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2高中语文《战争与和平 阅读与鉴赏 5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教学设计_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句式的掌握。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和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晋文公隐忍不发和随机应变的水平。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基础,但不系统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出现的文言文常识,即对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句式的掌握。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熟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和主要的情节。
第二课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第三课时:以“退”为切入点,重点把握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析烛之武等人的形象特点。
文本分析:
一、退秦师
(一)不得不“退”
背景: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开端),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辞,郑伯说服。(发展)主要涉及文章的第一、二段,重点是通过度析佚之狐,郑伯的语言,把握佚之狐,郑伯的人物形象。
1、问题:佚之狐、郑伯做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国家所面临的局势有非常清晰的理解。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应战,无异于是一以卵击石。所以派遣使者去实行游说才是最佳的选择。这说明佚之狐头脑清醒,能够准确的评估局势,审时度势。对于使者的选择,他认为被郑文公所冷落的烛之武有劝退秦师的才能。足见佚之狐眼光之独到,能够慧眼识英才,充当伯乐。
“见秦君”而不是晋君,发动战争的是晋国,秦国与郑国并无太大的冲突。(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从秦方面入手就较为容易。可见,佚之狐考虑周全,深谋远虑。郑伯:
“公从之”——佚之狐的意见很容易被采纳,郑文公决策即时果断,并且善于采纳建议。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抱怨推辞,他将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态度诚恳。而后,又一针见血指出亡郑于烛之武也是不利的,可说是软硬兼施,迫使烛之武答应退秦。这样,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认错,善于言辞的君主形象就跃然纸上。
2、问题:本文的主角—烛之武怎么应对郑伯的?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长期不得重用,秦晋围郑,大军压境,郑文公才任用他,发牢骚抱怨,是无可厚非的。人物意义重大,烛之武也有很大试探的成分在。
“许之”——在郑文公的劝说下,烛之武接受任务答应前往说服秦君,足见其深明大义。既然有退秦师的人才,那么他是怎么退的呢?接下来进入本文最精彩的环节——智退秦师。(二)临危受命,说(智)退秦师。(高潮)
“夜缒而出。见秦伯”,这个处简写其实包含了诸多智慧。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连夜即动。此外夜黑也能够掩护烛之武的行动,“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其次,为什么是秦伯而不是郑侯呢?发动战争的是晋国,秦国与郑国并无太大的冲突。(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从秦方面入手破坏秦晋联盟就较为容易。与前文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相照应(英雄所见略同)
3、问题:烛之武是怎么样说服秦公?
明确:示弱: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陈弊: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述利: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揭短: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展望: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本赏析: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迫退晋师(结局)
4、问题: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违背盟约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
明确: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晋文公没有采取攻打秦国的建议不是说,他是宽容大度,愿意就此罢手,一笑泯恩仇。不,这恰恰相反,这体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和随机应变的水平,他在遭到盟国的背叛后,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首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背信弃义可这个坏名声。其次,“失其所与,不知”攻打秦国可能会导致腹背受敌。再次,此时攻打秦国会让秦晋联盟彻底破灭,此时退一步或许秦晋关系还有修复的可能。再联系前文,秦晋攻打郑国的原因,我们能够这样总结晋文公的性格特征——有仇必报、恩怨分明、顾全大局
分析人物形象:
佚之狐、郑伯、晋文公的性格上面有分析过,我们就不一一赘述。重点分析烛之武、秦穆公的人物形象。
(一)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因为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仅仅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理解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理解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体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二)秦穆公——行事谨慎、重利轻义、意志不坚
前面我们说过,秦、郑两国并没有直接的冲突,而秦晋攻打郑国,有联盟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利益。国家利益才是一切外交手段和政策的出发点。
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从他们驻扎两地,分头行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这个点。从秦晋两军的驻扎地我们能够看出,秦军的驻扎地氾南,比晋军的驻扎地函陵更接近郑国。由此可见,秦穆公并非真心实意地协助晋国攻打郑国,而是伺机而动,“进水楼台先得月”,万一郑国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依据自己的有利位置,采取适当的对策。文章末尾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何秦郑既然都已结盟,秦国只要遵守与郑国的约定,不协助晋国攻打郑国就能够了。但秦穆公为何还要派朝中的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驻守在郑国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是说这样能协助郑国对抗晋国,从而使得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这仅仅浅显的表面理解,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秦穆公的“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不惜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放弃了与晋国一同攻打郑国的初衷,使得郑国的压力有所减小。而在与郑国结盟之后,他未免节外生枝,再生变故,就派三员大将留在离郑国最近的地方,若生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上两点能够看出:秦穆公,实乃谨慎者也。凡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利益为重,总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而说他重利轻义、意志不坚,又是显而易见的。本来秦穆公作出决策,欲与晋文公共进退,联手对付郑国的,不过,在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在听了烛之武的一番“利害之语”后,再三衡量利益得失,决定放弃与晋国的联合,转而与原来的“对手”郑国结盟,这不能不说他重利轻义、意志不坚。
作业:
(一)课后习题第三题,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