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

的动力。过去30年的传统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但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经不

再适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

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它将

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位置,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

点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层面的提高;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人民安居。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积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吸引投资,拉动内需

新型城镇化将会带动国际资源能源、高新技术和中间产品贸易,促进各国

对华投资,同时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最大潜力和持续动力,也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城镇化率的提高能带来人均国

民收入的明显增长,显著提高居民购买能力(表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年都有大约1000多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种趋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过程中还会持续。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他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

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巨大规模

的城镇化,将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

潜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这符合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举措

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分布不

合理制约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够促使农村剩余劳

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

大国,有着发展服务业的先天条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我

国的人口优势,推动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能推动保险、金融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使服

务业的范围、质量都有所提高,从而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能更好地优化配置各类聚集的资源,提高国内资源的

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

发展水平,扭转我国产业布局比重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

次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这符合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

持续性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三)有利于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绿色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没有正确的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忽视了城镇化建设的长远利益,片面的追求了眼前利益。这种发展理念,衍生出土地使用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

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能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利于土地的节约利用,有助于农村人口的减少、有助

于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的增加;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和新能源的运用。

环境保护也能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真正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的绿色经济。这符合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

转变。

(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但在有着近7亿农业人口的中国,中国的农民生活如果不能进入小康的生活阶段,根本谈不上全面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和难点现在应该都在农村。大

幅度农业人口的减少并顺利转型成为城市市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才能

降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解决传统的城镇化道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

转移人口创造平等、公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机会,特别是在就业、

福利、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使其平等分享城镇化带来的成果。

这符合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转型发展的汇聚点,能够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

调整,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在城镇这个平台上统筹解决。因此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符合全国人民的

愿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

二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

城乡关系不协调,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例如在就业制度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安置城市人口的省会,但是身为农村人却不能很好的享受这些措施。再例如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为城镇人口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的生老病死,政府一点帮助都没有,可以说政府对农民毫无实际意义上的保障(表2)。在现有城市化的人口中,存在着一个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表面上看来他们已经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实际上他们在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却难以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对于弱势群体缺乏一定的公平性。城市内的二元结构使城市更难治理,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表2 社会保障覆盖率

(二)现行土地制度的阻碍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使得现行土地制度造成城镇化“门槛”过高。首先,如今国家的经济水平还不能给居民进城带来其他的福利,但土地制度,却能帮助农民带来每年的经济收入。显然,土地制度仍是农民进城的门槛,如果土地的这种保障功能在农民进城之后丧失,那么进城最大的阻碍就是迁居所需要的费用。第二,集体土地使用制度不合理,土地成本过高。根据现《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必须依据法律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建设用地的一线市场便由地方政府全面垄断,先低价征用土地再高价出让土地。这意味着迁移成本巨大,而迁移利益太少,城镇化缺乏应有的推动力。除此之外,在建设用地转换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制度性限制。

(三)城市规划建设缺乏发展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