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教学反思
马晓静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视觉文化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热点,视觉性占据主导地位,其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本文重点对视觉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视觉文化教学视觉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lec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Visual Cult ur e
MA Xiaoji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 Abs tra ct Visual culture driven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hot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udies,visual dominance,its impact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an not be 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his paper focuses on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s in teaching,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Ke y words visual culture;teaching;visual;reflection
1视觉与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视觉冲击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义《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指运用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及有关知识,如电影、电视、戏剧、雕塑等,学术界对于视觉文化的解释有很多种。比如:南京师大张舒予教授将“视觉文化”定义为:“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观点是:“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以上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义虽有不同,但本质上要说明的问题是一致的,即:视觉文化是建立在视觉形象基础上的一种感知。
近年来,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过于简单地作出了从“语言转向”到“视觉转向”、“图像转向”的判断,其实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理论层面,简单地将“视觉”等同于“图像”。①为此,产生很多消极因素,我们需正确应用视觉理论,发展视觉研究。
2视觉化应用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1直观性的应用
视觉化的方式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弥补语言和文字的缺陷,通过图像和符号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在教学中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例如: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内容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关系。中学数学几何课程提供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丰富的图形材料。图形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逻辑系统,从而发展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应用中要避免陷入图像与文字、观看与阅读的二元对立,要图文结合,数形结合,互推互补。
2.2视觉化内容的选择
被视觉化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制作者本人对内容的理解和建构,可以视为语言文字的延伸之物。“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说明图像的优势所在。但是,试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视觉化的过程是否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思维限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的视觉化教学设计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里要明确一点,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特定的事物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是对文字描述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若是将泛指的事物视觉化了,则是某种意义上的思维的限制,为了促进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尽量先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视觉思考,再作必要补充。
2.3内容与形式的权衡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过去教师只需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课下教师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教材的研究上,课上则重在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扩充。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学资源逐渐丰富,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很多教师课下更注重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课上则侧重于展示教学设计,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理解,实际上是简化思维过程,跳过了某些思考的环节,降低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盲目追求媒体技术的视觉化效果,而忽视内容本身的教学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能忽视内容,要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来促进内容的发展,把充实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
3视觉化对教学的启示
3.1拒绝“被视觉化”
视觉化的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对那些“视觉化”了的事物往往能增强表象、记忆与思维等方面的反应强度,这一现象称之为视觉化效应。但在具体应用中要拒绝“被视觉化”,不能简单的认为视觉化的形式就一定比原来的表现形式好,盲目的视觉化,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下转第241页)
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大到创办一个公司和企业,小到提出一个点子或新想法,都应当纳入创业教育的范畴。
(3)推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制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较普遍实行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管理制度。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己设立学习方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则更加灵活,要求学生遵守的纪律只有一条,那就是自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拟订计划。实行完全学分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提前毕业提前创业的机会,对想停课创业或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允许其延长在校时间,最长期限为6年。③
(4)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充分的调动教师、员工、社会参与者的积极性,鼓励和重将有创业实践经验、有创业授课经验的教师编写创业方面的教材,组织专家对初稿评估,评估可行后发表,其工作量的计算是普通教材的5到10倍。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创业,并给予资金帮助。
(5)成立创业基金,增加财政投入。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具备创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享有国民待遇,要制订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机制的有效性,是科技型企业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要高一些,因此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要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要加大对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扶持的工作力度,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设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指令,根据地方财政输入的比例设立创业实践基金,对真正想创业,有能力创业的学生给予创业实践基金支助,降低创业基金门坎。
3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创业实践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GJZ201301036)和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3073、2013079)
注释
①黄兆信,陈赞安,曾尔雷.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高
等教育研究,2011(9):85-90.
②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③④Fayolle A,Gailly B.From Carft to Science:Teaching Models and Le arning
Processes in Entrepreneurship E ducation.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8(7):569-593.
(上接第177页)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学生带到其他的思维误区。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所见若能激发出更多的思考,而不是限制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视觉化形式才是最好的。
3.2注意视觉化的“选择性”
同样的内容,学生看过之后的理解也可能不一样。因为他们首先愿意看的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的选择性。每个学生对画面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上的,对于是视觉化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到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将文字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视觉形态的内容,学生就一定能理解,虽然图像和画面十分具体和形象,但学生依然会有不同的观点,视觉化的形式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所以教师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每种形式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没有一种表现形式是万能的,各取所长才是正确的教学观。
3.3警惕:被动的视觉
所谓“被动的”视觉,是指:注视而不辨认。一旦教师展现一个视觉化的内容之后,学生仅仅是所见即所看,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所展示的内容太难,已经超出了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另一种是展示的方式与原来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看着很唐突,无法将二者建立联系。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出现被动的视觉,合理培养学生的“视觉加工能力”,让学生有所观,有所思。这里的“视觉加工能力”是指包括把抽象的关系或非图形信息转换成视觉信息,是一种视觉表征及视觉表象的操作和转化能力。②只有提高学生的
视觉加工能力,才能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视觉信息。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合理地选择视觉化形式。一节好的课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技术,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理解所学,并将知识合理建构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3.4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R H McKim)通过实践研究,对“视觉思维”的界定是:指视觉感官对外部刺激惊醒反应形成“视觉意象”,并以视觉意象为中介,在观察、想象、构绘三者间作用中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作为教育者需重视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视觉化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呈现。要为学生创设视觉化的学习环境,提供视觉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积极鼓励学生使用视觉思维,并学会借助视觉化的形式进行视觉表征。
面对视觉化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一方面要学会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应用新的观念和技术改善教学环境与方式,另一方面必须要克服视觉冲击所带来的视觉弊端,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作为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深入理解视觉文化理论的内涵,合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素质。
注释
①曾军.近年来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文学研究,2008(6).
②林崇德.智力发展与学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