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络情绪化传播分析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情绪化传播分析

如今我们身处以信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人们不仅从网络里获取信息,还将获取的信息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形成了一个网状的交流模式,各种信息接踵而来。

但是逐渐发现,一些不良信息、不真实言论的网络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对当事人的缺陷、丑陋、尴尬之处探寻传播的兴趣过于关注,就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斯所言,我们的网络世界如今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阴暗的东西上,比如,快速传播他人尴尬,夸大他人缺陷等等。

①揭开他人隐私,放大别人缺陷,甚而演变成欺凌与审判,让我们不得不为之警醒。

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分析这一现象,是本文探究的议题。

一、网络情绪化传播现象谈到网络情绪化传播不得不说一个案例,莱温斯基和克林顿拉链门事件。

一个是白宫实习生,一个是美国前总统,两人产生了一段办公室恋情,莱温斯基向自己的好友崔普透露与总统交往的内容,电话被好友秘密录音,还将录音交给了检察官。

于是一起桃色新闻调查轰动了整个美国,更是轰动了整个互联网,一种情绪性舆论蔓延整个网络,莱温斯基成为全世界公开羞辱的对象,被公开羞辱对个人而言代价很大。

二、心理暴力与大众传播互联网还没问世之前,大众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互联网的到来推动了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给大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之旅,从传统媒体传播单向性强的特点演变到多向互动极强的新媒体传播。

日本传播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现在社会是一个由大量复制的信息支配着的社会,大众媒介不管出于盈利也好还是宣传也罢,将广大受众淹没于表层信息的洪水之中,使其丧失了对公众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大众传播对于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

②互联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非理性的信息传播,受众必须要保持自我净化能力,理性地看待网络信息,而非被网络牵着鼻子走。

三、受众心理和传播行为研究一从使用满足到受众传播心理研究。

在网络环境中,受众参与公共事件比较突出的心理有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和表现心理。

有时总是乐于接受新奇的、反常的、罕见的信息,而在接触信息并且传播的过程中又希望被认同,不被群体排除在外,于是总是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进而使得群体影响由压力变为动力;另一方面,受众个体在群体前总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当自己的意见与群体保持一致时这种欲望更为强烈,希望得到群体的支持或赞赏,显示出一种夸示动机。

基于这三点,受众在新媒体圈层的活动显得游刃有余,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佐证这一观点再合适不过了。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的使用更为频繁,媒介类型也更为多元。

网络受众,也就是网民们的一些表现也是在这一框架之下,比如一些网民喜欢在微博上发言,或是开通自己的博客,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自己的情感通过互联网而得到了宣泄和抒发,如若是能得到粉丝的青睐,那在感情上就得到了共鸣和满足,这比一个人独自在家写写日记,无人问津自己的心情要有存在感得多。

再举例来说,一些网民喜欢在论坛上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传视频,发自己的美照,晒出自己的个性,通过使用网络来引起他人关注,满足表现欲望,将自己展现在他人面前,从而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构建自我形象。

二从沉默的螺旋到舆论的产生。

何为舆论,大家都在说的就是舆论,是能够公开的大家的意见,这里的大家指的就是公众,也可以理解为网络受众,强调能够公开就是指言论有支持的人群,与之唱反调就会被孤立,就有遭受制裁的危险。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公众事件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网络生活中占优势的多数意见在这场博弈中胜出,这种多数意见就是舆论。

公众事件中有意见领袖发声,或是有了舆论的引导,受众关注的事件信息点就会集中于一处,另一方面,媒介可以通过对报道议题的选择和报道数量的集中,来影响受众对具体事件的关注度,所以绝不能孤立地看待公众和媒介,他们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