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的_愁_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3期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Vol.6No.32004年9月
Journal of Heb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Sep.2004
收稿日期:2004-02-20.
作者简介:勾焕茹(1964-),女,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的教学与研究.
文章编号:1671-718X (2004)03-0001-03
唐宋词中的“愁”情结
勾焕茹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这既与那个时代词人的气质有关,也与词的体式和传统有关。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是唐宋愁情词的三大主题。这些词作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共鸣效应外,还主要在于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意蕴。
关键词:唐宋词;情感因素;愁情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愁情,在唐宋词中是一种道不尽的情结。翻阅唐宋词作,我们会发现“愁”字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吟咏唐宋词篇,令人体味更多的也是词中蕴含的种种“愁”的情感。在唐宋词中我们看到,生活困顿、遭遇坎坷者写愁,衣食无忧、生活闲适者也写愁。只要稍稍读一些唐宋词,许多写愁的名句便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情何以得到词人们如此频频的观照?他们抒发的愁情有哪些特质?这些蕴含着或浓或淡的愁情的词作又缘何流传至今而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愁情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常常体验的情感。人在一生中,
要经历诸如是非荣辱、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遇,要面对生、
老、病、死的大问题。因此,即使是非常达观的人,也免
不了有烦愁的时候,至于感情丰富、细腻的诗人,就更容
易被种种愁情所烦扰。有了烦愁,就需要排遣,而不同性格气质、不同文化修养的人会有不同的排遣方式,诗人自然是要通过诗歌来抒写、排解自己的烦愁。从唐诗中,我们便已读到诗人们抒写的种种愁怀,如边塞诗人写边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漂泊诗人写孤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失意诗人写宦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忧国诗人写国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新诗体——词的出现,使诗人们找到了一种更适于排遣心中愁绪的载体。词打破了以往诗歌句式整齐的特点,采用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句式,再加上音调的抑扬起伏,尤适于表达诗人心中或隐或显、苦涩难言的愁情,因此,词便成了普通愁情与诗人气质、才华的结合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李煜在经历了亡国之变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家国身世之慨、个人苦闷之悲、阶下囚的屈辱、丧失自由的孤独死寂生活,给他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深愁巨痛,他在词的体式上进行了创新,如将中晚唐人仿七言绝句的单片齐言体《浪淘沙》发展为双片的长短句。唐刘禹锡作《浪淘沙》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再看李煜的《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在李煜笔下,《浪淘沙》词调的体制扩大了,句法更为参差,语气也更为跌宕顿挫。此外,李煜还在长短句中大量使用九字句式,把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波三折、曲折而又尽情地摹写出来,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煜的这些九字句在句法上多采用“上二中四下三”的形式,读起来语气更为顿挫,节奏更为鲜明,以此表达词人心中难言的愁与痛,有一种吞声咽字、字字千钧之感。词从唐代产生,一直沿着婉约的路径走到了宋代。在宋人的传统观念中是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的,李清照也曾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虽说苏轼的豪放词作给词开拓出新的领域,但总而观之,诗词之间还是有着较明晰的界限。拿李清照的创作来看,面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在诗中,她表达的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激之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在词中表达的却是国破家亡、沉哀入骨的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有了
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2第6卷
词这种表现愁怀的绝妙形式,词人们各种各样的愁怀也就能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尤其到了宋代,随着词作的流行,又引发出词人更多的愁情愁绪,甚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想,这就是“愁”字在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原因。
二
唐宋词中的愁情词从内容上看有三大主题: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这些词中所抒写的情感既是千百年来代代人都有体验的普遍情感,同时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伤春悲秋。这可以说是唐宋愁情词中的第一大主题。照理说,春秋两季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最令人愉悦的季节,晋代陶渊明的诗中曾写:“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之二)。然而,到了唐宋词人那里,写到这两个美好的季节,往往充满感伤与忧愁。这反映出唐宋词人面对良辰美景时的复杂心态,其中最主要的是忧惧衰老的惜时心态。人的一生相对于宇宙自然来讲是非常短暂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医疗水平的低下,人的平均寿命更为短促,为此,古人常常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唐宋词人,本是多情善感的人群,面对春秋代谢、花开花落的时序流转,必然会流露出浓厚深细的惜时心里,在这惜时的心态中,又夹杂着对人生缺憾的感悟、怀才不遇的苦闷、寂寞孤独的惆怅或爱情受挫的烦苦等等。
如宋代词人张先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张先五十二岁时的临老伤春之作。词人本要借听曲饮酒消愁,结果酒醒“愁未醒”,这未醒之愁便来自于春天的即将逝去。面对镜中衰老的容颜,更是充满感伤。整首词在伤春惜时的主题中,抒写着人生易老的感叹。
再如南唐词人冯延几的《芳草渡》:
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
词人通篇以景寓情:梧桐叶落、蓼花飘飘、烟雾凝寒、冷雨潇潇,鸿雁远飞、羌笛幽怨、秋江渺渺、山影孤月,萧条冷落的秋景与行人远去、笙歌散尽的惆怅凝为一片。冯延几身为南唐宰相,锦衣玉食、富贵骄人,悲秋之感从何而来?这是否属于无病呻吟?我们可以把冯延几等衣食无忧的词人所作的愁情词称为闲愁词,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无病呻吟。这些词作,往往缘发于敏感词人对人生缺憾的感悟。如冯延几的这首词,就是词人由秋气之摇落万物而感悟到时光流逝、人间聚散的不可扭转,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离别相思。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或追求某个生活目标,人总是要经受别离。特别是古代,由于社会不稳定,人们为了生活、功名,往往抛家离乡,或奔走于仕途,或从戎于边陲,或浪迹天涯,或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边荒异乡,再加上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在长久的难通音信的别离中,离人心中的相思之苦可想而知。经历着各种各样别离的唐宋词人便用大量的词作来抒写这些离别相思之苦。
在伤离别的词中,柳永的《雨霖铃》是写得极为出色、极为动人的一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开篇先描绘出一幅清冷的秋景,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词定下了悲哀的基调。接着写不忍别离又不得不别离的悲苦心情与情状。下片中,“多情”句将离别与悲秋两个主题融到一起,重笔倍写,极言萧瑟清秋离别的痛苦尤甚于常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集中了几种最能触动离人愁思的景物,创造出凄冷清丽的独特艺术境界,准确地表达了离人孤栖落寞的心理感受。最后四句直抒胸臆,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情状,在情感的喷涌中收束全词,余味无穷。
李清照词中有不少写离别相思之愁的,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写离别后的情景。下片写离别后的相思。词人由己及彼,写一种相思之苦,折磨着两地相爱之人。不想受这种情感的煎熬,却又“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难以排遣的浓浓的相思之愁形象、具体地描述出来,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忧国伤世。在唐宋愁情词中,感情最真挚、痛苦最深、境界最高者,当数那些忧国伤世的词作。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亡国之变后,写下了许多忧生忧世、感怀亡国的词篇,如《虞美人》、《乌夜啼》、《子夜歌》、《清平乐》、《浪淘沙》等等,这些词作,一改他前期描写宫廷生活词作的柔靡风格,感情真挚,写尽了人生面对巨大不幸时的深愁巨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南宋时期,词人大都由北而南。山河易主,国破家亡的巨变给词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他们的词作中也更多地表达着亡国之痛、乡关之思和报国之情,这也使得词作有了更深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思想价值。如李清照在南渡之前,生活优裕、闲适,词中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恨。靖康之变,使她饱受国破、家亡、丧夫及颠沛流离之苦。因此,南渡后,她的词从内容到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她的代表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