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的哲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基于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的哲学意义

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Positioning Theory)是身份分析和叙事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这一研究方法从语言、认知、互动三个层面研究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叙事与他人、外部世界以及叙事人自身进行的交流互动,并从中探索和揭示研究对象的身份构建、说话意图、意义等重要信息。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的研究材料、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得出:(1)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研究材料的合理性/有效性有较强的哲学支撑。(2)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的三个操作层面都有其哲学意义,且操作过程展现了其多元、动态、能动的探索事物的眼光。(3)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为思想创新、社会科学、特别是叙事研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哲学启示和研究路径。

标签:定位理论;个人叙事;语言哲学

[1. 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核心概要

根据Michael Bamberg(2005),目前对定位理论有两种主要的区分:一种是基于传统大叙事(Grand Narrative)的定位理论;一种是基于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的定位理论。本文主要讨论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以下简称“个人叙事定位理论”)。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从三个层面对叙事或“故事”进行分析。首先,本地语境(local context),这一层面回答了“故事中的角色之间是怎么样相互定位的”。第二个层面发生于叙事者和听话人之间,这一层面用于回答“叙事者在听众面前是怎样自我定位的”。第三层面可归结为“叙事者在叙事中是怎样自我定位的”(Bamberg,1997)。定位过程不仅是对叙事材料进行简单的分析,而且还对叙事发生的特定时空,叙事发生的本地环境,意识形态中广为传播和接受的常规的、固有语境互动过程进行研究,也就是叙事人在主流话语或大叙事影响下是怎样定位自己的。最后,这一理论还分析叙事人是怎样与自己互动的,即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对这三个层面的具体探索路径可以归结为:(1)基于语言学的研究路径。这一路径首先考查所研究材料的词汇及句法结构,进而探知材料的主题组成情况。(2)基于认知层面的路径。这一路径的操作思路主要基于所述故事的各个语义部分背后存在一个策划组织的总体结构的假设。(3)基于互动层面的路径。这一路径从如何研究叙事的角度将故事及其意义看作叙事参与者在本地环境(local context)下的共同成果(Bamberg,2012)。

这三个层面的在通过叙事进行身份分析时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首先,从语言的层面分析材料的人称、时态、空间关系等元素的位置及在文中的意和作用。如主语位置的人称具有施事意义,因此对所发出的动作负责等。其次,以认知的角度通过文章的从句顺序、连贯性以及词汇和句法上的构建方式探寻文本的主题意义。最后,基于前两个层面的分析以及所研究叙事中叙事者的

叙事方式与主流固有观念的差异、互动、冲突,解读所研究叙事的意义,即回答“Why is this story here and no w?”

以上是个人叙事定位理论核心概念及基本操作方法的简要总结。接下来笔者将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浅析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的哲学意义。首先,笔者将对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研究材料的哲学上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其次,分析个人叙事定位理论具体操作层面的哲学意义,重点分析其语言层面。最后,总结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的哲学内涵及其相关启示。

2.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的哲学意义

2.1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研究材料作为探索意义的媒介的合理性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主要运用于实时采访、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叙事人在自然环境下交流、互动时所产生的语料,语料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和自然化的特点。

这样的自然语言是否具有探究和发现意义的可能性呢?从语言哲学的范畴看,自莱布尼茨到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及维也纳学派,都希望设计一种人工的元语言来表述和分析哲学命题,并希望这种元语言是高度精确的符号系统。这是一种理想观点(陈保亚,2006)。后期维特根斯坦更多地关注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和哲学的关系,提出意义即用法的思想(陈嘉译,2001),这应该是几千年来哲学活动中最深刻的认识之一(陈保亚,2007)。陈指出,所有的人工语言都是通过自然语言来定义的,人工语言肯定不能充分表述哲学命题。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于是哲学的语言最终只能回到自然语言。并且哲学命题需要哲学家和智慧者来分享,要分享就需要通过自然语言来传递,否则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沉思和个人的言外之意,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命题表述的元语言不能独立于自然语言。

通过以上论述,个人叙事定位理论在语言哲学层面上是具有合理性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继续论述个人叙事定位理论操作层面的哲学意义及合理性了。

2.2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具体操作层面的哲学意义

2.2 .1个人叙事定位理论语言学操作层面的哲学意义

哲学对语言的一大关注就是为了探寻“意义”,而个人叙事定位理论也旨在发现叙事材料背后叙事者的叙事意义、叙事人相对于听众、社会及叙事人本身的意义。

根据Bamberg (2012),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的语言学层面操作主要考查语料文本的词汇句法结构,从人称、时态、空间关系等方面分析故事内角色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定位的。

对于人称的分析,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施事/主体性(agentivity)。主体性在基于个人叙事的定位理论中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行为(action)?回答此项问题时,研究者不可避免的也要对叙事中与“行为”相对应的“事件(event)”、“状态(state)”等概念进行考查。从而对叙事的动态、静态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考查。第二,解决“谁是动作的发出者?”。这一问题的基本涵义为,动作的发出者即动作的负责方,因此,若一个动作产生不良后果,那动作发出者就转变为责难的承担者。由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称的位置和“格(case)”判断动作的负责人,进而推断出叙事人将特定人称放在特定位置的特殊意图。第三,回答“叙事中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在道义上是被标记为“好”还是“坏”?这一问题对叙事的意义、个人叙事与传统标准的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同时,与传统标准的冲突也为这一理论发现产出新的意义提供可能性。因为传统叙事有预先存在的叙事框架,常常忽视从个人视角做出的对错判断,因此,这类叙事也必将影响对真相的判断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衡量。此外,人称也是语言哲学专名探讨的一个重要部分,“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尝试了解专名本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相信世界上真正存在的是各个事物,言说尽管多种多样,但最后总要扎根在个体事物上(泽诺·万德勒,陈嘉映译,2002)”。由此,从叙事的专名/人称的使用情况中,研究者也可以适当的对“存在”或“事实”等概念做出推断。时态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动词和时态标志上。对动词的分析明显可以区分事件的现在、过去、将来等状态。不仅如此,对动词的深入了解能够让我们对事物具有更接近哲学性的理解。如万德勒在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中将动词细化分为过程动词和非过程动词,在这两大类下又各细分为活动词项、目标词项和成就词项、状态词项。同时,状态词项和属性词有极大的相似性,和条件句联系也相当紧密。这样的划分使人们对诸如“想”和“思想”这样的词表示一般概念还是特定活动等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所研究的语言层面的三个环节:人称位置、时间、空间,分别展示了个人叙事定位理论对叙事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面把握,并展现了其通过个人叙事与传统标准的冲突矛盾产出新的意义的可能性。此外,个人叙事定位理论还以语言为途径探寻“存在”、“事实”等哲学意义。

2.2.2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认知及互动意义两个操作层面的哲学意义

认知层面是基于叙事的所有语义部分背后存在一个策划组织的总体结构这一假设来操作的。要寻出这一结构,找到完整的“策划图纸”,发现策划人的意图,就要追踪材料所提供的蛛丝马迹。而这些蛛丝马迹的明显标志莫过于考查材料中的从句顺序、连贯性以及词汇和句法上的构建方式。在万德勒看来,对这些考查也极具哲学意义,例如万德勒在其著作中声称对表因果概念的词的分析(原因、结果、作用、导致等),即使只是构成因果概念分析的一小部分,也应当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分析工作。况且,根据万德勒的分析,表因果概念的词在区分事件和事实等概念上也极有帮助。

个人叙事定位理论第三个操作层面,是结合前两个层面的分析结果,充分考虑叙事或“故事”产生的本地环境、叙事人的心理状态、特定语境、语言使用方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