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理想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施行教化,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以顺应民心。
听凭万物兴起而不横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人,使民众不起纷争;不珍视难得的宝物,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心;不显现能引起私欲的事物,使民众心绪安宁。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净化民众的心灵,满足民众的温饱,减少他们的欲念,强健他们的体魄,使民众经常保持纯净的心态。
让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进行治理,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高明云:“所谓‘圣人之治’,主要是使民无知无欲,甘食肚饱,健全体魄,而无愤无争,安居乐俗,永远过着‘小国寡民’、互不往来的朴实生活。
”《帛书老子校注》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成刍草、狗畜;圣人也无所偏爱,将百姓看成刍草、狗畜。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只大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尽,鼓动愈快风力也愈大。
议论越多离道越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
表面上写的“天地”,其实说的依然是“道”,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
因为“天地”、“圣人”都是道的体现者。
天地、圣人对百姓、刍狗是一视同仁的,这里体现的是道家的“万物为一”的思想。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的存在既长且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并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它就能长生。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众人之后,他的所得反而先于众人;他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其自身反倒得到保全。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的无私吗?他反而因此成就了伟业。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尚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甘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它的行为最接近道。
居处趋下让人,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诺言诚实而有信,为政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而不紊,举动应时而有节。
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
老子贵柔,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不争而使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以水比喻“道”以及得道者的品格,完全将水拟人化了。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与其装的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灌注。
器具捶打得过于尖利,便无法长久得以保持。
纵然金玉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够将它守住;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在自取灾祸。
功成名就抽身而退,这才符合天道。
本章侧重从反面提出问题,提出要戒骄、戒盈、戒满、戒锋芒毕露等,作为其对比的正面的品德,则是功成身退,因为这样,才符合“天之道”。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宠与遭辱都感到震惊,将它看重的如同祸患缠身。
为什么受宠与遭辱都感到震惊?因为受宠是卑下的事情。
这样,得到宠信就感到惊喜,失去宠信就感到惊惧,所以说受宠与遭辱都同样震惊。
为什么说会重视得如同祸患缠身?我之所以有大患缠身的感觉,是因为太过于看重自身的存在。
如果没有了自身的存在,我哪里有什么祸患产生?因此,只有愿意忘我的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不顾自身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本章也是道家有关人格修养的理论。
老子在批评世人过于看重自身的境遇时,提出应当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保持其人格尊严,不要因外界的毁誉而影响自身的生活态度。
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不患得患失。
8、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弗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补;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代明于治道之士,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
正因为他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描述:迟疑不决呵,就像寒冬赤脚淌河;心怀畏惧呵,如同强敌在四邻;顺应潮流呵,恰似春来冰融释;恭敬严肃呵,仿佛出外去作客;敦厚诚实呵,就像朴材未经雕琢;襟怀宽阔呵,就像空旷的山谷;浑厚含蓄呵,就像浊流盈江河。
谁能让浊流不在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又让它逐渐萌动生机?保有此道的人永不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弃旧图新。
本章描述老子心目中那些古代得道之士的形象:他们“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就是说精通各种奥妙,深远通达而高深莫测。
文中通过七个“若”字,来比喻他所认为的有道之士,实际上可概括为:既谨慎又警惕,既严肃又亲切,既淳朴又通达,心胸开阔能包容万物。
老子认为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就能获得成功。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容易充盈,陈旧反能更新;欠缺就能获得,贪多反而迷惑。
因此圣人守道,作为天下的范式。
不自我表现,所以是非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声名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领导众人。
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人能和他竞争。
古人所说的“委屈反能保全”,难道说的是空话吗?确实做到周全,就会回归于道。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君子终日行进,从不离开粮草辎重。
虽有美景奇观,却能安居超然。
1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不留瑕疵,善于计算的不需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锁却坚固难启,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而无法松解。
因此圣人善于挽救人,从不遗弃人;善于物尽其用,没有物被废弃,这就叫“袭明”。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于知人是理智,能够了解自己是心明。
战胜别人叫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
知道满足是富有,坚持不懈有志气。
不失根基能长久,身死而不被遗忘是真正的长寿。
13、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成为真正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