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变革时期(清后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礼逊翻译出版了《圣经》和《华英字典》。
wk.baidu.com
2.政府译书 从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译书活动以 官方为主。 这时官方的主要译书机构为京师同文馆及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3.民间译书
译书的范围开始扩大。社会科学的书籍,特别是 关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书籍,受到了重视。 这一时期译书的规模和数量都是空前的。译书的 内容也由自然科学扩大到社会科学。翻译之书也 从英、法文扩大到俄、日文。严复的译书在思想 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广。
1、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社会与图书出版 1)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几大变革
技术方法的变革——新技术的采用。 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 图书内容的变革——西学的输入。 图书类型的变革——新型出版物的诞生。 出版发行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经营方 式的出版企业出现。
2)图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3、凹版印刷术
凹版印刷有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三种。 1)雕刻版:意大利人腓纳求赖于1452年发明。后来发展 成为蚀刻铜版。1905年商务印书馆亦曾聘用日本技师加 以传授使用。 2)照相凹版:又称影写版,它是嘉立许于1894年所发明, 后经德人梅登改良。1923年商务印书馆曾聘用德国技师 用之印刷杂志的插图与风景画等。 由于凹版印刷术制版昂贵,一般很少用它来印书,常将其 用于印刷有价证券,如钞票、邮票、印花、股票之类,有 时也用以印制书中精细的插图及地图。
四、新式出版机构及其编辑出 版活动
1、近代的译书组织与译书活动
1)传教士译书
西方著作翻译为中文,始于16世纪后期的天主教传教士。 从事译书活动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7—1610年),如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中译本 之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继 续通过翻译书籍进行宗教宣传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介绍。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是揭开这一序幕的第一人。
2、新式教科书的编辑出版
1)新式教科书出版的主要人物和机构 较早编制新式教科书的,是1897年由盛宣怀创设 的南洋公学。《蒙学课本》。 1902年,俞复等人组成文明书局,出版发行《蒙 学读本》。 1902年,商务印书馆设立编译所,聘请蔡元培为 所长,委托蒋维乔等人为编辑,着手编辑《初小 国文》。 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最新初小教科书》、 《最新高小教科书》、《最新中学教科书》,组 成了一套《最新教科书》。
鸦片战争之后的“正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时期,就出现了一批改革派,代表人物有龚自珍、 林则徐、魏源等。龚自珍《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真理追求”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 训》、《原道觉世训》等三篇文章,创造出一套革命理论, 提出了“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和“普天之下皆兄弟” 的思想,以及开创新朝的暴力革命思想。太平天国出版物 最受人注意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和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 发表的《资政新篇》。
五、近代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与 发展
1、凸版印刷术
凸版印刷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印刷方法,我国传 统的木版雕印及各类活字印刷都属于这一类型。 近代机械化凸版印刷以铅印为主,它是由德国的 谷腾堡(1395—1468年)于1440年发明的。 最早传入中国的凸版印刷机械为手扳架。 1919年,商务印书馆引进英国的米利机,印刷速 度快,且可进行多色印刷。1922年商务印书馆置 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 1925年上海时报馆购置德国造的彩色滚筒印刷机, 在当时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凸版印刷机械。
3、民间书肆、书坊刻书
晚清时期,书肆、书坊较集中的有北京的琉璃厂、 上海的棋盘街、山东的聊城、四川成都的学道街 等地。 其中北京琉璃厂的富文堂、双峰书屋、富晋书社、 荣宝斋,上海棋盘街的文瑞楼、著易堂、广益书 室,山东聊城的旧书业“四大家”,即书业德、 善成堂、有益堂、宝兴堂,成都学道街的尚友堂、 九思堂、志古堂、二酉书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 旧书肆、书坊。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课 全校通选课
主讲教师:肖东发
第十章
图书编辑出版的变革时期 (清后期)
◆ 一、近代社会与编辑出版变革 ◆ 二、新型出版物诞生并发展 ◆ 三、传统出版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 四、新式出版机构及其编辑出版活动
◆ 五、近代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 ◆ 六、近代的图书流通发行
一、近代社会与编辑出版变革
3)江苏官书局:由李鸿章创建于同治四年(1865 年)。计刻书206种,5047卷,1632册。 4)广雅书局: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 张之洞在广州创办了广雅书局。曾刻印《十三经 校勘记》、《皇清经解》、《石经考异》、《三 家诗异文疏证》等图书多种。
2、译书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以奕沂、曾国藩为首的 所谓洋务派应运而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创办了 同文馆、广方言馆等机构,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培养了一些翻译人才。 自中央设馆译书后,沿海地方相继仿行。1863年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同文馆(亦称广方言馆), 后又有广州同文馆(亦称广州广方言馆)。仿照 江南制造局又有北洋制造局(天津制造局)、福 州船政学堂(求是堂)等相继建立。
2、平版印刷术
平版印刷术大致包括石印、胶印及珂罗版印刷三种形式。 1)石印:捷克人施纳飞尔特于1796年发明。光绪初年, 点石斋印书局引进轮转石印机。
2)胶印:1904年美人鲁培尔发明了胶印,印版和纸张不 直接接触,为一种间接印刷的方法。1915年商务印书馆 开始使用进口胶版机,后来又使用双色胶印机。 3)珂罗版印刷:德国人海尔拨脱于1869年所发明,俗称 玻璃版印刷。我国在光绪初年已有珂罗版印刷,上海徐家 汇土山湾印刷所就曾用珂罗版印刷过宗教图画。1907年 商务印书馆开始用珂罗版进行彩色印刷。
4、私家刻书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学术空气的日趋浓厚,也 由于官府刻书的推动,文人士大夫私家刻书之风 也十分兴盛。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仅湖南私 家刻书者就有170多人,刻书近2600种之多。 私家刻书中,以丛书为多。其中福州张伯行的 《正谊堂全书》、归安陆心源的《十万卷楼丛 书》、遵义黎庶昌的《古逸丛书》、巴陵钟谦钧 的《古经解汇函》、长沙王先谦的《皇清经解续 编》、定州王氏谦德堂的《畿辅丛书》、江阴缪 荃荪的《云自在龛丛书》、仁和江标的《灵鹣阁 丛书》等都是较著名的。
3)书业商会
康熙七年(1668年),在出版业最集中的 苏州地区就成立了同业集议的机构——崇 德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全国琛、 席威、吴寿朋等又于苏州成立书业崇德公 所。 1906年后,上海出现了两个书业联合性组 织,一个是上海书业协会公所,另一个是 书业商会。
二、新型出版物诞生并发展
此时,文艺书籍的翻译,特别是小说的翻译,也 受到重视。林纾是这方面的翻译大家。
2、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及其出版活动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石印术的兴起,一大批近代资 本主义出版企业得以建立。 1)石斋石印书局:《申报》、《康熙字典》、用特制的 扁体铅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 2)同文书局: 1882年徐鸿复、徐润开设于,这是由中 国人自己集资创办的第一家石印书局。 3)扫叶山房:一些传统的刻书业也开始购置铅印、石印 机出版图书,逐渐向资本主义机械化出版企业的方向发展。 4)商务印书馆:1897年由夏粹芳等人创办,是我国近代 私营出版印刷业中最有影响的一家。
2、近代出版法的萌芽和书业组织的发轫 1)出版法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清政府颁布《大 清律例》。
1905年,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清政府被 迫推行“预备立宪”,开始制定颁布一系 列专业法规。1906年,商 部、巡警部与 学部共同拟订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
2)版权法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出现了许多保护版 权的事例: 1908年,清政府委托当时驻柏林的代办和 商务参赞,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国际版权 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成员国在柏林修订公约的大会。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大清著作权律》。
1、报纸和期刊的编辑出版
1)外国人办的报刊 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巾国创办 了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 总数的80%以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天下新闻》 《申报》
2)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1895年,民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设立强学会, 同年8月 15日创办了《万国公报》。因为与广学 会所出之《万国公报》同名,遂于年底改名为 《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也发行了《强学报》。 从1896—1898年间,全国建立了四十多个改良 派的学会团体,所办报刊有十家,如《国闻报》。 辛亥革命前,创办于1900年1月的《中国日报》, 曾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
三、传统出版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1、官书局
官书局中较负盛名、影响较大的有金陵官 书局、浙江书局、江苏官书局、广雅书局 等。 1)金陵书局 金陵书局初创时由曾国藩私人出资,旋即 改由公款支付。光绪初年,金陵书局改名 为江南书局。光绪27年(1901年)并入江 楚编译局。
2)浙江书局:质量高,在全国国各官书局中堪 称首位。
六、近代的图书流通发行
19世纪初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图书发行,最初主 要是依靠委托他人携带及邮寄方式。 考市:陆费逵在《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中回 忆, “平时生意不多,大家都注意‘赶考’,即某省乡 试、某府院考时,各书贾赶去做临时商店,做两三个月生 意。应考的人不必说了,当然多少要买点书;就是不应考 的人,因l为平时买书不易,也趁此时买点书。” 1905年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市也就自然消失了。 除了广设发行网外,邮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发行渠道。 这样,以广设发行网点为主,以邮寄为辅,基本构成了近 代图书发行的基本格局。
洋务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图存” 中法战争后,在批判洋务派的斗争中又出现了一 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陈炽的《庸书》、何启与胡礼垣合著的《新政真 诠》等。 甲午海战后,全国兴起了救亡图存运动,成立了 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抗争”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895年组织了 兴中会。1901—1905年,在国内外创办的报刊 就有数十种。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发起并组织了 同盟会。
2)三套影响较大的教科书 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读本全书》 杜亚泉的《文学初阶》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中小学《最新教科 书》
3、新型工具书的编辑出版
工具书中除了双语词典外,最早出现的是尝试编纂百科全
书。《普通百科全书》 1908年商务印书馆在高梦旦的一再建议下,聘请陆尔奎 主持编纂以字、词并重的辞书,即《辞源》。《辞源》稿 件中的单字,先抽出来编成字书,名曰《新字典》,于 1912年出版。 《辞源》和《新字典》两部辞书的出版编辑,开了我国出 版现代工具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