,但一方面又很写实,他将陕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二)、创“雨点皴” 他创立雨点皴,就是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使山的形体跟质感俱足。
三、《溪山行旅图》构图特性




( 一)、中峰鼎立 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作品采用高远构图,在画幅的主要位置迎 面崛起一座巍峨的山峰,造成一种“振人心弦,夺人魂魄”的心理效应。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 徐悲鸿曾高度评价这幅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 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徐悲鸿盛赞其独特章法所带来的效 应,此法构图古所未有。右侧山石间缝深处,一线清泉宛转而下,给整个画面带来清新的生机,不息的活力。远景与近景之间的 巧妙留白,既给人云雾曼妙之感,又有咫尺千里之妙;中景巨石林立,各色石树山溪,与瀑布呼应,古道蜿蜒,商旅往来,殿阁 掩于林中,诸多景物的精心有序刻画再掀精彩高潮,尤其是众商旅如从画外走入,如闻驼铃与吆喝声,映着瀑布水声使寂静的山 林活跃起来。小小的驼队更对比出大山之雄奇;近景如铸铁样巨石刻画,使整体和谐而统一,通幅有稳如泰山之感,极赏心悦目。 整幅画面的经营位置,匠心独运,有主有次,环环相扣,无一多余之笔,巧妙之至,无与伦比。立此画前,无不感叹自然之雄奇、 博大、精妙。 (三)、前景、中景和远景比例一致 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这种比例造成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给人一种如临高山 脚下的感觉。
远景——天道

远景——天道 占画面2/3的远景主峰,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份。坚实浑 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这似乎表现着坚强 的意志,象征了绝对的天道,而天道一直恒常不变的注视 着下方的生命。此外,山体两侧画有流泉、飞瀑和烟岚, 似象征着流动灵源;山顶密林于中景针叶林之上,除了画 出难以测量的高度,也传达了极高 无华的意涵。
五、前、中、远景的意境

前景 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 蹒跚。就好像尘俗的世界,人们有远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 下的执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画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 乎宽广,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 头的时间都没有。
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 如果仔细看,你会看到中景画幅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 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而这名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 越岭,经过危桥,在道路隐晦、丛林密布中探求摸索, 才能 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