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董仲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命鬼神观——“顺命” 尊神” 四、天命鬼神观——“顺命”与“尊神”
顺命:顺应天道和命运。虽有遵从规律之意, 顺命:顺应天道和命运。虽有遵从规律之意,又有唯心主义 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 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 尊神:董仲舒是一个有神论者。 尊神:董仲舒是一个有神论者。认为通过祭祀可使人察见本 来不可见到的鬼神,祭者与天命鬼神可以沟通。 来不可见到的鬼神,祭者与天命鬼神可以沟通。 天是最高的神:“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藏其形所以 天是最高的神: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为神也” 为神也”。
董仲舒(公元前 一前 一前104年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 董仲舒 公元前179一前 年),西汉广川 今河北枣强县 公元前 广川镇)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 为一代儒学大师。 广川镇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为一代儒学大师。孝景 帝时博士。 天人三策” 其理论基础是“ 帝时博士。汉武帝时 献“天人三策”。其理论基础是“天 人感应” 结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被武帝采纳, 人感应”,结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武帝采纳, 封为江都易王相。董仲舒一生仕途坎坷。曾遭主父偃陷害, 封为江都易王相。董仲舒一生仕途坎坷。曾遭主父偃陷害, 险些丧命,后再遭公孙弘陷害,为刚愎自用的胶西王之相, 险些丧命,后再遭公孙弘陷害,为刚愎自用的胶西王之相, 后因惧怕获罪而辞官归家,一心著述。 后因惧怕获罪而辞官归家,一心著述。
一、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说”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说”
天人感应:董仲舒神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董仲舒神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认为天和人相 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 灾异和祥瑞表示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的神秘学说。 灾异和祥瑞表示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的神秘学说。
天人互相感应是因为天人同类。 天人互相感应是因为天人同类。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 人之为人本于天 ,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 此人之所 以乃上类天也。 以乃上类天也。” 人副天数: 天人同类,所以人是天的副本, 人副天数: 天人同类,所以人是天的副本,人的形体 是按照天的模样仿制出来的。 是按照天的模样仿制出来的 。 人的道德行为也上副 于天。 于天。 “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的道德规范。 五常” 信五种恒常的道德规范。 夫仁、 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 夫仁 、谊 ( 义 ) 、 礼 、 智 、 信五常之道 , 王者所当修饬也 。 ” 五常也是天意。 五常也是天意。天“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 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 三纲强调的是社会伦理,五常强调的是个人德性。 三纲强调的是社会伦理,五常强调的是个人德性。
3、“三纲”、“五常” 是天的安排。 三纲” 五常” 是天的安排。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韩非: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董仲舒: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董仲舒:“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 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尊地卑,阳尊阴卑。”“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 天尊地卑,阳尊阴卑。”“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王道之 三纲,可求于天。 三纲,可求于天。”
性三品说: 人性分三等, 性三品说: 人性分三等, “圣人之性”在于“仁”; 圣人之性”在于“ “斗筲之性”在于“贪”; 斗筲之性”在于“ “中民之性”在于“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中民之性”在于“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既不同于孟子“性善说”,也不同于荀子“性恶论 既不同于孟子“性善说” 也不同于荀子“ ”。
4、“君权天授” 君权天授” 天人感应论实际上是一种神学目的论。 天人感应论实际上是一种神学目的论。目的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 都是由某种目的所决定的。 都是由某种目的所决定的。董仲舒的目的论是说一切都是天这个人 格神有目的的安排。君权是上天授予的。 格神有目的的安排。君权是上天授予的。
5、祥瑞与谴告——天对君权的制约 祥瑞与谴告——天对君权的制约 祥瑞:好的征兆。 祥瑞:好的征兆。 谴告:对坏事的警告,坏的征兆。 谴告:对坏事的警告,坏的征兆。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Leabharlann Baidu
1、“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一切的 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 本原,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本原,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2、天人相通,天人互相感应。 天人相通,天人互相感应。 宇宙万物由“天之十端”构成。 宇宙万物由“天之十端”构成。 “何谓天之端?曰:天有十 何谓天之端? 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 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 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 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 ,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 , 论 “ 屈民 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春秋》之大义” 而伸君 , 屈君而伸天 , 《 春秋 》 之大义 ” 。 主张仁政德治,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 主张仁政德治 , 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 , 按 照宗法等级制的“三纲” 照宗法等级制的 “ 三纲 ” 原则维护大一统 的安定局面, 的安定局面 ,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提出 了限制。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了限制。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新道家:黄老学(“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新儒家:董仲舒 新法家:贾谊 “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 夫民者, 夫民者 至贱而不可简也, 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 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 而民必胜之!” 而民必胜之
儒道斗争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 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 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 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 然,无以复罪,罢之。 ” ——《史记·儒林列传》
性与情:天有阴阳,人有性、 性与情:天有阴阳,人有性、情。性是善的,情是恶 性是善的, 的;性相当于天的阳;情相当于天的阴。 性相当于天的阳;情相当于天的阴。 人有善质,但不等于人生来就是善的。 人有善质,但不等于人生来就是善的。(不同于孟子的性 善论) 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 善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 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于止。 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于止。止之内 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性待教而为善” 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性待教而为善” 。强调 人的道德教化,与孔孟荀一致。 人的道德教化,与孔孟荀一致。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西汉今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西汉今文经学大师。他改 今文经学大师 造传统儒学, 建立汉代新儒学,开创儒学为正统之先声。 造传统儒学, 建立汉代新儒学,开创儒学为正统之先声。他以儒 家宗法思想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学以儒为体,杂以阴阳五行, 家宗法思想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学以儒为体,杂以阴阳五行,立三 纲、五常,提出“君权天授”,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政治 五常,提出“君权天授” 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 上主张德、刑并用,德主刑辅。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上主张德、刑并用,德主刑辅。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天人 三策》等。他为人廉直,颇具儒家风范。 三策》 他为人廉直,颇具儒家风范。 “清朝末年,有人盗掘董仲舒墓,及底,尽是些竹简、木片之类。 清朝末年,有人盗掘董仲舒墓,及底,尽是些竹简、木片之类。 世人愈重先生。 西安晚报《董仲舒墓何处寻》 世人愈重先生。 ”——2004-05-26 西安晚报《董仲舒墓何处寻》 。 返回
主要内容
引言与董仲舒简介
天人感应说 历史循环论 人性论 天命鬼神观 复习题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当 时巩固和加强“大一统” 时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客观 需要,在复兴儒学、使儒学逐步成为汉朝的意识形态的 需要,在复兴儒学、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此,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此,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 面结束,儒学成为封建学术的正统,儒家历史( 面结束,儒学成为封建学术的正统,儒家历史(乃至中 经学时代 国文化史)进入了其第二个发展阶段 经学时代。 国文化史)进入了其第二个发展阶段——经学时代。 两汉经学与先秦儒学有很多不同,其中之一: 两汉经学与先秦儒学有很多不同,其中之一:正统与否 的问题。其中之二:儒学及其神学化的问题。 的问题。其中之二:儒学及其神学化的问题。
朝代更替的合理性: 朝代更替的合理性: “道者,万世无弊,弊者,道之失也”。 道者,万世无弊,弊者,道之失也” “ 更法改制 ” 的合理性: “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 更法改制” 的合理性: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返回
三、人性论
防欲:情即欲,是恶的, 防欲:情即欲,是恶的,指道德规范以外的人的欲 望、行为等。对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情)应当禁 行为等。对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欲( 绝、防止,即要禁防不正当的求利行为: “仁人者 防止,即要禁防不正当的求利行为: ,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春 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 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谊不谋其利 《 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传》
两汉哲学
第一章 董仲书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王 充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董仲书的哲学思想
思想核心:巩固新兴 大一统封建国家
理论上论证封建大一统 国家的合理性、永恒性 合理性、 合理性 永恒性。 他力图为封建社会的长 久存在找到哲学上的根 据,从而把大一统封建 制度的社会关系及统治 秩序凝固化、永恒化 凝固化、 凝固化 永恒化, 把与这些社会关系及统 治秩序相联系的伦理道 伦理道 德凝固化、 德凝固化、永恒化
第二部分
两 汉 哲 学
汉代哲学概论
嬴秦一统,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国策。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汉初的思想家们在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的过程中, 强调诸子思想的融合 诸子思想的融合,出现了新道家 新道家与儒家的理 诸子思想的融合 新道家 论论争,在汉初七十年的时间中,黄老之学略占 上风。至武帝时,董仲舒思想的提出及其被认可, 标志着子学向经学的过渡,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 开始形成。但随着经学的日益神秘化,出现了谶 纬神学,与之相伴的则是扬雄、王充等人的批判。
返回
二、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即规律,具体说就是治理国家的路子。 道即规律,具体说就是治理国家的路子。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治世之道的永恒性: 治世之道的永恒性: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返回
经学:指解释、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的一套学术。 经学:指解释、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的一套学术。
return
春秋公羊传》 春秋》 三传之一。 《 春秋公羊传 》 : 《 春秋 》 三传之一 。 战 国时期公羊高著; 另有《春秋左氏传》 国时期公羊高著 ; 另有 《 春秋左氏传 》 , 战国时期左丘明著、《 春秋谷梁传》 , 战 战国时期左丘明著 、 春秋谷梁传》 国时期谷梁赤著。 国时期谷梁赤著 。 从汉朝起这三传本身也 成了经典。 成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