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摘要:“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也是读诗写诗的向导。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得到愉悦,实现诗人创作的终极目的。那么,如何通过现行中学教材所选的大量的诗歌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呢?下面谈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推敲词句,扫清障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会隽永。”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句的锤炼上。除了一些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诗歌外,不少诗改变了通常的语言习惯。有句式上的倒装、省略;有旧体诗词中的词类活用以及互文等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为了突出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景和情)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便有了倒装的句式。王维《山居秋暝》中“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诗,就是主谓倒置。正常的语序是:“浣女归竹暄,渔舟下莲动”。作者先写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喧笑声、水面上荷叶的悠悠摇动,然后才引出洗衣姑娘踏月归来以及一叶渔舟徐徐穿过的情景,这就造成
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气氛,与上文的“空山”相衬,一动一静,浑然一体。非此,则诗意锐减。
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句,则为状语后置了。习惯上说:“天外只剩下七八个星,山前飘两三点雨”,然后,作者却将这“疏星”、“飘雨”、推到“天外”,“山前”状语的前面,这就给优美的农村夏夜平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也是作者轻松喜悦心情的体现。除现代诗歌的语言比较自由外,古体诗如律诗、绝句、词等的语言还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而有的诗句省略、浓缩了句子成分,阅读鉴赏时只有作适当的补充,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二句诗就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为“山河破碎”与“风飘絮”,“身世浮沉”与“雨打浮萍”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这时就要补上个比喻词“像”,即“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飞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又如“互文”,因受音节和字数的限制,把本应该合读的两个词拆开来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等诗句分别理解为“千万里冰封雪飘”,“主人下马、客下马,主人在船、客亦在船”。
中唐诗人贾岛在谈到炼字时的艰辛时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阅读鉴赏时,就要抓住极富表现力,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细心玩味,领略其深刻的内涵。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
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动化了(使动用法),即包含了“绿”原来的色彩,又把春风的作用活画了出来,使人仿佛看到了春风绿遍江南的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了解诗歌词语言的倒装、省略、互文修辞手法、词类活用等现象,穿越了语言的障碍,也就走完了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下一步进入对意象的体验。
二、分析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也是读诗写诗的向导。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菊”、“南山”、“飞鸟”,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杜牧《江南春》中的黄莺、红花、酒旗等等,都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意象。
杨万里的七绝《小池》为例,诗中物象就是“小池”,小池里的“细流”、“小荷”,还有“蜻蜓”。“无声的小泉,缓缓的细流”,“流”所以“细”,是因为泉眼感情浓厚,惜怜涓涓细流;树荫所以映照在水中,是因为它爱慕那晴天池水的温柔,诗人笔下的“泉与流”、“树与水”这些意象都变得有生命,有感情了。就这么随处可见的景,诗人却赋予它清丽的秀色,活泼的生命力。为什么小荷尖角刚刚露出水面而蜻蜓却早早立在上面?“尖角”是新生的,是荷花生命力的迸发,充满生机,有着绚丽的未来,蜻蜓发现尖角,象征人们对美好新生事物的赞赏和喜悦,这就是诗人的心曲,诗的灵性所
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再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寒江”、“飞雪”、“蓑笠翁”等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群山披上银装,不见飞鸟,行人绝迹,四野空旷寂寥,只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钓!何等清冷、凄凉的画面;这正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内心世界:清高、孤傲、坚强不屈!欣赏,是情感的操作,没有情感的体验,就没有美的创造!
三、展开想像,进入意境
“想像是理解的翅膀。”鉴赏诗歌时,读者必须凭着诗人描述的物象,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审美情感,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使那些所见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正是进入意境的一条重要途径。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如果仅就字面解释,即为:大沙漠上一缕笔直的孤烟,长河背后一轮圆圆的落日。这有什么韵味?但展开想像,十个字则构成了四个景点“大漠”、“长河”、“孤舟”、“落日”,给人以北方旷远荒凉的感觉,形容词“直”加在“孤舟”上,可见是风平浪静,又给人一种静寂感,而落日只有挂在地平线上时才逐渐变圆。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与“孤烟”、“落日”相配,浑然一体。到过北方的人,读着这两句诗时,会有种悠然心会的感觉,没到过的人,想像着这境界也会产生由衷的赞叹!
总之,对诗歌的阅读、鉴赏,绝不止上面提及的三条途径,而且三点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互相交错的。除此,我们可以通过作者、背景的了解,体裁的判别,诗题的揣摩。理解诗的内涵。把握古代一般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事到理的创造规律,学习一些诗歌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反复诵读,这样就能逐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