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行书卷《前出师表》二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文:《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民用飞机、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题识:嘉靖壬寅(1542年)春日书。徵明。钤印: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停云(朱文2次)作者简介: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
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以出世心书入世情
——文徵明行书《出师表》卷赏析
罗汉松
自1526年辞官归里后,文徵明(1470-1559年)似已绝意仕途,“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王世贞《文先生传》),但心中块垒却始终难以消除。文徵明既为宦门之后,向以气节、功业自持,又因致仕是由于受到排挤、倾轧所致,私心常有块垒也属自然。王世贞《文先生传》中所说即可佐证。王文中说,文徵明刚致仕还乡的时候,名动一时,但并不为仕宦将相们操笔,所谓“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但到了后来,他的这一立场当有比较大的松动,以致王世贞有“己未(1559年),为御史严杰母书墓志已,掷笔而逝,然若蜕者”的说法。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文徵明晚年屡有“抒愤懑”之作,如题为“嘉靖乙卯(1555年)二月八日书,徵明为子际江茂学”所书《行书〈咏花诗〉卷》中的《桃花》一诗:“莫作寻常轻薄看,杨家姊妹是前身”,即透露个中消息。此外,署为“嘉靖乙卯(1555年)二月既望”的《行书〈离骚〉卷》及署为“嘉靖戊午(1558年)冬十一月廿日,夜寒不寐,筹灯漫书”的《行书〈赤壁赋〉卷》都可证文徵明不能忘怀“世事”而寄情山水之心,特别是前者,字多欹侧、笔画多有勾连,可见书时心态并非一平如水。
最能说明文徵明这种心态的,当属署款为“嘉靖壬寅(1542年)春日书”的《行书〈前出师表〉卷》。该卷纵约30公分、长逾200公分,卷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连署款共计630字,成58列分布,全卷一气呵成,毫无怠慢,卷首钤“停云”朱文印,卷后钤白文“文徵明”印及朱文“衡山”、“停云”印,是文徵
明晚年比较少见的巨幅长卷书法作品之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一直被当作忠君爱国的首选教材,被后世人奉为其中圭臬。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北上抗金的岳飞路过南阳,拜谒武侯祠,因心中激愤,竟夜不能寐,瞬间写就《前出师表》。在后跋中,岳飞说明当时来由:“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以后,陆游也作有《书愤》一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是借书(赞)《前出师表》抒写心中激愤、胸中块垒。
嘉靖壬寅当1542年,文徵明时已73岁,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行书《前出师表》显然不至于“师出无名”而只是纯粹的自娱而已。史载,自1540年至1542年,鞑靼铁骑连续三年兵犯太原。1540年,鞑靼骑兵破宁武关,长驱直入清源、太原;1541年,鞑靼再破宁武关,兵临太原城下,后劫掠榆次、太谷而去;1542年,明廷诱杀鞑靼贡使,遭到疯狂报复,鞑靼第四次南侵太原,并绕城南掠,一直杀到上党,成为明代北陲最大的一次兵燹。
鞑靼的进犯和明廷的昏庸使当时以气节自持的文人们无比愤慨。与文徵明并为“江南四才子”的徐祯卿即多有此类作品,如弘治十八年(1505年)因闻官兵抵抗不力惨败于鞑靼而作长诗《榆台行》,极尽慷慨悲切。文徵明既与徐祯卿同列“四才子”,本就是“同声相应、同契相求”以互相砥砺的,并且,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便与徐合纂过《太湖新录》,两人过从不可谓不密。因此,文徵明受徐祯卿影响而以国为事,应该是毋庸置喙的。他作于正德庚辰(1520年)的《吴山秋霁图》卷,后面以隶书工整誊录杜甫的《秋兴八首》即为明证。《秋兴八首》是杜诗中最有寄托的组诗,历来被认为是怀君忧国的经典之制。文徵明一笔不苟地誊录于后,足见其心。这种坚持直到晚年仍未改变,只是变得更加
委婉而已。匡时去年秋拍以1110万元成交的《行草书诗卷》中有诗句说:“白发岂堪供世用,青山自古有闲人”,与其视为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不如说是对当局不满的牢骚。而如《忆昔四首》之三:“零落江湖俦侣散,白头心事许谁知?”之四:“愧无忠孝酬千载,曾履忧危事一人。”(参见文徵明嘉靖丁巳年作绢本《行书诗册》)则是对自己未能为君父、为国分忧而叹悔不已。
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徵明愤而书《前出师表》并寄以深情就不难理解了。诸葛亮《前出师表》本就是以所谓“北定中原”、“攘除奸凶以兴复汉室”为旨要的,文徵明书此卷,即寄寓自己愤于明廷昏聩而恨不能讨伐鞑靼之心。不过,这种愤慨之心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们一向认为文徵明书法极少沾染世间火气、而以所谓“书卷气”为著。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假象,而错觉产生的根源即在文徵明的“以出世之心写入世之情”。
所谓“以出世之心写入世之情”,其实是文徵明独特的处世之道。尽管他实际上是怀有入世之心的,但每每都以出世的面貌加以掩饰。具体到其作品上,方法之一是以不同的作品相互映证,以彼作的世外色彩抵消此作的入世心,如与行书《前出师表》几乎同时作的《兰亭流觞图》。文徵明不仅在画中表明自己毫无入世心,更在画的跋中展示自己的出世之心:“曾君曰潜,自号兰亭,余为其写《流觞图》,既临褉帖,兰之复赋,此诗发其命名之意,壬寅五月。”并再跋诗一首,标明自己其实是极为向往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之类:“猗兰亭子袭清芬,珍重山阴迹未陈。高音漫传幽谷操,清真重见永和人。香生环佩光风远,秀茁庭阶玉树新。何必流觞须上巳,一帘(芳)意四时春。”如此再三,显然是为曲隐心事而来。
方法之二是在同一作品中,以出世的手腕抒写入世的心情。《行书〈前出师表〉卷》以极轻快的运笔和结构来抒写胸中块垒,全卷字皆柔润、舒畅、秀媚,几乎看不到半点火气。但其实他的书法是经过锤炼已经成形的剑,火气内敛于