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概论、胃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 降则下归于肝肾。脾胃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病理 上相互影响,而脾胃与肝、肾关系尤为密切。
①脾胃与肝
生理上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上肝郁气滞,乘脾犯胃,引起胃痛、腹痛。
②脾胃与肾
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 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引起泄泻。
2.治疗要点
脾胃病证的治疗,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 法,并遵循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原则。
(1)从虚实辨治,注重后天之本
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燥热易伤胃阴,常 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 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 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脾气主升,以升为健,临床常用健脾益气 升提之品;胃气主降,以降为和,临床多用 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问題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
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 述】
概念
胃痛,又称胃腕痛,是指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累过度、感受外 邪等病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临床以胃脱部近心 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3)从脏腑辨治,注重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的脾胃病证,注意整体治疗。 如肝郁乘脾宜疏肝扶脾,脾肾阳虚宜温补识要求 1.掌握胃痛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胃痛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胃痛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脾胃系病证的病因
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 为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邪,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 降功能失常。
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
二、脾胃病证的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脾胃病证的辨证以虚实为纲。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为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 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 实证多为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 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
张介宾《景岳全书》强调了胃痛“气滞”这一因素。
清代叶天士则强调胃痛“久痛入络”,《医学真传心腹痛》 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临床多用消 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 多寒,临床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 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从气血辨治,重视调气行血
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 脱腹久痛、噎膈等病证,应注意活血通络、 散结消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鹰胀, 胃肮当心而痛。”东汉张仲景创立了大建中汤、小 建中汤、黄芷建中汤、芍药甘草汤、附子粳米汤、 吴茱萸汤等方,均为后世治疗胃痛的常用方剂。
明代王肯堂将胃痛与心痛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肮痛》 曰: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肮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 其病形不同,因胃肮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 腕痛即心痛者哉?”
2.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 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导致机体运 化吸收功能失常,引起便澹、腹胀、倦怠、消瘦;脾运化 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病理产物为湿、痰、饮,水湿 下注引起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可引 起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则可引起胃痛、痞满、便秘;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可导致暧气、恶心、呕吐、呃逆。
脾胃系病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的诊断要点和辨 证论治。 2.熟悉痞满、噎膈、呃逆病证的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 3.熟悉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脾胃系病证患者 进行辨治处置。 2.能够对脾胃病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概论】
概念
脾胃系病证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调、 劳倦内伤等因素作用下,发生以脾胃功能失常为主 的一类病证。
临床常有胃痛、痞满、噎膈、呕吐、呃逆、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等病证。
一、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1.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 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腐熟水 谷,主通降浊,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胃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历史沿革 “胃腕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木郁之发……民病胃脱当心而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鹰胀,胃肮当心而痛。”东
汉张仲景创立了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芷建中汤、芍药甘草汤、附 子粳米汤、吴茱萸汤等方,均为后世治疗胃痛的常用方剂。
历史沿革
“胃腕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脱当心 而痛。”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胃痛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胃痛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人
江某,男性,65岁。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0年, 复发2天”于2013年11月3日来诊。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当时胃 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后疼痛多次发 作,均在我院门诊服用中西药物治疗后好转。2天前饮 食不慎致上腹部疼痛再次发作,以隐隐烧灼样疼痛为 主,伴有嘈杂感,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不欲饮, 大便干结,3日1次。舌质嫩红,少苔,脉细稍数。
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 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损伤, 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脱证、 寒滞胃腕证、胃热炽盛证、血瘀胃腕证。
学习时应重点掌握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 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 等的证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