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后_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_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述

合集下载

管理理论的新时代

管理理论的新时代

管理理论的新时代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是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的形成,则经历了一段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西方管理学家通过对企业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在于合乎人性的管理才是有效管理,于是西方第二代以“社会人”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西方管理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们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等。

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其实践却是在日本。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日本企业家意识到要想在世界强国中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于是他们吸取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日本自身特点,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员工精神文化素养为中心内容的日本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

日本的经济成就极大地震动了美国。

美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研究,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信仰等,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不能成功。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成为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优秀的组织文化对外可以促进社会形象的树立,产品品牌效应,拓展市场和增加产品附加值;对内则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起到学习、维系和激励的功能,引导、协调并约束员工行为,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促进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 137・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2 期 ( 总第 134 期 )
结构和竞争者行为的理解,为企业分析市场结构提供 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使决策者能够比较全面、 清晰 地把握市场结构特点。波特指出了企业在分析市场结 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有 助于企业将其战略转向有吸引力的产业选择上。 同时, 他从企业的内在环境出发,提出了以价值链为基础的 战略分析模型,指明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部、外部来 源,这就把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通过竞争优势这个中 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另一方面看,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也存在诸多 局限: 首先,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没有突破将企业视 为“黑箱” 的局面。按波特的理论, 企业自身的力量是 既定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 的对比势位,未来企业内部的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 并不是现在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 其次, 波特实 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波特以企业作为最小分 析单元, 研究的侧重点却是产业的特性、 发展趋势及产 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好 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 实施;第三,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过多强调了外部环 境, 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 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物 质和能力, 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仍然显得不足。 即使 他提出价值链理论, 也不能弥补这一点。 二、 企业能力理论 究专家的广泛兴趣。 从此以后, 企业能力论实际上成为 企业战略领域的研究主题。
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 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 以 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 本、 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 价值链分 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 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 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综述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摘要>新公共管理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各国,成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也有许多专家、学者们写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现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些研究做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研究综述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各国,成为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其他行政学理论不同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出现之初就毫不讳言自己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它从经济学理性角度出发,要求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运用,因此追求三E(eeonomy!effieieney!effee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能成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西方各国经济滞涨,金融危机的深化才引发的一场要求政府部门进行变革的创新理论,从产生之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就为它提供了经济理性的支援,细数起来对其较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主要有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三种,它们也被称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布坎南和图洛克,它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人类行为纳入经济人假设的同一分析轨道,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和政治学交易理论修正了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从而提出了以政府失败说为核心的反对凯恩斯经济主张的新的经济理论,布坎南在他早期的著作《自由,市场与国家》中有明确的说明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通过新公共选择理论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技术以提高社会民主程度,在政府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以改善官僚制行政机构的运转效率和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为基本措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由科斯提出,由威廉姆森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个理论来源,在公共行政改革的运用中主要涉及到政府管制制度,行政体系与预算,以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建立产权制度,保护产权权利,遏制公共部门的寻租和腐败,为私营部门交易的实现开辟空间它以经济学和政治学制度为基础,来阐释现代政府有效运行所必需的关键特征,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打下了理论基础,委托一代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和公民的关系比拟为私营部门中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管理者)的责任关系,它注重于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责任制度,明确公共部门的权责关系,建立完善的公共部门运行机制,一般是主张在公共服务领域内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行民营化,合同外包和公司合作等,另外,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也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又一基点,与经济理论不同的是,它主要集中在高度抽象的技术层面,通过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来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它的一个主要假设就是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在理念和本质上是相通的,正如奥斯本所言“任何机构,无论是公营私营,都可以有企业家的精神,正像任何公私机构都会出现官僚主义”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借鉴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管理方法中比较成熟的部分,这种理论现己在各国公共部门中得到普遍应用。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管理创新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管理创新
变革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组织管理部门需要 不断调整工作程序、录用新的员工、设立新的 部门或机构、改革原有的规章和制度、实施新 的信息技术等等。
16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一)组织变革的外在动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中,会导致组织变革的因素有以下 九种。
国家政治形势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际外交形势及本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改变。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市场竞争力量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政治组织对自然资源的干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二)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 方面。 组织运行政策与目标的改变。 组织规模的扩张与业务的迅猛发展。 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 管理技术条件的改变。 管理人员的调整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期望的变化。
18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内容上主 要表现为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手段创新等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有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和模仿 创新战略。
任何一种组织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大方面。组织变革 的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量变式与质变式,正式关 系式、非正式关系式和人员式,主动思变式和被动应变式,强 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 式。
管理创新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改变的自适应性行为,是为了达到 组织(这里主要指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组 织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过程,它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管理理论、组织结构、组织方式、产品、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系 列变革。

第五篇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第五篇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安索夫矩阵”(Ansoffmatrix)
在这个矩阵中,安索夫根据产品与市场的两个维量——维 持现状和创新扩张定义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1)市场渗透,即企业专注于在现有的市场中成长。
(2)产品开发,即企业通过在替代品和互补品上拓展产品范围 来实现利润的增长。
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正式提出的,为后来的企业战略管 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安索夫又出版了 《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在该书中,安索夫认为战 略规划并不能涵盖企业经营中面临的所有战略问题,因 此他提出了一个“2×2×3”矩阵。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战略管理的权变观
安索夫对战略管理理论的第三大贡献是将战略与管 理跟动荡的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权变观。
一、设计学派 设 计 学 派 以 哈 佛 大 学 商 学 院 的 肯 尼 斯 ·安 德 鲁 斯
(Kenneth R.Andrews)等人为代表。 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的哈佛教科书《商业政策:原
理与案例》中,提出了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 即市场机遇(企业可能做什么); 公司能力(企业能够做什么); 个人激情(企业想做什么); 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做什么)。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一节 战略规划理论
首开企业战略研究先河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史学 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n Chandler.Jr., 1918一 )
20世纪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派 ------即设汁学派和计划学派。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最后是从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管理的客体含有文 化因素的,而文化是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任何一个地方和环节 的。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1世纪初期管理学新发展的理论综述

21世纪初期管理学新发展的理论综述

管理学新发展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开始由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效率转向如何适应环境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许多多新的管理理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

可以说,一个新的管理理论丛林已经枝繁叶茂。

本文以经典的管理学理论发展为基础,对21世纪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探讨了管理学的阶段性发展进程。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经典理论阶段性发展引言: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

但假定泰勒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走过仅百年而已,一百年来,管理学作为一门最新的学科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学习者,著作文献的数量呈指数上升,显示了管理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现今的21世纪,人类文明更加需要管理学。

21实际的管理学已经形成了由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三大主导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理论网络,包括决策理论,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知识管理和创新等前沿领域都以企业绩效作为核心。

以“资源观”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社会网络等制度理论,则是由管理学延伸出来的两个重要方向。

一管理学思想回顾与评述(一)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

1.管理的科学化与行为化--从经济人到社会人。

在20世纪初,泰勒等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

泰勒的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观点: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使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实现财富最大化。

达到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

法约尔等人对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专项组织结构,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者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_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_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后_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_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述答:进入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

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

其间企业再造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

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此外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著有《企业经营再造工程》1993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源于日本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

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是全球普遍重视的战略管理之一。

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90年代以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他们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工作过程,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强调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浮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霍桑实验,发现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员工工作表现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3.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强调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利奥纳德·韦斯特奇等人提出了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的概念,为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战略管理理论的浮现(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制定战略,并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组织目标。

迈克尔·波特等人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理论,对组织的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5. 现代管理理论的综合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将以上各个理论进行了整合和综合,形成为了包括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展趋势1. 灵便性和创新性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组织需要具备灵便性和创新性,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

因此,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变革管理。

2. 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需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视跨文化沟通、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以提高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3. 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组织需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6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5)
¾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 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波特认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

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列为
思考重点。

¾提出“集群理论”

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
2007-8-24
11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9)
企业再造理论(Reengineering)
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 Champy)在1993年出 版的《再造企业——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中提出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 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 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 Ì企业再造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已形成的基本信念。 Ì企业再造是一次彻底的变革。 Ì企业通过再造工程可望取得显著的进步。 Ì企业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手。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2007-8-24
1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7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热、系统热、权变热
战略热: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 系统热&权变热: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
8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热
注重比较管理学(交叉文化管理学)和管理哲学。 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的“软管 理” 。
国 管


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的Z理论

行政管理理论的变迁

行政管理理论的变迁

自20世纪初以来,行政管理理论在不断地变迁和发展。

这一变迁可以追溯至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也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行政管理理论的变迁,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和原因。

一、科学管理时代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科学化管理”,即工作任务的科学分析和分工,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理论在工业生产领域获得了很大成功,对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行政管理领域,这一理论对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要求,促进了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行政学时代20世纪中叶,行政学成为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制度理论,认为官僚制度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对组织的稳定性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为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促进了行政管理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三、组织理论时代20世纪50年代后,组织理论成为行政管理领域的主要理论。

西蒙提出了“满意模型”,认为管理决策是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强调了组织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对决策的影响。

这一理论对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组织问题的新视角,促进了组织行为和组织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四、新公共管理时代20世纪80年代后,新公共管理成为行政管理领域的主要理论。

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机制和效率导向,提出了政府治理的新范式,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促进了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对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五、社会学习时代21世纪初,社会学习成为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认为组织应该具有学习型能力和创新型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这一理论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促进了行政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六、网络治理时代21世纪后,网络治理成为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

网络治理强调多参与、多治理和网络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

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a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

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

(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

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1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复杂关系的重要课题。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这一领域,包括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概念、最新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和范围入手。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用户消费的全过程中,对整个供应链网络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一定义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性和综合性特点,也体现了其对于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重点关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到后来的注重灵活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拓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概念进行综述。

比如,供应链设计、供应链协同、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等都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比如,数字化供应链、智能物流、绿色供应链等都是当前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围绕着这些方向展开。

总之,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管理领域,文献综述可以从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概念、最新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西方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管理理论综述前言:从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到古希腊、古罗马,管理思想早已有之。

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

但是,直到20世纪初,真正成体系的管理理论才开始逐步建立。

不过,这些理论都形成在西方;虽然东方的早期管理思想也源远流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笔者在阅读了4本关于西方管理思想的著作和近15篇相关文献后,对西方管理理论做出了一个简要的总结,下文将具体阐明。

正文:西方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的最初形成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所形成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现代经营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

他在著名的金属切削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锹实验等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逐渐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作是其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定额原理、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原理、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他还提出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则。

泰勒在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并分析后得出科学管理理论,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引入生产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但是,由于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从物理的、生理的方面研究工人的操作规范,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个别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没有考虑到工人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没有关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和经营的内容。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流程再造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1993年,迈克尔·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

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质的飞跃和突破。

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

企业必须把重点从过去的计划、控制和增长转到速度、创新、质量、服务和成本,目的是为了吸引顾客、赢得竞争和适应变化。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

二战后,作为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日本没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

日本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如果要在世界强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企业只有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物质和技术力的支持,更需要一种激励员工艰苦奋斗,为企业尽心尽责的精神力量,即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正在形成发展过程之中,国内外人们认识不尽一致,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最新精选】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最新精选】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1】【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带来的困境,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又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管理,以解决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它以经济学为基础,以政府市场的协调为核心。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它在研究范围、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之处。

它的理论及实践对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也在不断改革之中,但是在我国政府改革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虽然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为了政府改革兴起的,但同样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要我们能够积极的借鉴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一定会给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政府改革【Abstract】Nineteen eighti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welfare state" in trouble, for the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o absorb fifty or sixty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new latitudinarian economic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used in government managemen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o re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s,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re market coordin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is compared, in its research scope, method, theory basis, there are a lot of innovation.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dministrative reform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also is in ceaseless reform, but in the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lthough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rising to the government reform, but also for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long as we can adopt the suitabl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place,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will give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provides a number of very fruitful suggestions.【Key words】New public management; Western countries;Government reform一、导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一系列的政府危机,包括财政危机,管治危机,信用危机等等。

管理理论新发展2.5

管理理论新发展2.5
第五节 管理理论新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
学。
一、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是有关企业 长远和企业全局发展的谋划和策略。80年代,企业战略得 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管理进入了战略管理时期。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包括竞争战略、 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 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信息化战略等等。企 业战略虽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整体 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 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 企业战略的范畴。

收缩型战略
收缩型战略是采取保守经营态度的战略形态,主
要适合处于市场疲软、通货膨胀、产品进入衰退期、 管理失控、经营亏损、资金不足、资源匮乏、发展 方向模糊的危机企业选择。可分为:转移战略、撤 退战略、清算战略三种战略形式。

转移战略是通过改变经营计划、调整经营部署,
转移市场区域或行业领域的战略;撤退战略是通过削 减支出、降低产量,退出或放弃部分地域或市场渠道 的战略;清算战略是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部分或全部 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经营活动的战略。

企业战略的三种状态 按表现形式,企业战略可以分为:拓展型、稳健 型、收缩型三种形态。

1、拓展型战略 拓展型战略是指采用积极进攻态度的战略形态, 主要适合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及新兴 行业中的企业选择。 具体的战略形式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 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


(1)市场渗透战略

收缩型战略的优点是通过整合有效资源,优化 产业结构,保存有生力量,能减少企业亏损,延续 企业生命,并能通过集中资源优势,加强内部改制, 以图新的发展。其缺点是容易荒废企业部分有效资

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

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论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

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

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梅奥及霍桑实验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1.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分工与劳动标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其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划分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细致的分析与实证研究,制定规范与程序来管理工人的行为。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埃尔顿·梅奥在西盖尔电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行为受到群体压力、社会期望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引发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该理论关注组织内个体行为的动机、态度和群体互动等因素。

3.管理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线性规划、决策树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管理问题的解决变得定量化。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管理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化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等手段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4.系统理论:20世纪60年代,维尔弗雷多·帕雷托提出了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

通过对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系统理论强调整体化的管理思想。

5.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斯和沃特尔斯基提出了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需要从长期、全局的角度来决策和管理。

该理论将组织的目标与市场环境、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等因素结合起来,强调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变革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变化。

变革管理理论致力于解决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学习型组织和变革领导等概念。

发展趋势:1.弹性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组织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

弹性管理强调自主权下放、多样化的工作安排和组织结构的灵活调整,以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2.高绩效管理: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注重绩效评估与激励,而现代管理理论将绩效管理视为一种系统和过程,更加关注员工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达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管理理论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文化公司治理企业形象企业识别卓越领导学习型组织人本管理企业是由人构成的(of the people)企业是依靠人开展活动的(by the people)企业是为人而存在的(for the people)团队管理成功的团队管理的关键在于尊重。

如果团队的成员不能做到互相尊重,那么该团队就不能像一个真正的团队那样运行;如果团队所做的事情无法得到其管理人员的尊重,那么它就无法良好运行。

—— Nicky Hayes战略管理我们的观点很简单,那就是,追求卓越与追求伦理是一回事,两者都必须与公司战略相联系。

”正在发生的管理革命的实质在于,必须把伦理置于公司战略讨论的中心。

优秀企业能够而且应该根据与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战略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管理。

——R ·Edward freeman &amp;Daniel R3>. Gilbert, Jr.全面质量管理强烈地关注顾客坚持不断地改善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精确地度量向员工授权企业文化与道德优秀的企业文化合乎道德的企业文化必然是Cynthia Glassman on Corporate Govern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is just a means to an end—and that end is good corporate behavior.a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cess;punishment of bad behavior—by the company itself and by civil and criminal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market;an ethical culture at the firm that is valued by the market.William Donaldson on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most important first step for a board when it comes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not a debate about the structure, but a defini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an inviolate corporate culture. He encouraged boards to define the moral compass that will guide the corporation and set the ethical standard they want to embed in the company’s DNA. Boards should determine how to demonstrate a commitment to these ethical standards in their actions with a 5>view to protecting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ir investors.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管理原理与实践_[共2页]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管理原理与实践_[共2页]

23第一章 管理导论 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该学派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运用各学派的观点,为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一)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所处的技术、市场、社会、政治等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一方面给组织带来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断给组织生存造成新的威胁,这就使得管理者不能只看到近期利益,而必须为组织做长远的战略考虑。

这样,以谋取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在美国出现。

20世纪80年代,组织进入战略管理时期。

美国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在1965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这一概念,并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订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

1976年,安索夫又出版了《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第一次提出“战略管理”,他认为“战略管理是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安索夫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管理,是决策与实施并重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

因此,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二是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而要正确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以及给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结构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述
答:进入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
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

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

其间企业再造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

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
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此外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著有《企业经营再造工程》1993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源于日本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

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让员工对公司
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是全球普遍重视的战略管理之一。

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90年代以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这一段时间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更加活跃影响较大的有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1990年由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建立有机的、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作为“教师”的领导者应提高员工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

学习型组织包括五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

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够达到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增强组织生命力。

学者阿里·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一书中也指出成功的公司是能够有效学习的公司。

他认为知识是未来的资本只有学习才能为不断的变革做好准备此外罗勃特·奥伯莱与保罗·科恩合著的《管理的智慧》中描述了管理者在学习型组织中的角色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学习的技巧还要使自己扮演成学习的领导者、师傅和教师的多重角色。

除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外90
年代还有一个热点——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想与方法得益于90年代的信息化蓬勃发展。

知识管理的思想结合互联网建立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积累知识的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知识管理的代表作是杜拉克的《知识管理》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组织中建立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最终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成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只有让知识与创新、管理、组织相结合知识才会成为生产力。

时至今天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的热门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