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染色及临床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颗粒沉着;
颗粒细小 ,分布稀疏; 颗粒较粗,局灶分布; 颗粒粗大,分布较密,占胞质 1/2~2/3; 颗粒粗大,呈团块分布;
(++++) 全部胞质均部满颗粒,可覆盖胞核。
【临床意义】
(1)粒系:
POX主要分布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随着
粒细胞成熟的程度而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
细胞为强阳性。
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程度最强,其阳性颗粒
3、普鲁士蓝法: 细胞内、外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 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 4、雪夫反应: 过碘酸氧化细胞内糖类中乙二醇基形成乙醛 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作用,使无色品红形成红色 沉淀。 5、金属沉着法: 其他尚有物理学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 (显示脂质)、荧光显示、放射自显影以及体外 活体染色亦常用于临床血液细胞学诊断。
偶氮偶联法(Kaplow法)
【 原 理 】 中 性 粒 细 胞 胞 浆 中 的 碱 性 磷 酸 酶 在 pH
9.2~9.8缓冲液中,能水解磷酸萘酚钠,并释放出
磷酸与萘酚。再以重氮盐与萘酚偶联成不溶性有
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浆中。
【结果】 坚牢蓝RR阳性为紫黑色颗粒, 坚牢紫酱GBC阳性为棕红色沉淀。 “一”阴性反应,胞浆中无阳性染色颗粒。 “+”胞浆中含有少量颗粒或呈弥散浅红色(或弥 散紫色)。 “2+”胞浆中含有中等量颗粒或弥散受色。 “3+”胞浆中有丰富的颗粒或弥散深色,胞核清晰。 “4+”有极丰富的粗大颗粒,充满胞浆,或弥散深 色,胞核不清晰。
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主要是 M3 型 ) 的早幼粒细胞,
呈阳性反应.但前者可被氟化钠抑制(抑制率在50
%以上),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不被
氟化钠抑制或仅部分轻度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一般为阴性。
【质量保证】
1.标本必须新鲜,应于取材后2天内染色。
2.重氮盐可选择,以坚牢蓝 B、坚牢蓝RR及坚牢黑B
具有重要意义。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一)四甲基联苯胺法 【原理】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的髓过氧化物 酶(POX or MPO)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
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
棕色化合物沉着于细胞质内。
【结果】
细胞质内有蓝黑色颗粒者为阳性。
(-)
(±) (+) (++) (+++)
(+ )
(++)
胞质呈淡红色,无颗粒
胞质呈红色,有少量颗粒
(+++)
胞质呈暗红色 ,颗粒较密
(++++) 胞质呈紫红色,颗粒极密
过碘酸-Schiff反应(PAS)
(2)淋巴细胞系: 大多数淋巴细胞呈阴 性反应, 少数为(+)的阳性反应。 淋巴细胞糖原含量程度参考标准 (- ) 胞质内无颗粒 (+ ) 胞质内有颗粒 (++) 有较粗红色颗粒 (+++) 有粗大红色颗粒 (++++) 颗粒粗大并有红色块状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以形态为基础,结
合运用化学或生物化学技术对血细胞内各种化
学成分作定位、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用于研究血细胞生理、病理和化学结构;
临床上为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预后监测和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
重要依据。
•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要求是在原位显示细胞成
分和结构,反应产物应是有色沉淀物,具有一定
(2)、病理变化
增高:严重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
AA、CML加速期、ALL、CLL、恶性淋巴瘤、癌转
①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如氯乙酸 AS-D 萘酚酯酶染
色法;
②非特异性酯酶( NSE)染色法.常用 α - 乙酸萘
酚酯酶和α -丁酸萘酚酯酶染色法。
(一)特异性酯酶染色法
【原理】 氯乙酸 AS—D 萘酚被细胞内特异性酯酶水解, 产生 AS—D 萘酚,再与稳定的重氮盐偶联,生成
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浆中。
的稳定性。
• 血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糖原、脂类、酶、蛋白质
等。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一)固定 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 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 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二)显示 1、偶氮偶联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 作用下,产生分解产物,再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 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证明 酶的存在。 2、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化物 酶作用于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的联 苯胺形成蓝色沉淀。
【结果】 阳性反应为红宝石色颗粒,定位于胞浆中。
【临床意义】 特异性酯酶又称粒细胞酯酶.主要分布在粒 细胞和肥大细胞内。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呈 强阳性反应,分叶核粒细胞酶活性减弱,原粒细 胞为阴性或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呈阴性,嗜 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肥大细胞呈阴性或弱阳 性反应。红系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 淋巴细胞呈阴性。
反应称为过碘酸一雪夫(PAS)阳性反应。
【结果】 (1)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也可弱阳性。自早 幼粒细胞以后随着细胞的成熟程度,阳性反应逐 渐增强。嗜酸粒细胞颗粒本身不着色,但颗粒间 的胞质呈弥漫性阳性反应; 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颗粒紫红色,大小 不一。
中性粒细胞糖原含量参考标准
(-) 胞质无颗粒
(三)细胞化学定量 粗略估量,以染色反应的强弱,受色的深浅, 人为地区别为阴性和各种程度的阳性。 百分法,只能反映细胞阳性率,不能反映受 色强弱。 积分法,是常用的半定量法,将等级估量与 百分率相结合它既反映了细胞阳性率的高低,又 反映了细胞受色的强弱。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方法 , 这些方法学在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上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偶氮偶联法
NAP积分法 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按其反应强度分级,各级 百分率与其级数乘积的总和,即为积分。 例如: NAP反应结果(%) (-) 20 (+) 40 (++) 20 (+++) 15 (++++) 5
积分=(0×20)+(2×20)+(3×15)+(4×5)=145
本染色法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急 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粒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均呈 一定程度阳性。成熟粒细胞酶活性下降;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时,白血病细胞呈阴性; 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时,部分白血病细 胞 ( 原粒和早幼粒细胞 ) 呈阳性,有些白血病细胞 (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3)红细胞系: 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红细胞系列糖原含量程度参考标准 (- ) 胞质无颗粒
(+ )
(++)
有少数红色颗粒
有较粗红色颗粒或弥漫红色
(+++)
(++++)
有粗大红色颗粒或深红色
有粗大红色块状或紫红色
(4)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染色反应均为阳性 巨核细胞糖原含量程度参考标准 (-) 胞质无颗粒 (+ ) 少量糖原包涵体 (++) 中等量糖原包涵体,定位于核膜 出或分 散胞质中,占胞质1/3 (+++) 大量糖原包涵体分散于胞质的1/2 (++++) 糖原包涵体充满整个胞质
酚,再与重氮盐(如坚牢蓝 B)偶联,生成不溶
性的有色(灰黑或棕黑色)沉淀。
用氟化钠抑制试验作对照,在 40 ml 作用液 中加人氟化钠15mg,其余方法同上。两种方法染 色后用油镜计数 100或200个被检细胞,分别计算 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阳性率和积分。按公式计算 出抑制率:
【结果】 细胞浆内有灰黑色或棕黑色弥散性颗粒状沉 淀为阳性,胞浆内无沉淀为阴性。
【质量保证】
染色温度以38~39℃为宜,此时酶反应强而无
明显扩散。此酶不受氟化钠抑制,并且萘酚较低温
时易溶解。
(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血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及其同工酶种类很多,
凡能作用于短链脂肪酸,水解醇和酚的羧酸酯的
酶就称为非特异性酯酶。现仅介绍a一乙酸萘酚酯
酶(α -NAE)染色法。
【原理】 a 一乙酸萘酚酯酶将乙酸萘酚水解,产生萘
重氮盐为好。
3.染色时间和温度应恒定。
三、过碘酸一雪夫(PAS)染色
【原理】
胞浆内存在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粘多糖、粘
蛋白、糖蛋白、糖脂等)中的乙二醇基( CHOH-
CHOH)经过碘酸( periodic acid)氧化,转变为
二醛基(CHO-CHO),与雪夫(Schiff )试剂中的无
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染料而沉积于胞浆中。该
参考值:正常人血细胞碱性磷酸酶除成熟中性粒细胞(杆状 核及分叶核)可见阳性外,其他血细胞均为阴性。
中性粒细胞NAP活性积分值一般为10~50分,但有时可 高达162分。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新生儿NAP增高,成人较儿童减低,老人更低; 激烈运动增高; 月经期经前增高,行经后降低,经后期恢复 正常; 妊娠期2-3月轻度增高,以后逐渐增高,分娩 时达到高峰,产后恢复正常。
【原理】 酯酶是分解各种酯类的水解酶,根据机制的 不同 , 分为非特异性酯酶和特异性酯酶。单核巨 噬细胞类为非特异性酯酶反应而染色,中性粒细 胞类则为特异性酯酶反应而染色,因此在判别单 核细胞类或中性粒细胞类时非常有用,特别是二 重染色法非常重耍。
酯酶染色的方法较多,常根据其作用液的 pH
和底物的不同将常用的酯酶染色法分为两类:
(5)过氧化物酶染色
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细
胞白血病多呈阳性反应,以 M3 和 M2 型反应最强,
MI和M5型反应较弱,故有助于区别M3和M5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POX阴性反应,故为
急性髓细胞和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的重要指标。
AML-M1
M1 - POX(+)
×
二、酯酶染色
积分标准 “-”胞浆无灰黑色或棕色颗粒; “+”浅灰色,极少黑色沉淀; “2+”浆灰黑色片状,占胞浆1/2; “3+”浆充满灰黑色沉淀或弥散灰黑色; “4+”浆内较深的灰黑色或充满弥散黑颗粒。 “一”记为O分,“+”记为1分,“2+”记为2分, “3+”记3分,“4+”记为4分。
【临床意义】 非特异性酯酶又称单核细胞酯酶,主要存在
M7
PAS(+)
(3)巨核细胞和Sternberg细胞鉴别
巨核细胞PAS强阳性,Sternberg细胞为阴性或弱 阳性。 (4)戈谢氏细胞强阳性,尼曼-皮克细胞阴性或弱 阳性。 (5)淋巴肉瘤、霍奇金病等,淋巴细胞的糖原积分 增高;一般的病毒感染,糖原积分在正常范围内。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2)急性白血病的类型鉴别
ALL , PAS 呈大块状阳性,也可是阴性, AML 为
阴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 细胞PAS阳性,积分增高,阳性颗粒小而多,呈弥散 分布。
ALL-L1
L1
PAS(+)
AML-M5
M5 PAS(+)
AML-M6
AML-M6
PAS(+)
AML-M7
PAS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包涵体
( 5 )单核细胞呈阴性或阳性,颗粒细小,往往位
于胞质边缘;
浆细胞大多呈阴性,少数为红色颗粒阳性;
组织细胞为阴性反应;
巨噬细胞可呈阳性,为红色颗粒反应。
【临床意义】
(1)M6与巨幼贫的鉴别
M6 的幼红细胞 PAS 可呈强阳性,积分明显增高,
巨贫、再障、溶贫时PAS反应为阴性。
临床血液及检验
一、教学目的: 根据血细胞化学染色的结果诊断血液疾病 二、教学要求 1. 掌握:过氧化物酶染色、铁染色的原理、操作 及临床意义 2. 熟悉: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的原理、意义及临床应用 3.了解:酸性磷酸酶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1.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铁染色、过氧化物酶 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α 醋酸萘酚酯染色、过 碘酸-雪夫反应) 2.结合血细胞化学染色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3.结合血细胞化学染色鉴别贫血类型
于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内。正常单核系细胞各阶
段均呈阳性,且该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该酶在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含量较少,通常呈弱阳性反
应 ( 不被氟化钠抑制 ) 或阴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为阳性反应。
α -乙酸萘酚酯酶染色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
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型 ) 、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型)的单核系细胞与少
比中性粒细胞粗大,有折光。 碱性粒细胞为阴性。
(2)单核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 幼稚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反应,颗粒细小,弥散分布。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组织细胞、 巨核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4)血小板过氧化物酶 主要定位于幼稚型巨核细胞的核膜上,可作 为原巨核细胞的一种标志物,有助于 FAB M7 的识 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