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的新管理思想(

21世纪中国的新管理思想(
21世纪中国的新管理思想(

21世纪中国的新管理

(一)中国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想

时间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全球化和信息化,一个是从空间上影响我们:全球化把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压缩在一起,形成“地球村”。

国与国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被压缩到了一起,相互影响,相互索求,相互满足,相互联系,不能分开。一个是从时间上影响我们:在这个“十倍速变化”的时代里,已经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迅捷地配置资源。

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在转型。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推进中,从“易轨”到“转轨”进而到“接轨”与“并轨”。这一了不起的转型工程使中国经济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短缺走到了相对过剩;要素市场由几乎没有转向相对成熟,由公有制一统天下发展到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

毫无疑问,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两种规律的作用。一种规律是国际惯例,也就是全世界的企业都遵循的一种市场规范,这是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结果;一种规律是中国特色,是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并轨的中国特色的规律。如果企业只认识其中的—种规律,不了解另外一种规律,要么是企业成长不大.要么就屡屡犯错误。

可事实上,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对当前的这个特殊时代仍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不能理解我们今天看到的变化所具有的那种可怕的、彻底改造的世界力量。他们或许听说过全球化、信息化,或许也知道转轨经济、过剩经济,但对这些概念却往往只是做出孤立的理解,很难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表现在其行为上,就

是要么糊里糊涂地模仿一些新经济的皮毛,照抄一些新经济的概念,昏头昏脑地东冲西撞,产生一些怪诞和荒谬的行为;要么以不变应万变,认为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相信过去赖以成功的那套土办法,因循熟悉的轨迹一头走到黑,结果撞得头破血流。

这或许正如丘吉尔所言:“我们改变世界的速度总是快过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把过去的习惯应用于现在。”但若我们不谋求自身的革命,那么中国一大批企业将不能真正地跨进21世纪,因为新世纪的门槛是全球化的门槛;中华民族将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新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此时,笔者想起了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的盛世危言: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现有的大企业还能剩下几家?

新世纪、新经济,中国的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想。这样的管理无疑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管理,也就是说他应该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符合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客观实际,彰显“本土性”;但他又应该是面向世界的管理,也就是说他应该站在新经济的高度,体现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全球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凸现“先进性”。

这样的管理思想首先应该是“新的”,也就是说他代表了这个时代,体现了这个巨变时代里整个世界所共有的一些特征,整个人类所共有的一些价值观,而这样的特征和价值观将鲜明地区别于过去的时代;这样的管理思想应该是“可用”的,他决不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名词、概念,他必须证明已经被很多企业所采用,已经在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更重要的是,他或许源于西方,但必须可以移植,不仅仅是西方的企业可以用,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应用,而且可以用得一样的好,决不会“水土不服”;这样的管理思想应该是“和谐的”,也就说,他的种子可能来自于世界,但在融之以中国文化,植之入中国企业,长之于中国环境后,他应该能体现出一种复合之美,一种和谐之美,并最终开出成功的中国企业之花。

(二)知识工作者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管理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伴随着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认识,我们就将充分理解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新时代所需要的“新管理”。

知识工作者是掌握知识的人。同体力劳动者不同,知识工作者通晓生产方法本身。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源泉一直是对自然资源——土地、黄金和石油——的控制。突然之间,这源泉变成了知识。知识成为一种资源,它改变了社会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力量,创造出新的经济力量,创造出新的政治。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写道:“知识的变化是引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原因或部分原因。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

知识本身并没有这样的力量,是知识工作者使知识具备了这种力量。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这里讲的“知识”,其实并不是、或不应是我们日常用语中那个“知识”,即可以写在课本里的那种知识。那种知识只是真正的、活的知识的残骸,是物化的知识,是知识的外壳形式。真正的知识,是指主体的一种能力,一种能动本质,一种创新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生产方式。知识的本质是创新,是主体对未来的塑造。知识经济的本意就是人的本性超越资本物性的经济,就是张扬人的本质,让人的本质力量重新回复到自身。从此,人能决定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单方面地决定。

人类历史,正是一个从以主体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再到以更高的主体为中心的发展过程。农业时代,人是主体,没有分工和分化,他的存在和本质是一致的。但自给自足使他缺乏效率。到了工业时代,劳动者个人不再能起到主体的作用,因为时代把本质赋予了物质对象世界,赋予了物质生产资料所有者,个人只能在分工的格局中充当一个没有生命的零件。物质生产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人被物所整合,被物所异化。信息时代,给了人重新做人的机会。物质资本不再能支配知识的拥有者,劳动者因为拥有知识而重新成为整合世界的主体。所以,我们说,农业文明靠体力,工业文明靠财力,知识文明靠智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者具有了新的价值观。农业文明以土地为重要资源,人们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价值观,以活下去为目的;工业文明以资本为重要资源,以物欲满足及超越别人为价值观,是希望活得比别人好;而知识文明以知识为重要资源,以自我满足及自我实现为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漠视等级观念,没有论资排辈思想,

不在乎职位的升迁,不在乎财富的多寡,他们只希望自己活得开心,活得充实,活出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新的管理背景。这样的管理背景决定了我们的企业需要新的管理内涵,需要新的管理外延,需要管理的实质性转变。我们需要定义新经济下的新企业。

这样的企业无疑首先是基于人的企业。“企”字是由“人”和“止”组成的,人的问题是企业家永远绕不过去的问题。但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们的企业才这样史无前例地把这些掌握知识的人——知识工作者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对象,而人也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人力资源”。企业的一切活动从此围绕着人来展开。

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知识工作者把知识装在脑袋里,可以带着到处走,合则来,不合则去。我们的企业过去信奉“人们需要我们胜过我们需要他们”,今天他必须在人才市场上象推销产品和服务那样推销自己——甚至还要更加努力。他们必须吸引人才并且为人才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

这样的企业无疑将是一个战略型的企业。要吸引人才,要凝聚人才,关键是靠企业的价值观。由于知识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为自己活着,只有当他们认为在一个企业(组织)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帮助,能做出比自己单独去做更大的成就时才会为企业工作,所以企业就必须要有一个动人的“愿景”,一个伟大的目标,一个独特的价值观和企业哲学,以吸引这些人,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

战略就是目标。正是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出现,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将可以这样被划分:前者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为如何做正确的事。在传统经济工作中,管理者不得不教会工人怎样操作才能提高效率;但在知识经济中,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工作者(其专业水准早已超出管理者的水平,从而谈不到辅导和培训)面临的真正考验却是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成为战略型企业的关键就是规定正确的工作内容,确定正确的工作目标,而不是告诉知识工作者怎样完成其工作。在这样的企业中,人们将聪明地

工作;在这样的目标中,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因为这是一个他们衷心渴望、想要实现的目标,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他们将主动地工作。

这样的企业无疑将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由于仅仅把知识理解为书本知识,人们也往往如此狭义地理解学习,认为学习型的企业就是一个鼓励员工自己抱着书本学习的企业。其实,正是因为认识到处于一个组织(企业)中,将使我们取长补短,发挥更大的力量,所以大家才在企业中学习,才和同事相互学习,建立一个“学习型企业”也才显得如此必要。“相互交换一个苹果,你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一个思想,你将拥有两个思想”,知识的这种特征则使相互沟通、团体学习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死抱着自己的知识秘而不宣。学习型企业的更重要含义,正如《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指出,“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这样的企业无疑将是一个扁平化的企业。企业由知识工作者组成,企业成为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这意味着管理层次与经理人数的大幅度削减。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过去的企业结构中,相当多的管理层次既没有做出决策也未能引导决策,他们的主要管理职能就是充当“接力运动员”——在组织中充当人力放大器,从上到下传递模糊、分散和不断衰减的信号。企业的扁平化,是信息传输的要求,是信息本身的特征,这是必要性;而知识工作者价值观的转变,他们漠视职位观念,更愿意成为一个一流的专业人员而不想被提拔为一个二流的管理人员则是它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扁平化的重要思想是信息掌握在最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手中,掌握在最底层的人手中,而不是最有权势的人手里。企业最外层的人,那些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人掌握着足够的信息,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其工作方式。事实上,他们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时企业也允许和需要他们这些人自己做决定。

这样的企业无疑将是一个体验式的企业。这意味着“顾客观”的变化。农业经济是自然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同一,崇尚经验(如眼见为实);工业经济是异化经济,生产者

与消费者对立,崇尚理性(如经济人理性),追求的是怎么去研究顾客的需求,分析顾客的需求,并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而知识经济是复归经济,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生产者与消费者统一,相信顾客和我一样也是“知识工作者”。我们都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在消费中寻找的是一种个人的满足,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于是,我需要做的是创造这样一种满足,创造一种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于是,知识经济也就意味着“体验经济”。

可惜,这样的企业在当今的社会里并不多见。我们的企业依然还是等级森严。知识工作者们却早已我心狂野,他们不再追求职位的晋升,不屑于在企业里论资排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公司,自己创业。同时,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他们是外包合同工、专家、顾问、临时工、合资合伙人,他们与企业发生各种紧密联系,但他们又不是企业的雇员。

(三)分工基础上的整合——新管理的实质

正大集团的谢国民董事长曾经要笔者一定要记录如下这段话,“很多人说,财富将来会垄断在几个大财团上面,但我认为,不是。这个世界将来是给有本领的小老板去发挥。这些大财团象人一样,有自己的寿命,总之会死,不会永久存在,反而是小老板的天下。中国的未来是小老板的天下,因为互连网络将使得他们在网上找到自己不见面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等),有很多小老板跟他配套,有人替他送货,有人生产他要的东西,很多小老板变成一个大企业,变成一个很完美的跨国公司,去跟大企业拼。这一点可从中国的发展历史可看出,最早是农民,后来农民变工人,然后工人变白领,最后都会成小老板。”

这些小老板们,这些知识工作者们,给企业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资源的概念不再是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你能调度多少资源;需要管理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员工,更多的是你的合作者、外包商、供应商、顾客;管理的功能不再是控制,而在于协调;管理的手段不再是命令和强制,而是协商和合作。合作关系的拓展带来管理外延的扩展,资源概念的变化使新管理引入了整合的概念。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亚当·斯密第一个提出了分工的概念,他发现工业文明的秘密在于分工,分工是财富的根本来源;而信息革命的先行者则发现,信息文明的秘密在于“整合”,整合是财富的基本来源。“整合”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分离的各个局部整合为有机统一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这个整合过程,就是财富的创造过程。

整合是新经济与旧经济分化的原点,也是新管理的实质所在。这是一个整合的时代。行业在整合,我们看到啤酒业在整合,家电业在整合,笔者曾经身处的饲料行业也在呼唤整合;区域在整合,区域内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需要整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整合,海外资本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也需要整合;企业更需要整合,企业家要有整合的眼光,投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营销需要整合各种概念,新管理就是整合管理。

整合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决不能仅仅执着于某一个方面。可我们的IT精英们往往喜欢这样做,他们发明了太多的名词,创造了太多的概念,在对技术的追逐中逐渐迷失了管理的思想。比如,伴随着对企业扁平化的理解必然带来BPR(业务流程重组)、ERP(企业资源计划)和SCM(供应链管理),体验式的企业也自然需要CRM(客户关系管理)、Call-center(呼叫中心)和“大规模定制”(既适应个性化需求,又能大批量生产)等等技术来帮助实现。可我们的企业常常为了ERP而ERP(或为了BPR 而BPR等等),为了兜售自己的某项技术而过度夸大其作用,贬低其他技术的作用,甚至把ERP等同于信息化,或把信息化等同于新管理。在这样的夸张中,手段代替了目的,技术淹没了思想,新管理走入了歧途。

中国的企业更需要管理思想的系统整合。转轨的中国就像一条巨龙,龙头已伸出了时空隧道,同西方的信息时代相接轨,而龙身还在隧道里面,在工业化过程当中,而龙尾却深深地扎根在黄土地里面,还陷在农业文明时代。三种文明同时交织、碰撞,三种文明下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企业中同时存在,使中国企业的管理远比西方企业要复杂得多。比如,企业的雇员中有的只是为了混碗饭吃(农业文明的遗迹),有的希望能不断升迁(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而有的则希望能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知识工作者的特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雇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此时,“和谐”的思想就非常重要。中国文化是最讲究和谐的,“天人合一”、“刚柔相济”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中国企业的新管理必须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这样一种和谐之美。这意味着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既要市场化操作,又要善于利用政府资源;在管理中既要有控制,也要有协调;既要有指挥,又要有合作;既要打破层级,但也要保留一定的经理职位。在企业运做中,需要一只眼睛看市场,一只眼睛看政府,还需要一只眼睛看员工;在人事管理中,要给希望活下去的普通员工以饭碗,给希望挣钱的经理以有吸引力的职位和薪水但辅之以严格的制度控制,给希望做事情的知识工作者以做事业的平台并辅之以感情凝聚。

要做到这一切,谈何容易?但企业家的天性就是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并在这样的挑战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中国做企业是全世界最困难的事业,最有挑战性的事业,但也是最幸福的事业,最有成就感的事业。笔者相信,这样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最终一定会属于饱受中国文化熏陶,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中国本土企业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作业答题纸 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要求: 1.个人信息填写完整准确。 2.请使用宋体五号字录入答案,行距为单倍行距,卷面清晰、整洁。 3.参照试题顺序,对应所给题号将答案依次书写在横线下方。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方方面面上看都是错综复杂的。欧洲成立了欧盟委员会,在某些程度上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国家,整合了法德英意等国家的优势,而不是唯美是从,必将在这个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和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4国的经济增速都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这都昭示着世界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 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所要面对问题有很多,比如在中国的4大战略方向,除北方相对稳定外,其余3大方向均不容乐观,黄海方面的朝鲜问题、东海的台湾、钓鱼岛问题,西面同印度的领土纠纷,南海周边也是问题重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恶炒“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并以此来对中国说三道四;更有本世纪日益频繁的负面事件,诸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等。 中国在政治方面新方向: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还聚集了2个世界经济前3的,金砖4国中的3个,9个有核国家中的5个以及世界上10支最强大的军队中的6支,其中还有4支同中国发生过战争或冲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个重大挑战。 中国在经济方面新方向:亚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2008年而言,亚太地区的GDP 在全球的比重就已超越美国的26%,占到全球的33%。作为亚太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处于俯瞰亚太、总揽全局的地位。战略上要收拢拳头,稳住重心,力戒目标太多分散力量,更要避免四面树敌。特别是对美国既要寻求合作,更要加强战略防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在科技方面新方向:进入21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国家制定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本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应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等作为总体目标发展。 中国在军事方面新方向: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力量除了继续依赖于传统的核威慑和信息化的海陆空常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在太空军事化;在太空军事技术方向的突破,将直接决定超级大国或集团在21世纪全球力量对比中的位置,因此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美国加快发展其导弹防御计划,隐蔽地推行其太空军事计划。同时,欧盟也在在太空领域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推出了太空定位“伽利略”系统,走上了在太空安全战略上与美国分庭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南昌大学理学院 李丽清 南昌大学经管学院 周小刚 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以下分述之。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管理学家之一,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

最新《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2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要点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斯密的分工理论。 4、巴贝奇的报酬制度思想。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6、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7、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 8、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 9、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 10、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的综合概念结构。 11、梅奥的霍桑试验。 12、人群关系学说的基本思想。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5、麦格雷戈的X、Y理论。 16、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17、大内的Z理论。 18、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点。 19、企业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 20、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21、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22、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创新。 23、萨维奇的旧管理原则和新管理原则的内容。 24、大野耐一所解释的muda类型。 25、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和五项修炼。 26、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27、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主要内容。 28、两步利改税的内容。 29、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容、优点、缺点。 30、租赁经营责任制的内容。 31、现代企业制度的五个基本特征。 32、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33、关键名词: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查理·巴贝奇、利润分配制度、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差别计件制、计划职能、执行职能、亨利·法约尔、统一命令、统一领导、等级链、人的秩序、物的秩序、林德尔·厄威克、行为科学、埃尔顿·梅奥、霍桑试验、人群关系论、社会人、非正式组织、亚布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超Y 理论、Z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精益生产、muda、企业再造、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民营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________和微观管理的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顺“道”中的“道”属于客观范畴,指的是____________。 3.“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期的信息化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新经济的出现震撼了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都成立了国家元首挂帅的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都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赶上信息革命这趟发展快车。日本率先制定以信息立国的国策,美日经济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的信息化发展而易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正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化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可延误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信息化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完成,而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十二讲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及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在80年代以后管理思想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总体趋势是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管理形态呈知识化、管理组织虚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手段和设施网络化、管理文化全球化。并且在以下方面趋势更加明显: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企业再造趋势;使管理更加具有柔性化的文化管理趋势;体现知识经济的灵魂和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管理创新趋势;网络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管理的国际化趋势。这些新的趋势在管理中将不断的变成现实,这也是21世纪对管理提出的挑战。 《管理思想史》第十二章主要讲述了以下五部分内容: 一、关于管理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代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形态、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设施、管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趋势。总体上表现为:管理理念更趋人性化、管理形态呈知识化、管理组织虚拟化、管理手段和设施采用网络化、管理文化向全球化发展 二、关于文化管理趋势 管理经历了两次飞跃 1.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以福特汽车厂的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2.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 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筐架,这种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龙头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管理的大趋势。 文化管理纠正了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的偏向,适应了人们需要层次的提高,脑力劳动比重加大,知识经济的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等时代变迁,从而实现了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 企业实施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文化的取舍和加工处理问题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论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柴静:各位好,今天是公元2000年12月31号,这里是XX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青年》千年论坛的北大直播现场,现在是下午三点,距离21世纪的到来只以小时来计算了。但是在今天开播前的一个分钟,我觉得下午还是很寻常,阳光很温和,外面的人走来走去、行色匆匆。有一个小孩子正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在猜测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今天我们坐在这里的所有的人在一起谈论21世纪中国发展的趋势,其实也不过是像这个小孩子一样,怀着一样的谦恭跟好奇来探寻自己以及这个时代跟中国来源与去向。我们选择了北大作为我们凝视的一个角度,是因为在我身后的北景板当中写的这段话,在1915年,有人写下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作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X、传延、流转无穷,把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扫荡催尽,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的发韧,才能配称为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那么在这个世纪已经走到尾声的时候,我们重新回到北大,站在这里问问自己,那黄钟大吕的声音,还能否在今天的心底激起同样的回响?而我们今天的自己是否具备了足够的道德、勇气和能力去前瞻属于自己的未来?今天节目中,我们特别请来了两位北大的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者跟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一看在我们这个以文明传承的强大伟力占有了这个星球上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否在下个世纪以自己最独特的文化跟历史的基因创造与发展。首先请各位一起用掌声有请来自北大

的著名学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薛汉伟教授。我们希望这一场真正的发问与问答能够成为新纪元的贺礼。来,有请薛教授。 薛汉伟:《世纪之交》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世纪本来是计算时间的一个符号。但是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它,跟一个原因有关。就是世纪之交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是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19、20世纪之交和20 、21世纪之交这两次世纪之交,恰恰是两次技术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较大发展,因此就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世纪。但是这两次世纪之交给中国提供的机会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个问题,我先讲四点。第一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并没有给中国现代化提供机会;而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给我们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当西方国家实现了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向东方侵略,同时侵略了俄国、日本、中国,但是三个国家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反映,俄国反应最快,日本反应最强烈,而中国的清朝政府却表示出惊人的麻木。结果俄国和日本开始了改革,而清朝政府没有及时的开展改革,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时,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俄国和日本利用这次机会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机会走向现代化,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它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要有一个有现代化趋向的强大的政府;第二,要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力量,由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的软弱和没有发动广大的基层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这两个课题,国民党政府它并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实现中国的统一,抵抗外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复习课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一本关于自我管理的变革与挑战的书,作者德鲁克用事业理论中的方法,通过与20世纪管理的实践相比较,提出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充分体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第一章中,德鲁克从管理学的基本假设入手,引出当时大多数学者、作家和管理实践者都认同的两套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从这两套假设的内容阐述了这些假设不符合现实,以至于成为阻碍管理理论发展的障碍,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这些假设、提出和向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注入全新假设。在管理理论上,德鲁克利用美国早期的经济现象论证管理并非是企业管理,因而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管理人也不是管理“雇员”,这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第一个观点出错,后面两个观点也会受它的影响走向错误的方向。在这章书中,作者重新定义了管理,体现了一种怀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这不仅是发展管理学所需要的,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种品质。 第二章作者开始谈作出战略的新的必然趋势,包括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定义绩效、全球竞争力和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这5个趋势。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作者提出的“退休”的另一个含义,在现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只想到了让老人延迟退休,却很少有尝试过德鲁克所说的这种新型雇佣关系,

让老龄人“提前退休”,这里的“提前退休”并不是指停止工作,而是指劳动者不再从事全职工作,或整年都在组织中任职,他们一次只工作几个月。我认为这是当今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保持发展势头的政府、卫生保健、教育和休闲这4个部门,说明了尽管是资本主义经济,政府对其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影响也是重大的,因而在管理的战略中应该要首先考虑政府。 第三章讲的是有关变革的内容。在阅读本章节之前,我一直认为变革是人们面对巨变时所采取的能够趋利避害的方法。但是作者在本章中告诉我们这样对变革的看法是令人痛苦和有风险的,管理层需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主动寻求变革,这也是21世纪管理中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当然,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放弃原则,在变革中放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创新的一个前提。只有恰当地放弃江河日下的产品,才能推动产品的创新,从而实现好变革。 第四章从信息革命的角度分析21世纪管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目前正在从“技术”向“信息”转变,它对组织的经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前许多人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最先的影响应该是决策方面,但是德鲁克在本章节中指出了这种认知的错误,实际上信息技术不能决定某种行为或政策能否实行,它只是为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德鲁克还提到了历史的教训和技术人员的历史教训,阐述了每次信息革命普及的速度以及影响的范围都

管理学-管理的思想发展

第一章管理的思想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与理论形成:管理思想的形成起源于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研究的原因》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动理论。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劳动。日用供应情况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②……减少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③……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斯密在研究经济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查理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概括了他的思想。巴贝奇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并且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同时,巴贝奇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的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在其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提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①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 罗伯特欧文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c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改革。 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c对工人实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d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成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与泰罗同时代的科学管理理论a甘特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表,称为“甘特图”;b机械师杰布蕾斯和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其研究成果反映在1911年出版的《运动作研究》中;c美国的福特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福特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如何让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时间构成了泰罗制,可以看出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对泰罗制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因此,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对泰罗制加以评价:①他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讲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和管理的旧方法;②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求;③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④泰罗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程度的压榨。总之,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他主张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从而使得管理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较窄。对于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

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十个行业

2007-06-01 01:09 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十个行业 1. 农业:近年来我们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人多地少的局面不会改变。国家在农业方面的压力始终存在着。前一阵子国外媒体提出谁来养活中国,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自己”,但是未来还是这样吗?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1、耕地减少;2、 环境污染;3、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我认为: 1)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减少城乡差距,实现整个社会的 共同繁荣。 2) 农业是中国的最基本产业,我国农业不可能象美国那样做成粗放经营的产业。我们 应当学习日本做节约化、环保型的新农业。 2. 金融证券: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社会经济拉动力最大的不是第一产业,而是第三产业。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民间融资刚刚起步。所以我认为我国金融业银证券业还是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的。要更多地完善体制建设,完善行业内部管理,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能源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的瓶颈问题日益呈现。外国资本的大量引入,也耗尽了我们的资源。我认为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解决能源问题是重中之重。解决能源问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内源开发一个是外源开发。外源是引入外国资源,我国正大踏步做这项工作。向俄罗斯向非洲引进石油,向澳大利亚引进铁矿石就是例证,这样做即能使本国经济得到发展,又能节约本国资源。我国不会像美国那样为石油打一场中东战争,但我们可以和平的方式去做这项工作。内源开发就是在国内寻找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合理提 高能源利用水平等等。 4. 汽车业: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还不高,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汽车行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的汽车行业刚刚起步就受到外国汽车的左右夹击,生存发展的空间有限。窃以为这样情况继续下去。会对本国汽车行业极大不利,国家应该合理地保护本国的汽车市场资源。汽车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械科技水平地标尺,我想我国应当采取措施,加大汽车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本对国汽行业的扶持,加强对市场的保护。韩国尺寸之地,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而且应当做得更好。 5. 房地业: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人口还是呈现连续增长的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改善是必然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房地产还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做的是: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耕地保护,使整个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居者 有其屋但愿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6. 环保业。中国的污染是严重的,现状是令人痛心的。随着环境问题出现越来越多问题呈现。比如说癌症、SARS、禽流感等等。肯定是与环境污染相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问题往往为人忽略,有些地区为了政迹工程,也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不良的后果。我认为中国环保业刚刚起步,所以前景广阔;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地,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要加强环境问责制,加大社会监督。我们会迎来明亮的蓝天。 7. 信息产业:近年来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地出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认为这种变化才刚刚开始。现代社会人们加强沟通,加强信息透明度的愿望是强烈的。有 理由相信我们的信息产业会越来越好。 8. 科教产业:人才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资源,所以教育业在中国居于核心地位。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报复的青年才俊,21世纪的中国需要有更多地新科技新技术,所以科教产业前景应是无限的。 9. 运输业:知道美国一个城市有多少个机场吗?知道中国有多少我没有坐过飞机嘛?

21世纪中国崛起之路

21世纪中国崛起之策 摘要:我看了大国崛起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谁有了先进的科技,有创新性技术,谁就会跑在世界的前面。从工业革命到科学技术主导的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迅速发展壮大。那正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怎样才能崛起呢?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只有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发展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中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地缘政治事实,中国是一个路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中国的崛起要处理好周边国家的关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态度最重要。其他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和美国。此外,我们中国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崛起,必须有一个好的政府,社会要在礼治的前提下法治。重视家庭和教育,教育是强国之本。 关键字:把握机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增长 21世纪中国崛起之策 我看了大国崛起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谁有了先进的科技,有创新性技术,谁就会跑在世界的前面。从工业革命到科学技术主导的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迅速发展壮大。那正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怎样才能崛起呢? 纵观历史,我们中国走过了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由于清代中国社会内部和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无法形成自我主导的转变,中国近代的转型只能在外力下进行。历史学家唐德刚有历史“历史三峡”一说。他认为,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第一阶段,是帝国主义转型时期,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在帝国解体后陷于军阀混战的大崩溃状态,这一阶段持续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成立。第二阶段,从1929年开始冷战结束,这是国家主义转型时期。第三阶段,全球主义转型时期。从1992年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将一直持续到中国将建立起稳定的、普世的宪政体制为止。稳定、富强、民主和自由的中国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这一时期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以后。 为了更快的发展,向西方更好的经济体制接轨,向西方先进的技术并进,我们中国做了很多的转型。工业化转型、市场化转型、知识社会转型、全球化转型、政府治理转型(民主化转型)、最重要的是民主转型。改革开放把我国的经济推向了快车道,邓小平的南巡,决定性的把中国的发展导向了市场经济的方向。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了会议决议。1992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中国之后连续的经济增长,就与这一关系到战略全局的转折联系在一起。之所以说这一转向是战略性的,是因为这一转向不知是经济体制转变,而且是政治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的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中国正在走向一条增进民主的道路,这是中国目前环境下唯一一条通向善治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21世纪新的政治现实。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只有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发展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对中国的崛起而言,是难得的机遇期。只要我们中国不主动发起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着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2.詹姆斯·马奇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以后又同赛叶特一起创建了企业行为理论,对决策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有关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马奇写的代表作《组织》、《公司行为理论》。 四、关于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当时系统科学和理论比较盛行,倡导系统管理的人士十分广泛,因此对管理学派影响很大。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对管理的定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_1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南昌大学理学院李丽清南昌大学经管学院周小刚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 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 ,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 70 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 (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以下分述之。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 1 / 8

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 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 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 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 80 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80 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

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根据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预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也在发生变化。某些行业社会需求加大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1世纪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主 要有: 1、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网络信息服务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的行业。这个行业包含了网上购物、商业信息服务、广告媒体服务、技术信息咨询与服务等等。 2、房地产开发业。随着住房政策改革和住房的商品化,房地产开发业成为一个繁荣兴旺的行业,购房也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件头等大事,房地产开发业也因此面临无限的商机,并因此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房地产开发、咨询、销售业务、物业管理、租借、二手房转让行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也具有较高的利润汇报,因此,成为众多房地产投 资者的青睐。 3、社会保险业。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安全防护意识也不断提高,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都意识到了花少量投入,保证家庭财务和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保险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4、家用汽车制造业。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家庭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个人对家用汽车的需求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上升,给家用汽车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商家也将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家用汽车市场的发展还将带动汽车配件、维修以及相关的技术产品生产业等行业的发展。 5、邮政与电讯业。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相关通讯产品(如电话、手机、传真机)以及通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的电话与移动电话人均拥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通讯市场的开发潜力巨 大,这将给通讯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6、老年医疗保健品业。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中国也随之步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带来很多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的增加。因此,从事老年人保养品、药品、生活必需品、社区服务等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 景,并形成一个独特的产业。

21世纪的管理

21世纪的管理 21世纪,人们经历着数百年来的社会转型,即由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这是人类更大发展的世纪,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企业和个人都面对全球市场,面临科技猛进、知识裂变、网络革命、时空压缩,必须正面迎接人类文明史上空前未有的震撼和重整,都渴望用新的管理思考来打通新的瓶颈。 (1)管理理念创新化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现代企业的活力之源,这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界、经济学界的共识。 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创新是企业和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 管理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抢占新世纪的制高点,各国都在对传统管理理论及实践进行反思,图变求新,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动力。 管理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而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即确立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没有这方面的创新,企业创新就没有希望。这就对企业提出了全新的、高标准的要求。 首先,企业领袖要成为创新的领导者。要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创新活动,来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倡导、鼓励创新的环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鼓励员工不怕向现有的一切提出挑战,把员工从舒适轻松的位置上撵走;并提出在每个市场上只做第一或第二,凡是做不到的一律整顿、关闭或出卖;绝不等麻烦上门,自己动手改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其次,企业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巨大的创新勇气往往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韦尔奇就曾说过,"你要每天想想新观念,随时到所有地方去寻找对我们有用的知识。""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我们让公司跳出自己的框框去思考,我们创立了一种让员工放眼公司之外的文化,并设计了与此相联系的奖惩制度"。 再次,建立企业创新机制。使事业不断转型与提升,以适应知识时代多变的经营环境。 最后,让研究开发功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功能。 (2)管理决策知识化 21世纪人类将完成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将取代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知识投入生产过程后,大大提高了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明显减少了用于原料、劳动力、设备、库存、运输等方面的资本投入,知识本身成了一种最重要的资本。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财富创造系统中,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大大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