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动态对等”——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张文龙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16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对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
文通过对笔者自己翻译的小说《天文学家和女巫:约翰尼斯·开普勒为母洗污之战》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以具体的例子,为读者展现严复翻译三原则的运用。
【总页数】2页(P162-163)
【作者】张文龙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信达切"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以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为例 [J], 余小梅
2."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动态对等"——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J], 席雁
3.目的论三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The Cowboy Sheriff及其中译本《牛仔警长的抉择》为例 [J], 姚莹
4."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J], 张文龙
5.信达雅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英译现代散文选》为例 [J], 姚冬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信、达、雅”与西方翻译理论对比分析
提 出的翻译理论成为近代西方 翻译 理论 中炙手可 热的讨论 话题 。本 文对严 复和本 雅明 、 德里 达的
翻译 理 论 进 行 比较 和分 析 , 从 而 进 一 步 强 调 文 化 翻译 的 重 要 意 义 。
[ 关键 词] 翻译标准 ; 信、 达、 雅; 班雅明 ; 严复 ; 文化差异
所提 出 的那样 , “ 翻译 是 文学 的一种 样 式 , 可 译性 必 然 是某 些 作 品 的一 个 本 质 特 征 。语 言作 品 的可 译 性 即使
在人 确实 无法 翻译 的 时候也 应给 予考 虑 。 ” 文 学作 品需要 翻译 , 是 由它 内在 的 “ 可 译性 ” 所决 定 和支 配 的。
2 01 4年 1 1月
NO V . 2 01 4
“ 信、 达、 雅" 与西方 翻译理论对 比分析
李 非弱
( 长春 师范 大学 外语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2 )
[ 摘 要] 严复的翻译理论“ 信、 达、 雅” 在中国翻译 理论 中起 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而本 雅 明和德里达
翻译标准问题是 翻译理论 的核心问题。德里达曾在《 巴别塔》 一文 中指出, “ 巴别尔塔的轰然倒塌使人类 从 此 陷入思 想交 流 的 困境 。世 界各 国语 言纷 繁错 杂 , 为 了解 决 由于 语 言 障碍 而产 生 的交 流 困难 , 不 同语 言间
的 翻译 便应 运 而生 。在 翻译行 为 的发生 之处 , 语 言 的边 界 既是 确定 的 又是 模糊 的 ( 斯 皮 瓦克 所谓 语 言织 边 的 脱落 ) 。 ” [ 2 ] l 所 以 , 两 种不 同语 言之 间 的关系需 要 翻译作 为 媒介 。翻译标 准 并非 是 某个 翻译 家 随心 所 欲地 规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关联原则比较论文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1. 信达雅原则(Faithfulness):翻译应忠实地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思和信息,准确表达作者的原意和情感。
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改变原文的结构、语调和风格。
2. 流畅通顺原则(Fluency):翻译应该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译文应该读起来像是本地人写的,并能够被目标读者轻松理解。
3. 目标读者导向原则(Appropriateness):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阅读习惯。
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旨在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使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感情,并与目标读者产生良好的交流效果。
翻译者需要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权衡和判断,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同时,具体应用这些原则也会因不同的翻译任务、领域和文本类型而有所变化。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作者:林坤妮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 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最后提出,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相互阐释,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4-01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
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l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中他指出:“Agood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and thoroughly.”“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遷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
最新中西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奈达的“动态对等”与严复的“信、达、雅” 毕业论文名师资料汇编
中西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奈达的“动态对等”与严复的“信、达、雅”摘要:中西方翻译界所遵循的翻译理论不尽相同。
中国译界一直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为翻译的准绳,而西方翻译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要算“对等原则”,其中又以奈达的“动态对等”为代表。
关键词:严复;奈达;翻译理论;对等;信达雅引言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中西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翻译理论家在研究翻译时莫不论及翻译标准,但由于各自的传统不同,流派纷繁,侧重各异。
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西方的突出代表有18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20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中西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严复与奈达的简介(一)严复简介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启蒙家、翻译家、教育家、诗人和政论家,其译著和著述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任务。
毛泽东把严复称为“19世纪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一个代表性的重要人物”。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严复还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向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翻译大家。
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信、达、雅”学说,并把这三字学说作为翻译的原则。
严复的三字理论“信、达、雅”对中国译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奈达简介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
他是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被称作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尤其巨大的影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动态对等”是奈达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是奈达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功能对等视角下“信、达、雅”翻译标准新探
功能对等视角下“信、达、雅”翻译标准新探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视角对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进行探究。
研究发现三者在形式和意义的取舍方面体现了功能对等原则,“信”指保存能够体现源语文本意义的形式;“达”则强调意义传达的完整性和重要性;“雅”体现了目标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
三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标签:功能对等严复“信、达、雅” 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历来为诸多研究者所关注,相关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信”与“雅”的矛盾关系中,其中对“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
葛传椝(1980)认为,说“信”也好,说“忠实”也好,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朱光潜在深入研究严复的翻译观后也认为,“信”是“达”“雅”之首(朱光潜,1984:354)。
此外,周锰珍(2007)从目的论视角分析了严复“雅”的翻译标准,并根据目的的多样性研究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对“信、达、雅”翻译标准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进行研究有一定空间。
故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以期对严复的翻译三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一)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一直备受关注,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1982:12)所谓的“功能对等”是关于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的标准,即在翻译过程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奈达,1982:5)。
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避免机械翻译,实现两种语言在意义的传递上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可见,翻译是源语的形式与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而形式有可能妨碍读者对意义的理解。
为了明确“功能对等”的含义,奈达(1993:118)又将其分为“最高层次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
最高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的高度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
浅议翻译标准“信、达、雅”摘要:翻译不是无章可循,任何翻译都有一定的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从事翻译必须广泛学习,了解各方面知识 ,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 “忠实”呈现原文 ,同时做到通顺、易懂。
关键词:翻译标准与实践,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本质上来讲,翻译就是把原文的内容、写作特点、思想情感再现到译文中。
翻译涉及的层面比较复杂,包括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
所以,如果译者想要的到理想的翻译文本,译者就要对原文进行比较深刻的剖析,反复推敲.如果是科技文本的话,就要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来保证译文的质量.这对译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由此可以看出,翻译绝对不是简单地把原文转换成译文. 针对翻译的标准,许多翻译家都有其各自的观点和论述.中国在唐朝时期就有了对翻译的论述, 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时就提出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佛经的翻译中,只不过他当时翻译的是梵语,但是翻译是相通的,不管是哪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是一致的. 玄奘法师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标准。
这在当时影响极大,这一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严复之后,很多翻译标准被提出,但是都没有超出他的这三个标准,虽然新的标准提出来了,但是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换了种说法。
新闻标题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新闻标题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王瑞玲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翻译》
【年(卷),期】2007(20)2
【摘要】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影响最为深刻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只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达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可采取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意译”交互使用法、注释添加法、原文修辞再现法、四字词巧用法、诗词熟句套用法,这些翻译技巧的运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
【总页数】3页(P49-51)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新闻标题;受众
【作者】王瑞玲
【作者单位】方达律师事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动态对等"——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J], 席雁
2."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J], 张文龙
3.“目的论”三原则与“信达雅”翻译原则之比较 [J], 赵晓芳
4.浅谈翻译三原则"信达雅"r——《盲音乐家》篇章翻译有感 [J], 闫笑
5.“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J], 张文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翻译标准“信、达、雅”
208浅谈翻译标准“信、达、雅”马静 吉林师范大学摘要:翻译标准在翻译理论中既复杂又难以把握,对翻译中的一些标准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标准的研究似乎从未停止过,这归根结底是对翻译的认识问题,而围绕这些标准的争论实际上是对翻译的定义、性质、策略等方面的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达、雅;直译;意译语言是人类最最主要的社交工具,是人们相互之间表达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
它不仅仅是咱们人类主要的智慧结晶,更是沟通交流的媒介。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就不可逃避用语言来进行社交活动。
即使我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图案等等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不能被代替的最重要的交流媒介。
人类借助语言保留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语言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我们通过语言传达思想文化,语言也对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不同,这就促使着翻译的产生以及翻译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服务社会,语言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而翻译,是这一门学科的重要分支。
翻译可以说是我们对语言进行操作的行为,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正是由于语言的多样性,我们才需要不断研究翻译方法,使翻译的语言更加贴合源语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语言在不同的宗教、文化、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习惯用语。
由于文化和环境的不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习惯用语不尽相同,这是各民族内部产生、理解、消化的特殊产物。
习惯用语的翻译无疑是沟通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障碍,也是翻译活动的重要阻碍。
我们汉语里的成语、谚语、和俗语的数目相当可观。
它们是饱含着人民群众中的智慧结晶的,用短短的几个字、几个词、几句话表达深刻的含义。
若是仅仅运用直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表达效果不仅是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丢失。
这说明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不断摸索,深入研究,在表达清楚源语言的含义的基础上使译文通顺、美化、有文采。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
英语翻译中的“信、达、雅”摘要:“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已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所接受,此准则对各种英语文体的翻译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就科技类专业英语的英译汉,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一翻译准则的12个字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还阐述了对翻译概念的认识和对直译、意译的看法.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快,科技类专业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以英译汉为主.由于专业翻译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专业化,所以需由专业技术人员来翻译,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没有经过像英语专业学生那样的系统性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训练,但只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就能进行英译汉的专业翻译.从翻译是实践活动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一些翻译理论,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学习一些翻译的基本知识,对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是有益的,对提高译文质量也是有帮助的.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科技类专业英译汉的技术人员既要提高对翻译的认识,还要在翻译中对翻译准则(原则)进行正确的把握.1 对翻译的认识翻译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转变成了另一种语言.要做好这一实践活动,就要了解翻译对象(译出语或源语)在不同题材和体裁下的特点,了解并掌握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各种翻译技巧.对翻译者来讲,首先要对翻译的概念从本质上加以认识.许国璋先生在谈翻译时,总是先谈翻译目的,再谈翻译标准和方法.如果认为翻译只是在字面上将译出语译成译入语,则不免过于肤浅,这样在翻译时也就难免会犯错误.例如把A substantial excess in output capacity of atransformer can be achieved by accelerating the loss ofits insulation life.译成“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可通过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来取得”.这样译,尽管没有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句子框架……can beachieved by……,……可通过……取得),substantial和loss两词也译得不错,但从逻辑角度分析,这样翻译是错误的(输出容量过度超出成为取得的结果).按正确的逻辑分析,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才是结果.所以此句应译为“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会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又如The definitionof power transmission depends on who usesthe term.此句很容易译成“输电的定义取决于谁用这个术语”.这样译不能明确表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当然应译“意”而不仅仅是译“字”,因此翻译者对翻译的概念应有深层次的、本质上的认识: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或语音的)所涵盖的信息(明说的或暗含的)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上述的第一句之所以译错,是因为译文的意思并不是原文的意思(即涵盖的信息);第二句翻译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原文暗含的信息(不同使用者对输电有不同的定义)在译文中明确表达出来.翻译的目的是要传递信息,而语言仅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传递过程如图1所示.language A brain language B(computer) 认知思维表达图1 信息传递过程翻译过程就是对原文之“意”的认知和用译文将此“意”表达出来的过程.对于英译汉来讲,认知是基础,是翻译的关键.因为认知涉及的是对外语原文的阅读和理解,表达使用的是母语,而中国人的母语水平一般要高于外语水平.认知和表达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翻译既要思索原文准确之意,又要思索如何将原文之意确切得体地表达出来.翻译者认知时要站在原文作者的立场上去理解原文,表达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立场上考虑如何表达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和意图,这是翻译工作者应树立的正确翻译观,有人称之为“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个是原文作者,另一个是译文的读者.”2对翻译原则的认识在了解了翻译目的、翻译过程和正确翻译观等基本概念之后,对从事专业英语英译汉的技术人员来讲,必须要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翻译的原则.这些原则既是翻译实践时的要求,又是译文质量优劣的评判标准,也称为翻译标准.就翻译原则而言,有各种说法,但其中一致公认的首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同一性质;3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我国提出翻译标准且影响力最大的是翻译家严复(1854-1921),他提出的“信、达、雅”3条准则一直为不少翻译工作者所接受.“信”是要求“译文取明深义……意义不背本文”,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其涵义深远,可理解为译文应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地忠实于原文,有人称之为“译文要在词级、句级、段级和篇章级的各个层次与原文达到深层的等值”.“达”是要求“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指的是译文的通顺达意.“雅”要求“修辞立诚”,指的是译文的用词修辞.无论是“翻译三原则”还是“信、达、雅”,都体现了译文和原文信息等值这一基本要领与“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译文读者”这一信息传递链,因而适用于一切翻译.但是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同题材和体载的文章,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在表达形式、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文学作品重视形象和艺术的效果,而科技专业文章则具有科技性强、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要求简练等特点.采用“信、达、雅”这种划一的标准已不能直接体现对不同个性的具体要求,但“信、达、雅”准则能历经百年沧桑而不衰,说明了它的博大精深,说明其可随时代的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因此,一种做法是给“信、达、雅”赋予各种不同的内涵,对“信、达、雅”给予新的理解;另一种做法就是将“信、达、雅”原则结合不同题材和体载原文的翻译,提出多元化的具体翻译要求.如对于文学翻译,钱钟书先生提出了“传神”和“入化”的要求;科技翻译则比较认同“准确通顺”的要求(可以说是“信、达”在科技类专业英语英译汉时的要旨). 需要说明的是“,雅”并不是科技类专业英译汉的根本要求,当然能“雅”则“雅”,但也不必强求.例如:Electric power is transmitted at high voltagelevel either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or because of theamount of power,or because of their combination.译成“以高的电压等级输电是由于输电距离或输电量的需要,或者两者都有.”这样翻译,已经做到了“信”,译句中their combination(字面意思:两者的组合)的翻译也已经做到了“达”.若一定要追求译文的“雅”,可以译成“两者兼而有之”.从此例可以看出,科技类专业英译汉时“,雅”并不是主要方面,但做到了“雅”,可使译文增光添彩,使译文更加完美.3 科技类专业英语英译汉准则的具体把握“信、达、雅”的准则对一切翻译都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对其尺度的把握上,因译者对其理解程度的不同而很难把握好,所以在科技翻译中,一般以准确和通顺来把握“信”和“达”,尽管后者比前者的涵义更深远、更丰富.科技专业英语的英译汉,并不像文学翻译那样需要太多地考虑修辞,考虑文笔的优美,反而要注意另外的一些特点,如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明确简练.结合这些特点,本文提出了科技类专业英语英译汉时正确把握翻译准则的12个字: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准确全面”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没有走样、歪曲和丝毫的遗漏.这涉及是否做到“信”.“严谨”是指译文表达要严密、合乎逻辑,译文不应引起读者对意思的曲解、费解(不理解).这是科技类专业英语特点所决定的.本文所举第1句例句就说明了因逻辑关系的错误而导致的误译.要使逻辑严密就需要译者具备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同时又要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容不得丝毫的一知半解.例如,The arrester may have to operate andcease conduction with full line2to2line voltage.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会译成“避雷器必须在全线电压下动作和停止导通”.这样译,从逻辑上讲是自相矛盾的,因避雷器的动作就是指避雷器的导通,这样就成了“避雷器必须在全线电压下导通和停止导通”,既要导通又要停止导通,则自相矛盾.根据专业知识,结合本句并通过理解,可知道动作是指在过电压下的动作,而停止导通是指在过电压作用后在工频电压作用下的熄弧,所以此句正确的译文应为“避雷器在全线电压下,必须可以(在过电压作用下)动作并(在过电压作用后)熄弧”.“明确”是指在表达上要确切、明了,容不得任何的模棱两可.例如将A circuit breaker must beeffective instantaneously when it is called upon toperform any switching operation after long periodswithout movement译成“在断路器长期没有动之后,被要求去执行任何开关操作时其必须立即有效”.将movement译成“动”,译得不准确.断路器安装后是不能移动的,动是指断路器中的触头(动触头)动,而触头动习惯称为断路器动作.将switching operation译成“开关操作”,译得也不明确,这里具体是指switching on oroff operation.将effective译成“有效的”也不明确,让读者琢磨.所以根据“明确”的要旨,此句可译成“在断路器长期没有动作之后,一旦让其完成任何投切操作,它应立即动作.”“通顺”是指译文的文理通顺,行文流畅.在专业英语英译汉时引起译文不通畅的多数原因在于表达上不符合汉语语言和专业的表达规范.如将high voltage and high current译成“高电压高电流”就不符合汉语规范,汉语中电压有高低之分,电流只有大小之分,因此应该译为“高压大电流”.再如前面例句中的high voltage level若译成“电压水平”就不符合专业表达的规范,因为输电电压有一级级的标准等级,如35kV,110kV,220kV.“简练”是指译文应简洁精练.专业英语译文只要能将内容表达清楚,能简练则尽量简练.例如将Then another voltage reduction is experienced inlocal substations译成“在地区变电站电压再次降低”,要比译成“在地区变电站经过又一次电压降低”更为简练.电力专业英语的教学和翻译实践表明“,准确全面、严谨明确、通顺简练”这12个字既融入了“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又结合了科技类专业英语的具体特点,同时还具有通俗明了和较好的可操作性.4 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表达形式等)将原文意思传达过来.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从意思出发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而不必注意原文的语言形式.由于科技类专业英语为论证叙述型文体,而且原文逻辑性强、结构严密、语言精练,所以一般采用直译已能很好地传达原文意思,也就是说翻译时以直译为主.直译为主说明能够直译就不要采用意译,因若意译不当,可能反而弄巧成拙,造成意思上的不准确和逻辑上的不严密.例如将The modern power system must recognize the public’sdependence on electricservice译成“现代电力系统必须认识到公众看法取决于供电质量的好坏”.还认为是在意译,这与正确翻译“现代电力系统必须认识到社会对供电的依赖性”意思上已有不同.如何把握什么时候才采用意译呢?很简单,先直译,直译译文还不能表达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时,才采用意译.例如Underground power cableshave the further disadvantage of poor accessibility.直译时译成“地下电力电缆还有难于接近的缺点”.这显然不能表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故应采用意译,译成“地下电力电缆还有难于维修的缺点.”(因为接近的目的是要去维修,而维修须挖开地面因而很困难)过分拘泥于原文字面,生搬原文结构而造成“字”到“意”不到或走腔变调(翻译腔),是直译时容易犯的错误,翻译者应知道直译并不是字对字(word2for2word)的翻译,直译时允许改变词序、语序、主句从句次序,直译时允许转译、分译、反译,但这些变动仍脱离不了原文的用词、原文的句子结构和原句的表达形式,而意译时这些方面已经大不相同.例如将Design parametersinvolved usually permit a lower cost generator at thelower value of SCR译成“相关的设计参数通常使短路比(SCR)越小的发电机造价越低”,虽然采用了转译,但仍属直译范畴.5 结束语专业技术人员在英译汉中的最大优势是精通专业,这给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知识平台,因为专业翻译还是要立足于本专业(因译文读者为本专业人士).了解翻译目的,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掌握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准则的把握方法,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1] 屠志健.电力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3] 文军.论翻译过程与翻译标准的关系[J].上海科技翻译,2000,(4):1~5.[4] 王鲜杰.翻译评论应有多元标准[J].上海科技翻译,1999,(4):54-55.。
_对等_与_信达雅_中西翻译标准比较
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对上述三家翻译原则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有许多相同或 相似之处: 首先, 分别在翻译的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翻译的风格 问题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 严复 要求 信 , 即译文意义 不( 倍) 背本文 而要 达旨 , 这就是泰 特勒所说的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也就是奈达所 谓 在意义方面 去 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表达方面, 严复主 张 达 即译笔的通达晓畅, 这和泰特勒要求的 译作应具备原 作所具有的通顺 , 奈达要求的 语言顺畅自然 属于同一目 的。而严复的 雅 、 泰特勒的 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属 于同一性质 和奈达的 传神 , 都涉及到翻译的风格问题。这 说明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原则方面思考的问题是相 同的, 因为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正是任何语际转换
[4] (P89) 活动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二、 中西翻译标准简介
在中西翻译蓬勃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中, 始终没有放弃 的是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各自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 归纳和总结。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道安的 五失本 和 三不 易 , 玄奘的 五不翻 , 严复的 信达雅 , 傅雷的 神似 , 钱钟书 的 化境 等。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 翻译 五要素 , 德国路德的 翻译修补七规则 , 十八世纪英国泰特 勒的 翻译三原则 , 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 语义翻译 和 交 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 动态对等 。我们选择有广泛代表 性并且有重大影响的三家观点 翻译原则的相似相异之处。 清朝末期, 严复在 天演论 首卷 译例言 中提出了著名 的 信达雅 标准。 他说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 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辞理 本深, 难以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 达;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由此可见, 严复主张的 信 是 意义 不背本文 , 达 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求 达 是为了取 信 , 两者是统一的。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