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的翻译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的翻译发展

潘玥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摘要:中国有千年翻译历史,翻译在不同的历史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纳入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体现了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系统中的历史地位和现今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系统;文学系统;翻译文学;中心;边缘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254-02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体现在他1978出版的《历史诗学论文集中》。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他认为社会、文化、语言等的组成元素都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组成它们的元素是相关的。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张南峰,2002:19)。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的”、“中央的”和“非经典的”、“边缘的”文学形式,所谓“经典的”,例如诗歌;所谓“非经典的”包括了儿童文学、通俗文学等。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谢天振,2003:60)。总的来说,多元系统理论讨论了翻译文学与译入语文学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翻译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由译入语文化这个多系统决定的。多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某一个时期的整体翻译现象。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的观点将中国的翻译划分为东汉至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至民国的西学翻译,新中国建国到文革前的俄国作品翻译以及文革后的通俗文学翻译潮。

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夏、商,当时主要以口头翻译为主,从文献来看基本都是服务于宫廷,用于对外交流,因此谈不上成型的文学形式。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规模性的翻译活动就是佛经翻译。从佛经翻译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当时中国国力强大,拥有稳固的文学形式,即译入语文化处于强势状态,并且翻译佛经是本着宣扬佛法的目的进行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译者会在本国文学系统中寻找已有的模式进行翻译活动。但从多元系统的另一个角度看,佛经又属于经典文学形式,因此译者在处理具体翻译问题时又不得不在某些时候将其放置于一个中心位置,采取诸如音译等手段,力求靠近原文。因此有了东晋的高僧道安在总结前人的佛经翻译基础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以及玄奘提出的“五不翻”观点。从这一现象看出,用多元系统观点来看将经典文学形式带入一个强势文化系统中是不能用单一的强势或边缘来分析的。

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国力尚在,而西方由教会掌控的封建社会体系开始瓦解,开始了文艺复兴。这一波的翻译主要是教会人士在从事。他们翻译的作品除了宗教类的著作外,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其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其宗教思想。接着的一波翻译活动出现在清末民初。中国有志于救国的知识分子希望能在西方的科技文化中找到救国之路,这一波的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方面不再局限于宗教和自然科学,也大量涉及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林纾、辜鸿铭等。以严复为例,他为了顺应历史潮流,翻译了《天演论》、《社会通诠》等。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严复则表现得较为保守。严复翻译时所采用的是“达旨”的方法。严复所处的清末虽然国家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但是本国的文化却还未跟着崩塌掉,人们对外来文化还有抵触情绪。严复为了让中国的文人学者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有亲近感,让他们能够接受,在翻译《天演论》时用中国的事例来替换原书中的例子,并使用了古雅的汉语。这是很典型的多元系统理论观所谈到的翻译方法:当新的元素过于新奇无法被译入语文化接受时,采取修订或放弃原著里的内容或形式。民国时期出现了现代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的新时代,语言从文言文转为白话。这个时期也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清末知识分子希望在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想中寻找出路的目的,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译著,思想文化艺术类的书籍更多的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时,翻译文学会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当时文学翻译活动十分活跃。到了五四时期,人们高举“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大旗,通过翻译改造中国的旧文化,使翻译活动达到了高潮。诸如鲁迅等人希望通过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达到改良现有中国文学系统的目的。由此,翻译文化从边缘位置走向了当时中国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主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从多元系统理论看,这个时候由于意识形态的介入,加上当时中国新的文学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翻译文学,具体来说是翻译文学的一部分处于文学系统的中心位置。由于占据中心位置这部分的翻译文学影响,中国自己的文学系统多摹仿外来文学色彩,从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系统的一种补充。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提升,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外界联系日益频繁,这时期不仅有大量的西方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作品被引入,中国自身的文学系统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外来的翻译文学与本国的文学系统处于一个平衡状态。这个时期正好印证了埃文-佐哈尔的观点,即没有哪个文学系统永远处于萌芽状态,也不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自己的文学系统已经基本成熟,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重新回到文学多系统的中心位置,而外来的翻译文学则逐渐丧失了其中心地位,对于中心文学来说只是一个补充。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下转第265页)

文学界·艺术审美254

··

文学界

····························································································································

(上接第254页)的一大批经典著作也开始被翻译或者再译并推向海外,这时虽然引入的翻译文学不再是处于中心位置,并且非经典的文学占了上风,但是译出的翻译文学以经典文学为主,在译出类的翻译文学系统中占中心位置。由此可见,翻译文学会随着一个文学系统,以及这个文学系统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而不断的变化其作用和地位,用多元系统来分析翻译文学也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只是笼统的划分。

多元系统理论强调的是文化和历史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将翻译放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摆脱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应用导向,拓展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多元系统理论尽管并不是新的理论,但是对于研究翻译仍然大有裨益。中国的翻译文学的发展可以为多元系统理论发展提供很多有益的补充,而这又可以进一步更好的理解中国的翻译发展。并且对于发展建立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也提供了更广的视角。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诗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

〔4〕张南峰.多元系统论(译自埃文·佐哈尔)〔J〕.中国翻译,2002(4).

〔5〕刘祥清.中国翻译地位的历史演进〔J〕云梦学刊,2007(11).

潘玥(1981-)女,浙江杭州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

当我们在探讨心理问题而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困境时,当我们试图采取行动来探索苏怡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时,采用心理情景剧的方式就能让同学们处于开放的地位,由于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存在很多的互动,使得参与角色的同学不得不随机应变而不是预先计划好地的采取措施。同学们的感觉和想法会随着情境的变化真实地,自发地浮现出来,此时她们的理性和情绪合二为一,会通过直接用当下的角色去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互动的方式表现出来。

演出的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协助表演者在他们所表演的行动中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心情,或者启发她们找到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心理情景剧的演出可以让同学们在当下的情境中直接表露和感受在真实生活中无法完整真实表现的内在感受。所以应该让表演者直接将情绪表露出来,尝试新的方法,例如在《蜕变》的表演中,让苏怡学会如何站在其他同学的角度上看问题,理解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番用心良苦,也允许主角苏怡在表演感觉孤独时有自己的独白,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演出之后是分享,分享是相当重要的,分享使同学们有时间宣泄自己并相互整合,学生开始反思,同时通过整个心理情景剧中的相互学习,她们知道刚才的演出与自己的连接,以及其他同学的感受,并与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验联系起来,而一位同学的分享往往会触发到其他成员一些新的觉察和感受。

例如在《蜕变》演出之后的分享中,主角苏怡反思自己和同学们的表现,说明我们应该用明亮的眼睛去看待周围的同学,我们的同学是善良和可爱的,在交往过程中切记不要有太多的怀疑,应该多站在其他同学的角度上想问题,这样的发言会启发到其他的同学,进而与自己以前和现在的经验联系起来,心理辅导老师点拨大家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并鼓励大家发表意见,相互探讨和交流。

在分享阶段要求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而不要分析或者评论同学们的演出,在分享过程中不鼓励对事件经行分析,但鼓励认同。那些融入团体最多的成员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都会被听到,同时,每位同学都能发现自己跟主角的异同。分享就是要抓住这个学习的过程,让同学们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得到一些反思。分享的目的也是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将主角的经验一般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贯穿着心理情景剧的整个过程。心理情景剧比较注重教育启发,适度引导,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出,起到行为示范作用。比如,在心理情景剧中渗透人际交往,道德教育,自信心培养,通过演出,同学们脱离角色,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分享刚才演出的感受,想法和联想,可以促使她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该主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例如《蜕变》的主题即是“同学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和同学交往的实际情况,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主动和同学交流沟通,学会关爱和关心同学,学会理解和包容。我们期待心理情景剧在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红.心理剧与情景剧的操作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邓旭阳,郭晋林等,校园心理剧疗法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邓旭阳.桑志芹.费俊峰.石红.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使用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6〕赖念华.心理剧创始人马任诺和心理剧发展历史.台北北区大学院校辅导咨询中心通讯.2005

〔7〕Genald Core著.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台北:台湾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8〕Adam Blatner著.胡嘉琪译.心灵的演出:心理剧方法的实际应用.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2

黄双权(1987-)男,汉族,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文学界·文化万象

265

··

文学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